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泓烧鸭影视与动画评论类文章合集 » 3.一江春水向东流——评电影《末代皇帝》

3.一江春水向东流——评电影《末代皇帝》

    【本文创作于2017年4月,不代表本人真实水平】

    我是泓烧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二千年的王朝史中,匆匆走过许多王朝,而但凡有兴盛必有衰落。今天我所要说的故事,便与‘亡国皇帝’有关。

    每一位‘亡国之君’,相比太平时代的皇帝,或会多几分色彩。他们的经历,总会更丰富、更饱满些。亡国,对皇帝来说,是个悲伤的故事。

    而我要说的,便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题记

    前奏

    以上诗词,便来自于中国最负盛名的‘亡国之君’之一——‘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善诗词歌赋、通绘画音律,多才多艺,心思也根本不在治国上。皇帝的位置不适合他,他却偏偏生在帝王家。

    公元975年11月,北宋攻破南唐后,他便被押往汴京。心爱的两位周后被太宗夺走,自己则软禁宫中度过了三年的囚徒日子。最后忧郁而绝。

    题记之诗,则传为他生前的最后一首诗。

    后主李煜是我所知所有‘亡国之君’,最为令我钦佩的一位,他不像其它的亡国君们,离开故国后,会想着复辟、想着重振天威。他深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理,一即位便放弃了抵抗。

    然正所谓人生之事,不如人意者多,不能预料者则更多…很多事我们无法选择,很多事…一出生便已决定了。

    比如他身上的血脉、他名前的姓氏等。李煜如此,数十上百个‘亡国君’们更是如此,比比皆然。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不是他后主。

    只在约一千年后,历史便重演了一次。

    二战末时,伪满帝国覆灭,当时的傀儡皇帝溥仪与官员们一同被捕,被押往战犯改造所。出来后,曾为大清皇帝的他回到BJ、过上了普通人的日子。‘皇帝’二字,形同虚设。他是大清、乃至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命运最为悲惨的皇帝,至少在我看来是。

    简感

    然而‘皇帝’二字代表着什么呢?

    百姓们或会羡慕,天下最自由之人、权力最大之人皆是皇帝,然他们同时又不知,天下最孤独之人、压力最大之人,也正是皇帝。

    生在帝王家,就已经无从选择了。

    而真正带给我感触、促使我敲键盘写下这篇文章的,则正是今天正题——1987年电影《末代皇帝》。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名存实亡的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一部讲述了他一生历程的电影。

    1987年,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筒,拍摄了一部电影《末代皇帝》。用三个多小时时间,叙述完了颠沛流离的一个无辜皇子、活在世上唯一的一个甲子。我常根据自己主观意见、给看过的电影评分,对这部自是也不例外,而若满分为10分的话…

    其实这部《末代皇帝》,我能给9.7分。

    溥仪是个命运悲惨的人物。他的前半生与后主李煜相似,二人同样无心统治、却依旧难逃命运的安排。看过电影了解了溥仪的一生后,带给我的只有为他感到的心酸、悲哀,以及徘徊其中,难以解去的无奈。

    全片最为让我心酸的一幕,便是溥仪回到BJ生活后、再某一天来到紫禁城前,向售票处交了一角硬币、买票走进了紫禁城。

    他是大清皇帝,他回宫,要买票了。

    身穿灰衣坐在龙椅上颤巍巍的笑着,取出龙椅下他藏了几十年的蛐蛐,或许再没什么,能比这的感受更深刻了。

    当我第一次打开这部电影,在画面、音乐、拍摄手法上等特点,我初步猜测是2000年左右的电影。然我经查询后才知,这部电影在1987年已制作出。

    不出我所料,它获得了次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在当年奥斯卡上,它共揽九座奖杯。在其它的电影节上更是收获颇丰。可看出在世界电影界,对这部电影的评价皆是十分满意。

    这样不是无缘由的。

    从编剧上,采取了当时仍在世的溥仪之弟,溥杰作为顾问。整部电影用去上吨量的道具头发、一万九千余名群演,其中更有许多为配合故事,真剃了头发。且得到中国政府允许,进入真紫禁城拍摄。

    音乐方面由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制作大部分,这些电影中的核心部分,一部完整凸显出了满清封建文化与清末乱世光景的饱含中华文化之作,由一些外国人,来替我抒发了情怀、来替我们完成了。

    不知这样一部惊世的巨作,须花费多少时日才得完成。更何况,它还是出自一个意大利人之手、而非我们中国人。

    我有许多的感想、许多的话想说,但总是难抒顺序、甚至难以言表。若单提这部电影,我估计想从音乐、画面、情节三方面说。

    不如,先说音乐。

    音乐

    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语言、且是最为高深的语言。它之所以如此,是因它无须任何翻译,便能将作曲家的情绪、心态、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紫禁城,明清六百年的宫殿,中国的‘标志’之一。

