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第九至高 » 第四十八章 选定官员

第四十八章 选定官员

    仁夕端坐于龙椅,左右虎贲褐羽站立随侍,大殿内外天妖卫已统一兵甲,神情肃穆充当守卫,眼前一幕已然有了朝堂威严之气象。

    此时的仁夕安静坐着,正听着下方罗熙与一众元婴的奏报。

    在罗熙的推荐、虎贲的明面观察、褐羽的暗中考察、以及仁夕最终召见同意后,已经选出了临时充任各宫殿的主官。

    此番选官去了天命宫、元皇宫和国议宫,从敕政宫开始,罗熙奏报的同时,仁夕也开始亲手书写:

    “敕命罗熙为敕政宫宫正、政相、主政大臣,加封元国公,罗熙大弟子张渊为宫副、辅政大臣,加封路国公。

    命戴修绪为民户殿主、罗云为国财殿主、金怀文为德礼殿主、杨林生为文明殿主、薛义为神工殿主、妖族青山为雷刑殿主、刘昊为生机殿主。

    命妖族红甲为敕政台舍人长,其下舍人设十二人,除三位钦定妖族,其余由宫正自行选定。

    敕命罗熙二弟子刘子歌为明法宫宫正、大护法圣师、明法大臣,加封肃国公,子由为明法宫宫副、大护法圣师、戍法大臣。

    命妖族雾眉为明法台卫法使、护法圣师,其余卫法次使由宫正选定,皆加护法天师。命李奇为寻真殿主、兰英超为三审殿主、萧鼎宏为问心殿主,各殿主加护法圣师。

    敕命新生代张磊为承武宫宫正、兵马大元帅、弘武大臣,加封武国公,罗熙四弟子薛万城为承武宫宫副、兵马元帅、卫武大臣,加封英国公。

    命刘昌礼为承武台执事长、华龙大将军,命元婴真君穆枫、罗一、柳泉风、王宏远、东城智、刘旦、罗舒、张天佑为承武台执事,皆加勇威上将军。

    命罗熙三弟子许飞为参事殿主、宏智大将军,妖族广木为军裁殿主、明德大将军,赵时为兵种殿主、万化大将军,钱三泰为京武殿主、戍京大将军,秦玉为洲武殿主、通武大将军,管贤为边武殿主、战英大将军。

    敕命承武宫京武殿兵马阁立即征兵扩武,定中土卫十万人,龙悟凡为指挥使,卫戍京城;定东木卫五万人,钱壮为指挥使,卫戍东卫城;定西金卫五万人,左宇为指挥使,卫戍西卫城;定南火卫五万人,孙启云为指挥使,卫戍南卫城;定北水卫五万人,冯希明为指挥使,卫戍北卫城。

    凡各宫殿属阁主与吏员皆由殿主自行选定,尔后予朕观阅。”

    至此国朝主官皆已暂定,而后罗熙又奏报了选定的京城与四卫城主官,仁夕亦再次提笔:

    “划故大晋国域为大周京域,设天命、护天、承天、应天、顺天、礼天、敬天七郡;京城为天命郡,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东卫、西卫、南卫、北卫八府。

    敕命张渊长子张存义为大周京牧,加封东山侯,命妖族金牛为天命郡守,命杨龚为青龙府尹、施汉章为白虎府尹、牛毅为朱雀府尹、周生祥为玄武府尹、李显奇为东卫府尹、马二为西卫府尹、孙佑民为南卫府尹、余平为北卫府尹。

    其下一应法度建立与属官皆由各主官自行决定,尔后予朕观阅。”

    当罗熙奏报完毕,仁夕也停下了书写,将写好的金帛加盖了印玺,看着下方一众元婴,缓缓开口将圣旨当朝宣布,最后交给一旁的褐羽,令其昭告天地。

    做完这一切,下方的罗熙又一次开口,他同几位负责典礼的元婴向仁夕详细讲明了定下的典庆流程,仁夕也带着认真听过,便宣布了退朝。

    三日后就是开朝典庆,作为修士的众人倒也不用预先排演,只需心中有底即可。

    这时大殿里就只剩下仁夕,他端坐龙椅之上闭目沉思,不知想些什么,过了许久,仁夕起身离开了大殿,向着后宫独自走去。

    自从仁夕重建皇宫以来,所有建筑及陈设就从未变动,前些时候罗熙奉命改建京城时,仁夕特意下令,故而并没有对皇宫有所变动。

    因前朝大殿所在常为一众大修士身处,有日积月累下的气息加持,让前殿在悄然间变得更加恢宏庄严。

    而后宫经年未有居人,仁夕也没有钦定宫制,在岁月中已经有了些许沧桑斑驳。

    而今是多年来仁夕再一次踏足后宫,当初新建的元寿宫看着也已经有了岁月的底蕴,仁夕一步一步向前方走着,看上去如同丈量时光的行者。

    他推开尘封已久的大殿门,一股轻微的腐朽味被仁夕捕捉,皱了皱眉,挥手间一个清洁术,荡去了荒废的痕迹。

    看着熟悉又陌生的陈设,仁夕想起了自己突破金丹的时候,遥远的记忆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就是那时引动了生机道韵,也成就了他的未来。

    那时候他也一度以为天地间的幸存者只有他一个人了,他现在想想,失笑中隐约饱含着无尽的怀念。

    纵然是化神大修士,怀念一旦开始,深刻的过往也会源源不断的涌上心头,他觉得自己的转折有两处,一处是离开陵江的决定,一处是回到陵江的决定。

    第一次离开陵江,为了变强在一无所知中放弃了迁就自己的谨慎和苟且,带着还未破茧的生机之道的种子,义无反顾扎进了更大的废墟,那时单纯,却得了立命之心动,一场自以为是的登基,倒也让自己一飞冲天!

    第二次回到陵江,离开京城时还想着仁始三百年来一次更新气象,现在想来也应是做到了,却不是在京城,一出京畔,投身绿化,便忘了一切。

    后来一路向北,又一时兴起折道向东,最终再丹谷得了泼天机缘!

    仁夕一直有所耳闻,当年行者路上的老一辈幸存者大队伍,所有人都将他视为机缘,殊不知,他们同样是仁夕的大机缘。

    从在谨慎中积累的实力,到一次突破自我的勇敢决心,再到冥冥之中的一时兴起,加上一路走来无数的简单念头和执着坚守,最终于今日绘成了仁夕波澜壮阔的画卷!

    也许在无数年后,今天或许会成为他微不足道的经历,却也必将是又一次回忆中的深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