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泓烧鸭影视与动画评论类文章合集 » 12.评析五部电影,讲一道命运的三选题(上)

12.评析五部电影,讲一道命运的三选题(上)

    【本文创作并发表于2020年8月,为旧稿搬运,不代表本人真实水平】

    “Donotgogentleintothatgoodnight(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

    Oldageshouldburnandraveatcloseofday(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Rage,rageagainstthedyingofthelight(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前言

    我是泓烧鸭。

    以上诗文,节选自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创作于20世纪中期的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表达了诗人对于死神将可爱的人们带离这个世界的愤怒,即“怒斥光明的消逝”。

    这是狄兰·托马斯写给他病危中的父亲的。

    而相信屏幕前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是从那部2014年上映的、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科幻巨制《星际穿越》初次接触到这首诗的。

    这部电影是公认的神作,在哔哩哔哩上的评分高达9.9分,基本上已与满分无异。电影本身光是剧情内容,就已经十分晦涩难懂。然而诺兰导演又在已经足令人不解的故事中插入、并反复吟诵了多遍这首诗,这又是何意呢?

    我们若想知道这首诗到底想表达些什么,也许只能通过询问托马斯本人,或是他亲自留下来的解释类资料,或许才可知晓。

    诺兰导演为什么这么做,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正确的答案。

    不过创作这方面,永远都是主观的。

    我们每个人看待不同的作品,也有我们各自迥异的、对诗歌与电影的理解方式。

    今天我鸭某人的这篇影评文章,就跳脱出了自己的模式,不同以往,超脱极限,要一次评析五部电影。不过我本事不高,还做不到把这里的每一部片子都深挖细掘,尤其是《星际穿越》当中那一串接一串的物理学术语……

    我只能、也只想通过对几部电影的理解,表达一些我自己的观念。

    简单来说,如题所述,我将简单评论五部电影,讲一道由“命运”向我们摆出的三选题。

    而这三个命运的选项,便正是:

    家,爱,梦想。

    它们三个,可以是一种情怀,或是一种追求,亦或是一种状态。但更多时候,它们呈现在大部分人面前时,却都是一个选择,一道残忍的选择题。

    很多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需要做这道题。

    尤其对于我们这些,离开校园、初步走入社会,开始真正抉择命运的年轻人们(虽然我还没有)而言,则更加是。

    这个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选择了之后,也没有对错之分。

    有些人可以做到将三个都兼顾包揽,有些人只能当成单选题来做,而最不幸者,则是连选择的机会也没有……

    这也是这道三选题当中,最为残酷的部分。

    总之接下来,我便将通过对五部电影的评论与理解,来向大家阐述我对这道三选题的理解与看法了。

    至于是哪五部电影,往下看,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大约是半月前,因疫情而封闭停工、超过半年之久的各大电影院,终于在全国各地纷纷开工。

    作为一名热爱电影的前编导专业学生,我在第一时间就闯入其中,一连看了数日的电影。尽管只是重映一些早已上映过的旧片子,却也无法阻拦我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对影厅效果的追求。

    我鸭某人自从疫情以来,没有在如此大的屏幕、如此震撼的声响效果、如此精致的观影体验下看电影,已经超过半年之久了。

    当然,也正因连续多日的、对一些旧片的重新回顾,使得我对它们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正是这些思考,促成了今天这篇文章的诞生。

    对于往日看过的、或近日重温的许多电影,他们在我的脑海当中糅合翻搅,使我在不知不觉间,开始察觉到它们当中的一些“共性”。

    抑或可以说,其实只要是有人的,有角色情感的电影,都可以从中提炼出对这个三选题的思考而来。

    而我今天,只是刚好从自己的阅片经历中、挑出了五部来讲而已:

    也就是,什么是爱?什么是梦想?什么又是家?

    为了不在开篇就过于跑题,我就把这些理解和我的答案放到最后,在归纳总结时再说,开篇就先从对这五部电影的评述开始吧。

    而由于是一次讲五部,所以这篇文章,已经比我鸭某人以往的所有影评文章都要长,打破了我个人创作影评文章长度的纪录……

    所以,也请屏幕前的读者们,做好准备。

    1/5:《阳光小美女》

    我有一个梦想,请问我的“家人”们,可以支持我吗?

