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医之宋时行 » 第十九章 千里之地

第十九章 千里之地

    六月中旬,秦大老爷派去蜀中的人传回消息了,证明萧鸾儿所说的是事实。

    “遭了雷劫了,烧了一半,那边的道观散了,又以为人被拐子拐跑了,怕咱们追究道士们都跑了。”秦大老爷将信件放在凭几上,对屋子里的人说道。

    此时秦大夫人秦二老爷夫妇都在。

    大家神情都有些奇怪,似乎不知道该欢喜还是该悲伤。

    “萧家那边呢?”秦大夫人问道。

    “还没回信,也不知道是没收到还是收到了不理会。”秦大老爷讪讪的说道

    “就是问了只怕她们也不知道。”秦大夫人说道,一面看秦二夫人,“当初萧家老夫人供养道观,家里的人都不太乐意。”

    更别提还往道观里偷偷埋下一大笔钱,更不会让萧家的人知道了,要不然,萧老夫人一死,那些钱必然要被拿回去的。

    秦二夫人点点头谢过大嫂给自己的解释。

    “既然确定了,那就好好养着吧。”秦大老爷说道。

    大家应声是,便各自散了。

    秦二夫人回到自己的屋子里,卸妆歇午觉,一面由嬷嬷伺候,一面想着方才听到的事。

    成亲以来她先是在家伺候公婆三年,生养儿女后才跟丈夫去绵州同住,那时候那个傻儿已经养在道观,家中从来没人提起这个孩子,丈夫更是从没探望过,虽然同在绵州生活了四五年,但这个傻儿从来没在生活里出现过,就好像不存在一样。

    但不出现并不代表不存在,只要存在总是会出现的。

    “那萧家,很有钱吗?”她问道。

    记得当时听父母说,萧家祖上是甘陕延边人士,进了汴京为官也是武官,跟他们这等书香世家是不能比的。

    当时作为亡故嫡妻娘家他们派的来见面的人粗俗不堪。

    “很有钱的。”梳头的妇人闻言忙说道。

    秦二夫人看她一眼。

    “你倒比我知道的清楚。”她不咸不淡的说道。

    这些日子随着那傻儿的归来,虽然知道秦二夫人不喜,但嬷嬷还是耐不住私下谈的都是萧氏夫人的旧事。

    这个梳头的妇人,是秦二夫人从娘家带来的。

    梳头妇人有些讪讪垂头。

    “怎么个有钱?”秦二夫人问道。

    见夫人没怪罪,妇人松了口气继续说道:“夫人,别的不说,你知道当年萧氏…萧氏嫁过来时的嫁妆多丰厚吗?”

    秦二夫人斜了一眼这妇人。

    废话,她一个继室难道还去查点前辈的嫁妆吗?

    妇人面色尴尬,这就叫不好听了吗,那些嬷嬷们私下说的更不好听呢。

    “…当年萧洁娘进门时,那叫一个风光啊,金银首饰布匹绢丝,二个位于城东西市好地段的铺子,两个位于郊外地好收成好的庄子….”

    “..那都是萧家提前半年派人来咱们洛阳城精挑细选的…”

    “..我还记得当时萧洁娘刚过世,由老夫人代管了一段时间的嫁妆,听那些管事娘子说,光一个铺子的收成就足够咱们家半年的开消…”

    那是真金白银财能生财的嫁妆啊,再想如今的夫人的嫁妆…

    到底非东京城之地的清贵人家,不能比啊。

    梳头妇人捡着能说的说了。

    秦二夫人暗自咬了咬牙,那又如何,嫁妆在丰厚又如何,一闭眼什么都不是。

    不过…一个铺子的收成就够半年的开消?

    “那这些铺子庄子都是老爷管的吗?”她忽的想到什么问道。

    那么多收益,怎么家里从来没见过?

    难道那些红娘缕娘什么的都是靠这个收益养着的吗?

    “不是,不是。”嬷嬷一眼就知道自己夫人心里想什么,忙说道,“在大夫人那里。”

    大夫人?