    红墙金瓦、曾遍布辉煌之地,历经二十世纪的百年巨变,俨然变成‘古迹’、变成一座空城后。它曾经的辉煌、永所不变的一种帝王气息在此,是永不磨灭的。

    它不会随时间而消散,反而会越来越强大。

    而若是关于讲述紫禁城的音乐?那便是更有一种难以言表、

    除本电影原生曲目外,仅我所知关于紫禁城的创作,便有希腊裔美籍音乐家雅尼的《Nightingale》、《ForbiddenDreams》。华人音乐家李志辉的《紫禁花园》、《夜宴紫禁宫》等。雅尼更是我在音乐方面的偶像之一,他在1997年4月历经重重磨难后、终经中国政府批准,得以在紫禁城举行音乐会。

    音乐会上他演奏此曲,奏动了在场所有中国人的心灵。

    那一曲莺歌,很详细地抒发了雅尼对于紫禁城的感想,经历那一曲凄婉悲凉之后,那样曾经的辉煌和震撼、会依然通过双耳,重现在你眼前。从中可感知中国千百年来经历的沧桑转化,人世一代代故去、又再出生,而他紫禁城,永远屹立在这里。这是音乐的魔力,更是紫禁城的魔力。

    紫禁城有一种魔力,难以言发的魔力。

    而且,它是一个无比神奇的地方。

    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在电影中我是难感受到的,这是为何?因为结合画面、情节等,在观影时,我已然沉醉进了其中。

    当一部电影的音乐与它其它的部分交融的实在恰当时,你会相互难以感受他们的存在…你甚至忘记屏幕外的世界、完全化为男女主角,跟随他们的行动、思想而走着,为他们遇险而心惊胆战,为他们成功而欣慰感动。当一部电影可以达到这一种境界,在我看来,便算合格了。

    在这部影片里,无论是以悠扬雍容、平稳放松鼓点开头的全篇主题《MainTitleTheme》,还是以空幽寂静作前奏、忽然奔爆弦乐的离婚情节主题曲《Rain》,还是到以凄凉筝声起、弦乐铺叙的亡国主题《TheLastEmperor》等……听着配乐来观影,都仿佛观影者成为溥仪自己的回光返照,将他的一生‘回顾’得清清楚楚,我已成了溥仪。

    当我在观影结束后、在网上搜找它的原声音乐专辑时,这才开始结合影片内容,被它们每一首曲子所沉醉和打动。

    这也不是无缘由的。

    我实在很佩服这部电影的配乐,结合一曲莺歌,一部电影,一套原声,无须亲自去到BJ,你已足以感受六百年皇宫曾经辉煌的斑迹,对报国无力的一种无奈、沧凉和凄哀,以至于从中,体会到帝王的孤独。

    这就是人间最为高深的语言,同一座拥有无形魔力的万顷皇宫结合后,所降临凡间的天籁之音吧!

    画面

    除去音乐,画面给我的震撼力则紧居其二。这与剧组深究满清历史、溥仪生平,亲自入紫禁城拍摄离不开关系。我举出几个剧中的画面,提出我自己的思考。以解释何来震撼之有吧!

    第一,溥仪在宫中孤独、唯有幼时自外应征的汝母王连奉,是他唯一的玩伴。但他到了九岁还常常吃奶,皇额娘看不下去,便强逼王连奉离开宫中。得知此事后溥仪一路狂奔追赶,最后,依然错过。

    几年后,他的外国老师庄士敦为他带来一辆自行车,他欲骑车上街玩耍,身为天子却在宫门前,被死死阻拦。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多年后,伪满洲国政府即将垮台,婉容离开溥仪时,刚见妻子上车,溥仪便冲下楼,一路狂奔追赶,最后,依然错过。依旧是一群扼住了他命运喉咙的人,关上了他走出去的大门。

    自那时起他终于明白了,原来,他一直是一具傀儡。

    两处配乐用了同一首《OpenTheDoor》,这或许象征的,便是关押着他的一扇大门,始终都未曾打开吧。

    第二,在溥仪正查太监大内盗古董出售期间,溥杰在拉小提琴,文绣、婉容二位妃子在花园里消磨时光时。用黑色的金鱼,象征了她们、以及他们那被‘锁’在宫中的无奈、及落到时代的囚笼中,悲惨的命运。

    第三是关于色调的运用。整部电影中,在溥仪幼年、少年时期,在宫中的生活是鲜艳而色彩多斑的。而每每以闪回手法切入回战法管教所时,充斥在观众眼前的,则是完全的灰蒙、低沉的色调了。