    说到梦想,就不得不先从这部我前段时间早已看了,却一直忙于小说更新、而致无暇新开一篇来专门评析的这部家庭喜剧——《阳光小美女》开始了。

    《阳光小美女》是一部2006年于美国上映的、由乔纳森·戴顿与维莱利·法瑞斯共同执导的家庭喜剧电影,讲述了小女孩奥利弗前往加州参加选秀比赛、而全家人都陪同的,一路上发生的许多有趣的经历的故事。

    该片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2项获奖与2项提名,其中还包括饰演女主奥利弗的小童星阿比吉尔·布莱斯林获得的最佳女配提名(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提名女配,明明她是女主)。

    相信很多同学,对这部电影都很陌生,其实我也一样,甚至说实话,对于这部电影从导演到演员,全体制作人员,我都没有一个名字是看之前听说过的。

    这种情况就可以避免“刻板印象”或“粉丝情怀”的现象发生,全员陌生的名单,就可以让观众们无论是在看之前还是看之后、对它的评价都更为接近于中肯,而非受情感所影响(比如欠星爷的电影票、六老师永远的下半年这种)。

    而即便如此,我看完这部电影后,也仍然觉得是一部优秀的佳片。

    它讲述的就是一个小女孩天真无邪的追梦历程,然后电影当中的每个人,又在梦与家之间,做出了彼此的选择的故事。

    置身事外的观众,或许能被其博得一笑。

    而感同身受的人,或许看着这个故事,看着故事中每个角色所讲述的现实当中的每种人,或许笑着笑着,眼泪就出来了。

    那既然这部电影如此冷门,又不曾出现在那些编导专业的诸多“标准教材”里反复提到的佳片中,我又是如何了解到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我去年写的一篇文章、评论到的一部电影《记住》了。

    而电影原片带给我的震撼我,也确如我所说的一样。可当真是应了那句网络上多用于玩笑、现实中当真说出来却着实心酸无比的名句:

    笑着笑着,就哭了。

    回归正题,让我们继续来说《阳光小美女》这部电影本身。

    为什么整个演职员表都不够出名的它,却能在奥斯卡揽获大奖?为什么说看完它,我或者某些观众会“笑着笑着就哭了”呢?为什么在分段的标题上,我要对“家人”二字打上引号强调呢?

    这一切,自然得从这部电影的核心、也就是它的故事剧情,开始讲起。

    为什么给家人打引号,其实含义颇多,而最直白的一层,意思就是这一家六口,其实并非是纯粹的“一家人”,而是混搭重组起来的。

    最像我的是那个父亲理查德(右一),本身无业,靠着对自己一套“成功九步走”理论而推出了一系列创作,还整日喋喋不休地重复、不停地开讲座。

    令人十分厌烦,就很像我吧?

    再加上他在故事里还被出版商玩弄,那可实在是太像我了,我太有共鸣了。

    母亲雪莉忙着做个贤妻良母,一心维持家庭和谐,但一家六口的生活重担皆由她一人挑起,她所承受的压力可说是无法想象。

    舅舅弗兰克(左二),是这个家中看似飞得最高、实则摔得最惨的人。与周边一圈“凡人”们不同,弗兰克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而且是全美最成功的普鲁斯特学者。但却因喜欢上自己的学生、示爱遭拒,应得的奖项又在此时被情敌所夺走,接受不了打击的他选择了自杀。

    然后就也像我一样,就连自杀也失败了。

    最后,他就失去了工作,在故事的开头,由姐姐雪莉去到医院将他接回了家。

    哥哥德维恩,倒是一位最纯粹的追梦人,比之周边一圈的其他人都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他梦想考上空军学校,为此甚至发下哑誓,不达目的就不说话,平时的交流只用点头、摇头、手势,以及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与笔代替。

    在电影开始时,他居然已坚持了九个月。

    而他的惨法,就惨在名为“命运”的阿公阻止了他:梦想是空军的他,却偏偏是一名红绿色盲(这个在故事中后期才揭晓)。

    他也在那时知道真相的时候,精神瞬间便崩溃了。

    就好比梦想当作家的我,忽然某一天发病倒地,摔到哪不好,偏把十根手指都摔断了、自此再也无法打字一样的,那种可以想象得到的崩溃。

    而这个爷爷,则让我想起了一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了美国的青年运动文化现象,即“嬉皮士”运动。从时间线上推算看来,故事里的这位爷爷很可能就是位嬉皮士运动的亲身经历者,即使已经时移世易,却仍然在追寻着那份虚无的自由;

