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崇祯:朕不是糊裱匠 » 第61章心想事成

第61章心想事成

    “皇爷,想解决苏家的事情,也就是皇爷一句话的事儿。”

    “在奴婢看来苏家两姐妹对陛下也暗生情愫,或者跟皇爷也有举眉齐案之缘。”

    “皇爷,上天有好生之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杨嗣昌在旁边耳观眼,眼观心。

    王承恩的每句句话,直击心脏,直击朱由检的软肋!

    朱由检顿感脸上有些火辣辣的,支支吾吾道:“这不合适吧,朕岂不是乘人之危!”

    “陛下,救人如救火,您不愿给她们两人名分,恐怕这两人也找不到您头上来。”

    朱由检心想这倒说的是,这苏家二珠再怎么想,也无法想象那天晚上遇到的竟是皇帝。

    “好吧,大伴你去解决此事吧!”

    深夜,抚宁侯侯府。

    这王承恩狗日的,擅自主张竟然把这二女带他的寝宫来了!朱由检一边暗骂,一边心里怦怦直跳。

    他这次出宫只带几个宫女。倒出宫时,田妃一直要嚷着皇上一起带他出宫。

    朱由检认为自己去视察工作的,没见到几个领导把老婆也给带上的。于是狠心的拒绝了。

    另外他也心里也有小心思,看看江南水乡般的女子。能不能有段浪漫的邂逅。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出京之后,反而性子更加跳脱。

    只见这次苏家二女,穿的更加大胆,青纱罗裙,信步款款的走了过来,两人微红着脸,向朱由检请安。

    抚宁侯本就是富丽堂皇,王承恩不知道使了什么法术似的,原本如水晶宫的抚宁侯更是红纨绿绮,火树银花,端的是天上宫阙瑶池景象。

    苏家二女,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酒楼之中,碰到的年轻人竟然是当今天子,当王承恩身居蟒袍,把苏长生带她们面前,她们仿佛做梦一般。

    没想到一直视为千难万难的“事情”竟被一下子摆平了。

    随后王承恩又细着嗓子,把该表达的意思明白无疑的表露出来。这二女顿时羞赧着脸

    王承恩说道:“陛下昨日回去,便在梦中叫着苏青青姑娘名字,二十遍。叫着苏可卿姑娘的名字,一百遍。可见陛下对你二人情意深重。“

    两女,顿时羞红脸,暗思,怪不得真是大登徒子,第一次见面,晚上就叫人家名字,真是羞死人了。

    最后王承恩直接说道,“恭喜两位夫人。”说了苏家二女脸又红了。

    宫灯璀璨的侯府中,苏可卿和苏青青看着这眼前英俊男子,也知道自己的来意,顿时羞红了脸,低下螓首。

    不敢直视朱由检。

    朱由检此时紧张的口干舌燥,仿佛嗓子要冒烟似的,他干咳一声,说道:“苏姑娘的父亲都放出来吗?”

    回陛下,王公公把奴家的父亲都带出来了。多谢陛下救命之恩,奴家无以为报.......苏可卿越说声音越小。

    倒把朱由检的看乐了,于是站起身来,走到二女身边,拉着两人的纤纤玉手,走到寝殿来。

    随后让两人坐在朱由检身边。朱由检不想牛嚼牡丹,便找到几个后世有趣的话题聊了聊,倒惹的二女,哈哈大笑,作势就要捶打皇帝。

    朱由检来到此地后,哪有这待遇,在紫禁城皇后也是一本正经,田妃稍微活泼一点,但朱由检心里一直有鹊巢鸠占之感。

    哪里像今天这般跟后世正常情侣一样打情骂俏,而且还是一对姐妹花儿。

    进了寝殿坐在龙床上,苏可卿反倒大胆许多。

    只见她双手勾着他的脖子,竟在朱由检的脸上火辣辣的亲了一口。

    朱由检顿感全身酥麻,他便趁势把大苏,小苏揽进怀中。

    随后便有一夜颠龙倒凤,一番云雨之事!