    至此便不再举例了,影片全都是(我懒)。

    关于画面运用手法与技术的独特,影片中还有许多地方体现,在此便不浪费篇幅进行一一举例了。

    作为一部传记、历史类型的电影,本来讲好情节便是要求。但《末代皇帝》在音乐、画面上便占足了分数。在1987年有这般质量的电影,实在无愧其奥斯卡九奖王的光辉。

    那么既然音乐、画面皆已举例完毕,接下便来说情节。

    情节及其它

    音乐、画面等皆是艺术手法,考验一位导演及其团队的功底及水平。但说到情节,则是一看原著、二看编剧、三看导演的道理。然奥斯卡九奖中包括本片编剧马克·派普罗的‘最佳改编剧本’一奖……

    这样不是无缘由的。

    众所皆知,溥仪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对于其传记电影的拍摄,定会出现更多相关的历史人物,且不能成为一部虚构、再创作型电影。

    若说类似我想起2011年的《辛亥革命》,但那部叙事、不单讲一人,况且再拿各方面综合进行对比,那么它和《末代皇帝》,便有一些距离了。一些东西不好在文章中说出,这部片便先不说了。

    实际上,《末代皇帝》的情节虽完全遵照历史、以闪回手法反复切入进行分段叙事,但对于欠缺思考、不带脑子看电影的观众来说,会有不少障碍。不过此类电影也的确适合喜历史、善研究者观看,若是为了消磨打发、或解忧寻乐,则是不建议观看这部宏伟浩大的史诗级传记电影了。

    在情节上,其实我的话并不多。本部电影若理顺了思路,则逻辑也有,顺序也正常,没出现什么突兀、怪异之地方。只要稍加思考,便能轻松明白。毕竟是一部历史传记电影,还是需要一些历史功底才能看懂的。

    每当要对一部电影说负面话语时,我总会十分愧疚和歉意。一我可没这个资格指教,二我对它了解不够多,三奥斯卡九奖的认证、会比我的意见更有说服力。所以我只聊表一些小想法,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整体的高评价。

    便是接下来说一些我不满意的地方。

    众所皆知,满清入关后便逼迫汉人男性剃发易服、中原大半部分的男人都变成了秃瓢、穿旗袍,留下长辫子,皇帝苟同。而正因如此,少年时的溥杰、溥仪在电影反复出现,在时间切换时又无明确指出。

    演员一下变了都不知道,会让人刚开始有些不知所云。

    全片中的宫女、太监、臣子等,衣服着装从来都统一,

    且不知是否我所观看版本残缺的问题,我在哔哩哔哩看完全剧,但哔哩哔哩的版本声轨不一,配音一会儿是英文、一会儿则用中文,英文时音响过小,到中文时又过于嘈闹。

    不过这不影响我在整部电影中的享受。

    尾记

    一小块瑕疵斑驳,不影响珍珠钻石在凡铁中的璀璨和闪亮。一位皇帝亡国,不代表他不精明能干,不代表他没用。不可因一件事、一次过失、一个片面的看法,而决定一整个人的模样。

    更不可因他姓氏、族群、血统这些无法选择的事,将之套入到一个枷锁中。

    这是中国当前不少的前键盘侠们经常使用的、一概而论的错误。

    看完《末代皇帝》使我又新明白一个道理,封建帝制是的确该摘除的。不是因为它会固步自封,更不是因它致使少数权力过大。而是因为,封建帝制这种东西,是不公平的。对平民百姓是这样,对大臣是这样,对皇帝本人,更是这样。

    一位皇帝耗费千辛万苦、于乱世中建立起国家,年迈驾鹤西去后,却告诫后代的子孙们来帮他守业。这是何其的不公平?

    一个只喜欢斗蛐蛐、玩乐的小孩儿,只因他被立为皇储、慈禧太后的一句话。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多少人控制他、服侍他、封锁他、利用他,若抛去‘溥仪’、‘皇帝’等二字,或许这些磨难与危险不会来。但是如何呢?他生而为帝王,这是不可选择的,也是无法逃避、无法改变的。

    早将国号改作‘江南国主’、不敢与北宋对抗时,李煜便明白了作为一个君王,务必明白、务必做到的东西。

    他不再想溥仪那样,或是逃避、或是改革、或是被利用的建立伪满洲,穷尽一切想着复辟。可是那样,给谁都不会带来好处。

    溥仪还没明白,李煜先明白了。

    从此以后他住在汴京,夜夜歌舞醉酒,却已释怀了亡国之事。他不再想复国了,从那一首《虞美人》可以明白,李煜或想表达的一些东西。望着皎洁明月,它可以想到许多,想到二位周后,甚至想到故国。

    可是呢?

    你……生而为帝王,就要……

    唉。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是泓烧鸭。

    ——泓烧鸭

    ——完成于2017年4月30日6时10分,柳州德才大厦聚网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