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擎天柱 » 第24章 衙内

第24章 衙内

    大宋都城开封,除了方圆四十余里的外城,还有二十里许的内城,以及周长五里余的皇宫大内。

    真正的里三层外三层,街巷密布,四渠通达,人口百万,繁华无限。

    特别是最大的漕运枢纽汴河,自外城西面的万胜门穿城而入,从东南角的大通门流出,带动大内以南的半个开封城,兴盛至极。

    而汴河穿过内城西面的西水门时,河面上有一座桥,原本叫马军桥,但现在,已更名作蔡太师桥。

    至于更名原因嘛,乃是穿过西水门后不过半里的北岸,便是四度拜相的当朝太师蔡京蔡相的府邸。

    蔡相府北抵横街,西接内城西水门,东望包公湖,南临汴京八景之一的汴水秋声。

    不仅地处繁华要道,而且占地极广,约莫有两百余亩。

    在这寸土寸金的开封城里,如蔡相府这般位置绝佳、规模宏大的宅邸,屈指可数。

    由此可见,蔡氏一族,在大宋朝的显赫地位。

    此刻已是丑时将近,偌大一座蔡相府虽然亮如白昼,但却十分安静。

    蔡太师如今已是七十二岁高龄,即便身子骨依旧康健,却也不能熬更守夜,早早便即睡下了。

    整个相府,唯有西北庭院深处,还时有隐隐约约的交谈声传出。

    那里,正是蔡京第五子蔡鞗的住处。

    此刻,他与王林、秦桧等一众纨绔,刚从汴梁诗会散了回来。

    因为今夜有不速之客搅局,一群人真可谓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特别是蔡鞗,原本精心准备将近月余,决心要在这场诗会上一展风采,名震汴梁,却硬生生被逼成了背景板,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臭小子当着众人的面,按在地板上反复摩擦。

    身为汴梁六公子之首,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终,待李重阳三人离去后,他与王林、秦桧等人,也草草结束了这场没甚趣味的汴梁诗会,急急赶回府邸。

    而今,一个多时辰过去,几人依旧在蔡鞗的书房中,没有散去的意思。

    蔡鞗居于主位,王林坐在右首,秦桧坐在左首,下面依次坐着其余四五名最为交好的权贵子弟。

    因为今夜众人都被狠狠地打了脸,大家也没以前你吹我捧的交谈兴致,只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时不时张开连着丝线的大嘴打几个哈欠。

    向来养尊处优的他们之所以强打精神,熬到现在,只因为还在等一个人来。

    待到灯挑三次,上眼皮打下眼皮时,房门外终于响起急促的脚步声。

    “五郎,五郎,好消息!好消息啊!”

    人未至,声已到。

    房内无精打采的众人瞬间清醒,齐齐扭头看向门口。

    片刻后,便见一人推开房门,闪身而入。

    来人五旬有余,生得精瘦,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笑容,一双细长老眼眯成了一条线。

    见到来人,蔡鞗也是大喜,起身问道:“姜管事,什么好消息?可是郓王殿下已查清那厮的底细?!”

    这人,自然便是刚刚从提刑司大牢急急赶回来的蔡府姜管事。

    蔡府管事很多,各司其职,而这姜管事,便主要负责为蔡鞗打理事务。

    王林、秦桧等人这时也全部站起,屏息凝神地看着姜管事。

    姜管事喘了两口粗气,才向众位纨绔行过礼数,激动道:“回五郎的话,小老儿这趟在郓王麾下察子们的帮助下,不仅查清了那厮的底细,而且还收获了个意外之喜啊。”

    听到姜管事这般说,众人又惊又喜,齐声追问道:“什么意外之喜?你且详细说来。”

    姜管事见七八双眼睛全部凝聚于自己身上,不敢卖弄关子,赶紧道:“不瞒各位衙内,今夜得了五郎之命,小老儿便快马加鞭,找寻郓王殿下,终在汴和二段处的河堤上,找着了他……”

    于是,姜管事便将如何遇着了郓王赵楷,如何将蔡鞗的信交予他手,如何带着几名皇城司察子看到了李重阳几人在河边斗殴,如何设计将几人抓进提刑司大狱,等等信息,一条不落地详细陈述。

    当然,陈述中,他自然要尽情发挥主角光环,添油加醋一番,把自己描述成了一个文武兼备、智计无穷的世外高人形象。

    听完姜管事的详细描述,众人先是惊谔,继而是狂喜。

    姜管事话刚落地,王林便已抢着开口道:“既然那厮只是汴河一船夫,今夜端不可能作出那等绝世文章。亏我们还真以为他有些笔墨,对其礼敬有加。”

    王林一开口,其余纨绔立马也纷纷附和。

    “是啊,我一看那厮长相,就知定然是个泼皮无赖,哪作得什么诗词,我呸!”

    “就是就是,连衣服都要找五郎借,哪是个读得起书写得起字的人物?”

    “亏我自诩识人无数,居然还以为他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少年天才,真是眼瞎啊!”

    “……”

    一声声议论,无不在为之前面对李重阳时的反应而深深自责。

    倒是向来少言寡语的秦桧,听到七嘴八舌的忏悔,面色却有些凝重。

    待议论声小了些,才看向蔡鞗,有些不解地道:“五郎,若那厮真只是一介不起眼的小小渔夫,那与他同行的官家钦使,又当是何人啊?”

    “嗨!这还能是谁啊?”不等蔡鞗回应,王林已抢先插嘴,一脸不屑地道:“一个小渔夫,能够远远望上钦使一眼,都是天大福分,怎么可能会与官家钦使同乘一舟?这不开玩笑么?”

    说到这里,王林扫了一圈众人,无比确信道:“依我看,那官家钦使与那厮定然是一伙的,都是些坑蒙拐骗的市井泼皮。”

    听到王林此话,人群中有那思维转得较快的,立即恍然道:“对啊对啊,那人说他是什么官家钦使,可咱们并没看到什么凭证啊?”

    另一人闻言,也立即附议道:“是哦,好像看到那官家钦使信物的,只有漕运司的一名小卒子。当时黑灯瞎火的,岂能瞧得真切?”

    这人说完,王林愈发自信,连忙道:“这般说来,那官家钦使绝对是冒牌货。你们想啊,那人若真是官家钦使,却怎么穿得那般破烂?若真是官家钦使,即便想暗中观察咱们汴梁诗会盛况,也可以随便乘坐画舫前去,却为何要冒着沉船落水或被漕运司抓住的风险,只乘一破烂小舟偷偷前往?”

    见王林说得信誓旦旦,蔡鞗也似有所悟地点点头,但却没有立即做结论,而是是将目光望向姜管事,沉声问道:“你带人去的时候,可曾见到那官家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