    数日过后,朱由检摸着腰部,倒觉得这古代君王不早朝,除了确实太早,也有这红颜祸水的作用吧。

    蒋德璟的奏书道,他已经到了福建。朱由检知道不能再荒唐下去了。

    不过临走时,他也去苏可卿的家乡苏州府乌程县一趟。

    倒不是去看老丈人,主要是想看看,这大明朝丝织圣地是什么样子的。另外他也有些许的想法。

    中国自古也叫丝国,所以丝绸这东西完全是出口的重磅产品。明朝通过海外贸易赚回大量白银,就是靠的是丝绸。

    17世纪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丝织物占贸易总量的95%;丝货中以白丝最为有名,其白如雪,其色如银。

    南浔镇,隶属于苏州府的乌程县。但同时与苏州府,嘉兴府毗邻。

    繁荣的丝织手工业和贸易使他一跃成为江南雄镇。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镇上富豪达数百家,如今镇上高墙大宅,一座连着一座。

    民间把南浔镇的名门望族,分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他们是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缉里丝,七里丝;享誉海内外。

    而苏长生三代都是以织丝为业,属于八牛中一牛。朱由检一行人没有大张旗鼓,来到此南浔镇。

    既然来到,苏州,朱由检一直在调查研究,如何把丝绸更加扩大。他走访到南浔镇大街小巷,南浔镇人只道他是苏府的新姑爷,好奇心作祟,倒也没有隐瞒,一五一十乐呵呵告诉他。

    旁人问他,姓什么,他也只道,姓朱,别人顿时一惊,哟,随后开玩笑道,还是国姓爷呢!朱由检只是笑笑不语。

    朱由检了解到,这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镇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

    此时盛泽已有千百余家丝绸牙行。冯梦龙的警世恒言中曾经有个要施复的手工业者就是以靠丝织为名。大量的这样的手工业者通过中间商把产品销到市场。

    而四方商贾云集也表明盛泽镇在明代中晚期商品经济已相当发达,佐证了历史上盛泽镇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绸都”。

    跟随一边的杨嗣昌倒是暗自心惊,总觉得这江南中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耕田面积减少,而桑田面积增加。

    据他在户部任职的经历也告诉他,江南一带的粮食供应上反而依靠长江中游湖广一带,人多地少,人地是最为矛盾突出。

    如果到时候,粮食供应不上,那原本朝廷的重赋区恐怕瞬间就会糜烂。于是他就立即向皇帝上奏此事。

    朱由检有些不以为然,社会分工,本来就是时代的进步,没有必要,全国一盘棋的全搞农业经济。有的地方适合搞农业,那就搞农业经济,有些地方适合搞商业,那就搞商业经济。

    事实上,这些问题,时代的精英们不是不知道,但是封建君王专制的保守性,更多的趋向于全国同一性,避免哪个地方太穷或者太富。以此来维护王朝的安全。这其实是朱由检没有想到的。

    朱由检目前不关心这个问题,因为从宋朝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可是到明代,湖州的种植结构,与粮食供求状况开始发生根本改变。这种改变不是以人力能阻挡的。

    况且,朱由检也根本不想阻挡这种历史大势。

    朱由检更关心的是,如果想要扩大的生丝贸易,也只能从两处着眼,一处,就是扩大桑蚕种植面积,这个刚刚杨嗣昌已经说了,目前江南地区(狭义的江南地区就是太湖沿岸)人多地少。

    如果再继续扩大桑树的种植面积。恐怕会加剧这种情况。

    所以只能搞蚕丝,定级,品级,通过标准化,来提高丝织品的质量,既然数量不够,那就质量来凑。

    以及加快,缫丝工具,研发和创新。进而提供先进的生产力,从而降低产品的价格,来扩大市场。

    当然这种,大工厂,大机器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此后对明朝小农经济史无前例的的冲击,也给他上了沉重的一课。是朱由检没有预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