    秦二夫人摘下一根簪子,慢慢的放在桌子上。

    “怎么大嫂从来没说过?”她笑道。

    虽然不分家,但各方的吃穿用度都是有账的,如今婆婆不管家事,由大嫂主持中馈。

    “毕竟是先头那位的嫁妆,怕说起来,夫人您忌讳吧。”嬷嬷说道。

    秦二夫人是觉得不太舒服,也说不上是哪里不舒服。

    那些嫁妆早晚是那个傻儿的,她以及她的子女都用不得,但那些收益…

    家里的开支都是大嫂掌管,收益自然也不用分什么大房二房的,但是…

    她还是觉得哪里不舒服。

    续进来满十几年了,她刚刚知道这件事,还是托那傻儿的福!

    要是那傻儿一辈子不回来,她是不是一辈子都不知道啊?

    “夫人,厨房的解暑汤送来了。”有丫头进来问道。

    秦家虽然富足,但一向秉行节俭,一日三餐,加餐宵夜,点心也都是定食定量,近日炎夏,大夫人让厨房加了解暑汤,但她自己不用,只让孩子们吃,二夫人自然跟着嫂嫂看齐,也不用。

    但嬷嬷们该问还是会来问一问。

    秦二夫人转过身说道:“拿来吧,我正好想用。”

    “是。”丫头应声是,转身就走,走了几步才回过神。

    夫人方才说什么?她忙低声问旁边的丫头:“哎,夫人是说不用?”。

    那丫头打着哈欠。

    “你困迷糊了?夫人明明说要用。”她说道。

    啊?丫头这才明白自己没听错。

    “真是奇怪,夫人怎么用了?”她笑道。

    “家里的东西,夫人想用就用喽,不用也白不用。”先前那丫头懒洋洋的说道。

    ……

    而此时,东京汴梁城,青石巷子,一个院落屋门鳞次栉比,高悬萧宅的大门前,一个十七八岁的英武少年正跳下马。

    门房早跑出来四五个小厮抢着牵马。

    少年扬手解下腰间的钱袋扔过去说道:“赏你们的,吃酒去吧。”

    小厮们一片争抢。

    “谢六郎赏!”他们齐声喊道。

    萧六郎哈哈大笑着径直进去了。

    萧家的宅院是按照陕甘延边的祖宅改造的,尤其是那一面影壁,更是直接从家里拆了运来的,花费的银钱简直抵十个影壁,一举成名,从此稳居京中奇葩家族榜。

    萧六郎大步进了自己的院子,屋檐下,坐着一个年纪相仿的少年,长眉细眼,穿着大袖长袍,正看着面前的白瓷围棋盘若有所思,旁边跪坐两个小丫头也跟着看棋盘,叽叽喳喳的说话。

    “及少爷,这个好没意思,不如玩双陆棋吧。”她们说道。

    听到萧六郎的脚步声,大家都看过来,两个丫头跪直身子,再俯身施礼。

    那少年却依旧看着棋盘。

    “文及,你今日怎么过来了?”萧六郎衣袖一甩直接盘膝坐下,将棋盘充作凭几,手臂放上去,刷拉打乱了其上的棋子。

    少年也不以为意说道:“闷的慌,来你这里听听趣事。”

    “我这里有什么趣事?”萧六郎问道。

    “听说东都洛阳你那姑父家派人来了?”少年问道。

    萧六郎看身后的跪坐的两个丫头,两个丫头心虚的低头。

    “那家人果然是个趣事。”萧六郎说道,伸手拨弄棋子。

    “是说你那个表弟的事。”文及说道,“你们怎么不细问一下,就将秦家的人赶走了?”

    “无用之人,与我们萧家何干。”萧六郎说道,面带不屑,“当初姑母不听言,非要留那等傻儿,害人害己,枉费祖母祖父养育,至于那个傻儿,祖母又犯了妇人之仁,不让他早死早托生,反而呵护喂养,猪喂养尚能食肉,痴傻儿喂养有何益?”

    文及呵呵笑道:“六郎,你那猪都不如的表弟养在绵州,秦家的人现在来问,是不是你们把他送回东都的。”

    “对啊,他们来问如何?我们就该恭敬作答么?”萧六郎看着他瞪眼问道。

    文及看着他笑,伸手在棋盘上修长的手指划过一道说道:“从绵州,到东都洛阳城,你的表弟在秦家,你家不知的时候,自己回去了。”

    萧六郎看着他,眉头微凝。

    少年再次伸手从棋盘上这一点划到那一点,含笑说道:“从蜀中到洛阳,一个痴傻儿,千里之地,你说,一个无用的人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