    不错,与当时大部分的嬉皮士完全符合的是,这位爷爷被塑造为了一个吸毒、滥交,风流不拘、放荡不羁的形象。他从养老院被驱逐回家的原因,也是在养老院里吸毒。

    尽管在今人眼里看来,嬉皮士运动已经是一场荒诞无比的闹剧,但在当年那批数之不尽的年轻人当中,或许总有那么一些,内心只是纯粹的逃离桎梏、追寻自由而已。

    也许在场没有一个人能理解这位爷爷,能如他一般,仍在坚持着、怀念着那份已过去将近半个世纪的青春。

    所以在外人眼里,他只剩下了一个怪老头的躯壳。

    或许他的灵魂,已经随着嬉皮士运动的消散一起死亡了。

    这重组起来的六人家庭,每个都无法理解对方,都不愿倾听对方的问题。再加上每个人都因各有各的故事而性格怪异,这就导致了争吵与不和总是在一家六口的餐桌上发生。

    只有那个天真无邪的女主角、小女孩奥利弗,是能将六个人联系起来的纽带,是能让他们停息战火、放下争执的小天使。

    为了节省篇幅,不使这篇文章真的长到夸张,我就不再赘述、赏析电影中的剧情部分了。接下来还要评的四部电影也是,大家可以自己去搜索来看。

    而看过的,重温一遍也好。

    在《阳光小美女》这一部全家人陪小女儿追梦的影片里,从启程上路,到比赛结束,整个故事的时间都在短短的三天之内。

    而在这三天内,这一家的五口人都因为这一次陪同奥利弗的旅行,而经历了一番从身体到心灵的洗涤甚至解脱,开放了他们的内心,让不止是一个小美女、而是全家人,都走向了那道阳光。

    或者说奥利弗,就是他们的阳光。

    这才是片名“阳光小美女”除了选秀比赛的名称外,第二层的含义。

    俗话说,真正的悲剧,是摧毁一个喜剧。

    俗话也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在电影的结局,虽然全家人都解开了心结,都从此变得融洽了起来。但仍不可忽视的事实就是,他们最终选择了“家”,而失去了“梦想”。

    爸爸理查德不再执着于自己的著作,妈妈雪莉不必再为全家人而操劳担心。

    舅舅弗兰克放下过去对情的执念,哥哥德维恩也看开来,不再抱有对空军学校的执念。

    最夸张的还得数爷爷,虽然这一生他应该已经不羁放纵爱自由,剩下的爱都寄托在子女与孙辈之上了。但仍然在第一晚就在旅馆的厕所里吸毒过量,脑海中的最后一刻、可能仍反复回播起年轻时嬉皮士的身影,回忆着自己的青春,步入了天国。

    最后,挺着个小肚腩的奥利弗,虽是在一众浓妆艳抹的女孩当中、最不加修饰、看似最没有胜算的那个乡村小女孩,可她跳起爷爷教她的脱衣舞时,也仍然点燃了整个会场。

    也许天上的爷爷已经看到了她的纵情舞蹈,看到了天真的她向着梦想迈进吧。

    也许脱衣舞在所有成年人那戴了黄色眼镜的眼里,都令他们产生了污秽的遐想。在奥利弗眼里,却不过是只有是爷爷的教导,自己的认真、坚持与努力。

    尽管最后,奥利弗因为破坏了比赛规矩、和家人们一起把赛场闹得一团糟,而导致被警方下令,此后再也不能在该州参加任何选秀比赛。

    可是那又如何呢?

    我奥利弗也许输了这群满眼媚俗之人所举办的比赛,可我赢了我自己,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阳光小美女”。我为我的家人们带来了阳光,我化解了他们的矛盾,我让他们从此放下了成见、从此作为了和睦的一家人。

    谁才是阳光小美女的胜者,已经不言而喻。

    2/5:《寻梦环游记》

    当“家”与“梦想”发生了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抉择?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上映于2017年的,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并与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联合出品的动画长片,讲述了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因故去到了五彩斑斓的亡灵世界,从而开启了一段奇妙冒险旅程的故事。

    在上映后的次年,《寻梦环游记》一度揽获了包括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等11方评奖协会在内的最佳动画奖奖杯,成为了那两年当之无愧的动画区王者。

    而这一部片子相比于刚才,想必大家也能熟悉许多。

    对于皮克斯与迪士尼,即便不是它们的粉丝,但任何一位只要稍微有在关注着些它们动态的同学们而言,一定在当年上映之时就已经去影院看过了。甚至就算对它们毫不关心,也一定在那时候听说过它,或者在朋友圈炒得火热的时候,受到影响而去一探究竟了。

    只因这部动画,也确实是配得上它那11座最佳动画奖杯的优秀。

    当然,要是它不优秀的话,我也不会拿出来塞在今天这篇文章里讲了。

    《寻梦环游记》的整体风格与制作的灵感,都来源于墨西哥乡村文化中的一个传统节日“亡灵节”。在墨西哥人眼中,死亡是生命的最高意义,当生死互为补充时,才算作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这与我们的“轮回”概念倒是有几分相似)。

    与大洋彼岸的我们的“清明节”不同的是,在这一天,墨西哥人虽会祭奠亡灵,但却绝无悲哀,甚至还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就如同动画中所表现的那样,他们想让一年一度回来探望的祖先们见到他们活得很开心,所以就并不会耷拉着一张凝重肃敛的神情,度过这一天。

    而说到这个“亡灵节”,我就想顺便提一下这款发行于2018年的动作冒险游戏《古墓丽影:暗影》了:

    虽然它和今天的影评没什么关联,但是在游戏中,玩家则是可以操控主角劳拉,同样去到墨西哥,并感受到那里的“亡灵节”文化。能亲自上手操作,融入其中,那可是一种比隔着屏幕看动画更沉浸得多的体验呢。

    也是多亏这一部动画和这一款游戏,着实的加深了我对它们这个文化的印象。

    总之,就在这样欢快的氛围下,以此(墨西哥亡灵节)为主题的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和一段奇妙冒险的故事,被创作出来了。

    《寻梦环游记》的剧情内容想必大家也已很熟悉了,在此,我就只拣出与我所点的命题相关的部分来讲吧:

    当“家”与“梦想”发生了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抉择?

    与《阳光小美女》相似,《寻梦环游记》中的每一个主要角色也面临了这个选择题,但不同的是,除了主角小男孩米格外,其余的每一个人在故事开始时、则是都已经选过了,甚至已经在自己的选择下,度过了完整的一生。

    他们所剩下要做的,就只有是在遇到了同样面临了这道选择题的米格时,要向他传达什么理念,以及要如何为他指点前行的道路了。

    而在这个故事当中,众所皆知的是,除了两位音乐家“埃克托”与“德拉库斯”选择了梦想之外,其余剩下的全部角色,都选择了家。是否是受制虽不知,但至少,他们的选择是家。甚至即便是埃克托,也在即将功成名就之际,因为想家,而中断了接下来的演出。

    于是严格来说,他也没有在梦想上走到最后一步,这就导致了德拉库斯有机可乘,可以在谋杀他后,拿着他的创作去经营出自己的名声。

    说出来可能有些同学难以认同,但在我鸭某人看来,德拉库斯才是整个故事里,唯一的那个选择了梦想并甘愿为之牺牲许多、直至贯彻到底之人。

    但我们认真想想,难道不是这样吗?

    在某些时刻,我甚至觉得自己很理解德拉库斯。

    不过尽管如此,他的追梦方式,却也陷入了一个过度的极端。那就是他对名声过分的狂热,已经走到了“不择手段”这一步。

    他错误的把结果看得比过程重要了,乃至在埃克托即将离开他时,为了保住他们的名声,从而干出了毒杀队友,以及之后还沽名钓誉、抢过埃克托的原创成果这样的事。导致他虽给自己挣了八十多年位列巅峰的名声,却把一个翻车的隐患越埋越大,直到自己踩雷。

    刷了很多遍动画的同学应该对德拉库斯所秉持的“莫失良机”这一四字真言印象深刻,正是这四个字,透露出了他那“结果比过程重要”的错误理念,那四字只带给了他虚假的名声,他在亡灵世界那庞大的饭圈帝国,只因自己一句暴露在万千观众前的一时失言,顷刻间便崩塌了。

    我鸭某人虽能体会他的心境,但深知盗版之危害的我,自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的。

    我虽然和他一样,正在走着“梦想”这一单项选择。但庆幸的是,此时的我还能清醒的明白,“过程比结果重要”这一真理。我也许还会更为极端的走下去,但我并不会像德拉库斯一样极端到迷乱了心智。

    至少截至此时,我还是清醒的。

    至于未来我会执念成什么样,会不会陷入比德拉库斯更疯狂的状态……呵呵,我就不敢说了。

    毕竟未来不可预知,而现实,又是永远比艺术作品更夸张的。

    说完“真正的追梦人”德拉库斯,我们来说说故事的主角“里韦拉”一家人。

    在故事进展到他们开始支持米格之前,我对这一群人的印象是很不好的,相信屏幕前的许多同学初看时也是这个感想。

    米格只是有一个纯粹的音乐梦,他已经为此付出了努力,但却因为家族的这个荒唐的“祖训”,导致他从来无处施展。别说演奏音乐了,就连“听”音乐都不容许的家庭,那该是一处多冷漠的地方?

    若我把自己代入到男主米格的视角,当我拿出自己组装好并调好了音的破吉他,兴高采烈的想要在家人面前展现出我私下偷偷练了多年的水准,说我要去参赛,却反而被他们一把夺过,连听一曲的时间都不肯给,甚至还要当着众人之面直接砸坏的时候……

    在我的吉他被砸得粉碎,所有人都只是在旁观着,没有一人阻止的时候……

    如果是我,我下一刻要做的,绝对就是和这样的“家”完全恩断义绝。并且之后与米格不同,踏上我的黑化之路,可能成为下一个德拉库斯,也可能籍籍无名的死去。

    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的。

    我不想说我的家族是怎样,但至少我敢说现实当中,古往今来,是绝不会有任何一个家族能做到这样。

    能将祖传了八十多年下来、且还历经了三代女强人家主不断固化的陈腐成见,只用一个小孩出走了一晚、再回来弹唱上半首歌,便就此化解掉。

    稍微用点脑子想想就知道不可能。

    毕竟大家可以自己想象,在外高祖母伊梅尔达去世后,外曾祖母可可做主也做主了几十年,这段时日里,她也一直没有把撕下来的照片拼回去过。说明其实她也恨她的父亲埃克托,只有在垂暮临终、神志不清之时,再次听到了那半首歌,才终于舍得原谅父亲,拿出被撕下的一角。

    也就是说,埃克托无法回来探望可可,可可自己也是主因之一。

    然而动画毕竟是动画,想必皮克斯在制作之时,也就是抱着全年龄向、且主要是面对儿童的倾向所制作的,所以,也就不会把残酷的部分带到荧幕里。

    我只能说,整部片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期许,而且还是很脱离现实的那种。

    就像所谓的“亡灵世界”一样,只能是我们自心底里寄托而去的美好愿望而已。

    现实中真正的“家人”们,为了财产,为了权力,怎样残忍的故事都造出来过、造出来了无数个连编剧们都不敢写的离奇过。

    当矛盾上升到这样的程度,现实中的所谓“家人”们,应该也是早已分道扬镳、恩断义绝了。

    不过,现实虽没有动画那么美好,但也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有必要期许着美好、并为之而努力奋进一样。

    生活也许已经很黑暗了,可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向往光明,都不为迈向光明而努力,那光明又如何能到来呢?

    所以,想实现梦想,还是得选择梦想。

    想儿孙满堂、晚年安乐,还是得选择家。

    也许是我还年轻,我还没有探究出这其中可以共存、可以都选的方法,所以我能给大家的建议,也就是只有像德拉库斯一样选择其一,然后不要后悔的走下去了。

    我也不会做第二种选择。

    3/5:《夏洛特烦恼》

    当我们选择了梦想,却是空梦一场,我们该要如何?

    《夏洛特烦恼》是一部上映于2015年的,由闫非、彭大魔执导,沈腾、马丽、尹正、王智及艾伦联袂主演的,改编自同名舞台剧的喜剧电影。相信这部电影,同学们就比上文提到的两部要熟悉得多了。

    要讲这道选择题,《夏洛特烦恼》正巧就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当年之事尚有印象的同学,应该会记得很清楚,当时《夏洛特烦恼》可说是引起了一定的轰动的。尽管故事是平白无奇,但仍通过埋下的足够的笑料,演员们对角色十分生动的塑造与表现,换来了这部影片的成功。

    它成功在哪呢?

    成功在只用一部电影的篇幅,就让我们对开心麻花这整个团队(至少海报上的这几位)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功在直到今天,网络上仍然络绎不绝的使用着电影中的“梗”,最经典如出场自带BGM的“潮汐海灵”袁华,或如楼下记不住马冬梅名字的大爷,还如来自多名角色的许多名句“咱俩各论各的”、“就**你叫夏洛啊?”,等等之类……

    作为一部“国庆档喜剧大片”,《夏洛特烦恼》并不需要通过怎样多少种艺术手法、去怎样传达什么深刻的理念,相反,还正如我所说,这部电影的故事还只需要是平白无奇,甚至有些套路化皆可。

    这部电影的故事有多套路化呢?

    首先,我在查百科资料时得知,影片在上映的半个月后,就曾被指责抄袭了美国知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系列三部曲编导)于1986年的作品《佩吉·休出嫁》,不过闫非导演本人则是否认了。

    其次,除《佩吉·休出嫁》外,则还有一部是令我看起来觉得很眼熟的作品,是上映于2006年的,由弗兰克·克拉斯执导,亚当·桑德勒、凯特·贝金赛尔、克里斯托弗·沃肯等主演的喜剧《人生遥控器》。

    这部片则讲的是一位平平无奇上班族,也是在做了一场南柯长梦后,醒悟过来,明白了某些道理的故事。

    大家可以把这三部电影都看看,这一对比就知道有多套路了。

    说回《夏洛特烦恼》来——整部影片的故事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底层男主,发梦穿越回青春年代,可以重做当年的选择的,十分标准的爽文套路。但也正因它在角色塑造上的优秀,成功地做到了令我没有像厌恶其它爽文一样厌恶它。

    这一波,我们就单刀直入,直接从男主角夏洛身上讲起,从而切入整个故事,讲讲这第三个段落的主题:

    当我们选择了梦想,却是空梦一场时,我们该要如何?

    电影从开片到结束,给我们所塑造的“夏洛”这个角色,好像一直就是一个发着成为歌王的白日梦、毕业后未再挣过一分钱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并且还不知珍惜好媳妇的社会闲散人员。在参加高中暗恋对象秋雅的婚礼时,做了一场穿越回过去的南柯长梦,方才醒悟过来。

    实际上,夏洛这个人物,是怎样一个角色呢?

    就像我们认真分析《寻梦环游记》的时候,也应该要发现,不是谁捡到了埃克托的乐谱,都能成为歌神的一样。德拉库斯虽然为了个人名誉而不择手段,但他也是的确拥有足以匹配“歌神”二字的弹唱及表演实力的。不然也不可能,在往亡灵世界还能火八十多年。

    夏洛,其实也是这样。

    就像毒杀了埃克托后、只凭自己也仍然能成为歌神的德拉库斯一样,夏洛首先在高中时代,就确实原创过歌曲。其次即便是穿越回十八年前了,也仍然能记住这么多首,可以让他在之后红起来的经典名歌的曲谱与歌词,还把它们用超越时代的方式编作了出来……

    或许这位男主角一开始,也本就不止是一位发梦青年而已。

    在穿越之后的夏洛所回忆到的镜头里,我们也能看到,他的音乐梦曾经也诚挚无比。

    在大排档里做过卖唱,媳妇冬梅还在旁边举牌应援。

    那时候唱完了旁人还给打赏了十元呢,这一点倒是和冬梅说的“没挣过一分钱”冲突了。

    也许只可恨是天公不作美,夏洛最终只活成了一个有大志无大才的、并不完美的遗憾模样。

    只不过上天、或者说编剧,通过另一种方式补偿了他,就是给了他一位冬梅这样的媳妇,以及这样一次做梦让他醒悟的机会。

    而女主角马冬梅,我们看起来似乎她是献祭了自己的青春芳华、去追求这样一位音乐浪子,虽然成功的在一起了,但过的还是白天给人拔罐、晚上蹬三轮,靠自己养着每天废躺在家、沉溺烟酒还死要面子的丈夫的艰辛生活的,一个如此可怜的家庭主妇。

    外刚内柔的她不如伊梅尔达坚强,夏洛的才华更是远不及真歌神埃克托。

    可实际上呢,我们认真想想,她却是我写到此处为止、所有的主角里,唯一一个做“对”了这道三选题的人。

    她通过坚持不懈的付出,追到了与自己青梅竹马的邻家男孩、从小喜欢到大的男神夏洛。在丈夫追求梦想而不得,终日沉迷于烟酒的颓废状态下,仍然支持着丈夫那空虚的梦想,在他的才华不被任何人认可的时候,孤零零地举着那张自制应援牌在摇晃。

    也许“和夏洛在一起”,就是她的梦想。

    在这一刻,摆在她面前的这三个选项合并为了一个,也就是说,她已不必再选了。

    于是,她对夏洛付出了她的真爱,她的诚挚换来了上天(编剧)给夏洛做上一次这种醒悟之梦的机会,来把这道题的解法之一,也就是所谓的“幸福”补偿给了他们。

    所以在影片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小两口的生活开始越过越好了。

    只是,在这个大团圆的HappyEnding里,仍有一份令屏幕后的我看着是心酸无比的遗憾,那就是夏洛的梦想,仍然没有实现。

    上天(编剧)让他做了这场梦后醒悟,也许是要让他珍惜眼前人。

    但也许是我不能体会的缘故,我实在还是无法看着,为了那最后小两口的“平淡幸福生活”,就此没有再逐梦音乐圈。

    对冬梅而言,也许她做对了这道三选题。

    但对于夏洛,他仍然跟埃克托这类一样,面对着选择时做出了选择,牺牲了梦想,获得了爱与家。

    夏洛这个角色自己,也许是心甘情愿的吧。

    可是我不愿意,我不甘心。

    爽文毕竟是爽文,当影片放映结束、回到了现实后,想必屏幕前的各位同学、在这时候想想自己,一定都并不具备有夏洛这样的“男主命”,能在拥有才华的同时,还有一个死心塌地的迷妹追着吧?我想甚至可能有部分同学,就只有夏洛的那份“死要面子”或“沉溺烟酒”而已。

    这就是正所谓现实比艺术作品残酷的地方。

    荧幕里的世界,或许是一个值得我们向往的梦乡,是当我们在放下手机与键鼠、闭上双眼只安静地感受着风吹时,扪心所问所向往的一个世界。

    于我而言,那也正是我的世界,我键下的世界。

    写到这里,我并不是要告诉同学们,像马冬梅一样寻求平淡并向生活低头、就能做对人生与命运的这道三选题,还是说像德拉库斯一样不择手段的抛弃一切并追求到极致、就能成功的收获名声。

    在我的人生里,没有遇到任何一个奥利弗式家人在支持我,我的爷爷甚至刚好在我出生前一年去世,我连见都不曾见过。

    之后我所成长的家族,也虽谈不上如里韦拉家一般决绝,但也并没团结到,半首歌就能让大家放下成见、再次欢聚一堂那么容易。

    最后,我也跟屏幕前的各位同学一样,不是不想珍惜,而是确实二十二年以来,从不曾在生命中遇到过这样一个“冬梅”的。

    但即便如此,人生也永远是比艺术作品更离奇的,有些人的升级路线,比你看过最夸张的爽文都还更夸张,永远在超出你的想象。

    不过,还是那句话。

    表达着美好的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不是让我们用来对比现实的残酷与黑暗的。

    我为什么要只选梦想?要做一个愚鲁的追梦人?要只写武侠?

    因为我可以通过创作这些故事的方式,把这些对美好未来的愿景、这些真挚的思念都寄托在这些故事里,通过我的一个个角色们,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来最终向读者们、向观众们传达出去。

    而这篇文章所希望的,就是屏幕前的每位同学,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还是之后,都能不愧对自己的内心,做出这道选择题中、那个令自己不会后悔的答案。

    也希望能坚持看到这里的同学继续加油,你差不多已经看一半了。

    然而,起点不让我一次上传超过2万字的章节,所以只能到这里按个暂停,然后大家可以去下篇接着看(下篇大概也是这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