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崇祯:朕不是糊裱匠 » 第2章 召对

第2章 召对

    紫禁城建极殿后居中曰云台门,两旁向后,东曰后左门,西曰后右门,后左门左翼室又称“平台”。

    明朝皇帝经常在此召对阁臣等官,商议国政。

    崇祯皇帝进入殿内,等到端坐在御座上,原本嘈杂的大殿已经安静下来,在一番一拜三叩首,行完常朝礼后。诸位文武大臣分列站好了。

    朱由检便问道:“哪位爱卿是孙承宗?哪位是袁崇焕?让朕认识认识。”

    自天启六年以后,两位大臣一直闲居在家。朱由检确实想看看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名臣武将,是否名副其实,是不是能承担的后续皇帝赋予他们的使命!

    毕竟自己的脑袋有一半是栓在他们的裤腰带上的啊。

    “臣,孙承宗,叩见陛下。”

    只见右边大臣里,走出了一个身穿坐蟒,身材欣长,魁梧健壮的,红袍大臣跪拜在地。

    朱由检回忆历史上此人的信息,孙承宗,字恺阳,保定高阳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后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智谋双绝,学识渊博,懂军务、晓兵事。

    朱由检一眼便注意到此人,感到这人倒不像其他大臣见自己时唯唯诺诺!

    “抬起头来!让朕看看”。

    孙承宗抬起头,只见御座上,一个脸带笑意,面白如玉,眉宇轩昂的年轻皇帝,顿时心头一热。又下意识的低了低头。

    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臣高鼻梁,深眼窝,浓眉大眼,略显花白的胡须上,显示他已不再年轻。

    岁月侵蚀的面庞,透露出却是果敢坚毅。双眼炯炯有神;闪烁精光;给人一种沉着,冷静,富有智慧。

    历史上,后金入侵河北,孙承宗全家满门悲壮牺牲,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赠孙承宗太师,谥号“文忠“。

    连清朝也对他钦佩有加,清朝乾隆皇帝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追谥孙承宗“忠定“。

    跟那几个贰臣倒是有着鲜明的对比。

    朱由检看着孙承宗,越看越满意,果然名不虚传。

    然而脱口而出一句话,却让整个大殿里的人震惊了。不少内阁辅臣嫉妒且吃惊地看着眼前的一幕。

    “先帝有这样的老师,甚好!不知朕是否也有这样的福气?”

    孙承宗听罢,也愣住了;回想起天启帝他这位学生,一边叩首,一边流泪,哽咽地说不出话。

    随后等大殿内安静了,他便语气沉重道:“臣以庸才驽钝,世受国恩,又蒙受两代君恩,他哽咽地说着,未能为君父分忧,本罪该万死;今上蒙恩,惟有鞠躬尽瘁,粉身碎骨,以报陛下。”

    说完便失声痛哭起来。

    一场见面,竟然让朱由检也感动不已,他立马下了御座走下台阶,伸手拉起孙承宗;哽咽道:“朕有先生,心安,能睡起好觉了!”

    话音落罢,身边太监王承恩也暗自垂泪;他知道皇帝这不是冠冕堂皇收心之语,而是肺腑之言。

    皇爷这半个月来压力很大,整宿起夜,睡不好觉,还时常做噩梦发癔症。

    醒来之后,在孤零零坐在御榻上发呆叹气,有时候梦里还大呼,要砍树...砍万岁山的一颗歪脖子枣树。

    还要回家...回家...紫禁城不就是陛下的家吗?回哪个家?信王府吗?想到这,王承恩又流下泪来了。

    随后,有些眼色的大臣,开始恭祝陛下喜得忠臣,良师,山呼万岁。孙承宗也边流泪,边谢恩。

    只有大臣中兵书尚书王在晋,有些心不在焉,眉头上露出一丝焦躁和忧虑。

    “臣,袁崇焕,叩见陛下。吾皇万岁。

    袁崇焕,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累官宁前兵备道,辽东巡抚,宁远,宁锦之战,开始名扬天下。

    历史上袁崇焕富有争议,做事偏激、固执、专断、耿直、容易意气用事,与总兵大将满桂多有不和,擅自斩杀大将毛文龙。

    己巳之变后被崇祯皇帝依律磔之。磔就是凌迟的意思。

    据当时人记载,当天惨不忍睹,百姓怨其投敌卖国,刽子手割一肉,百姓争相以钱购买啖其肉。

    拾得其骨,以刀斧碎磔之,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朱由检,有些不自然地看着眼前这位“富有争议,结局悲哀”的大臣。

    袁崇焕身材矮小精悍,面若红枣,精力旺盛,跟孙承宗相貌伟岸,倒显得有些普通,胡须梳理的一丝不苟。

    只是那三角眼中像似有紫棱,开阖闪闪如电,倒透出久经沙场的悍勇杀伐气息。一时间等闲之人竟无法视之。

    朱由检认为,如果孙承宗算的上是军事战略家,那么袁崇焕只是是一个战术家。

    袁崇焕在己巳之变中就多次出现过失误。

    后金破袭喜峰口以西长城边隘大安口,马兰峪,龙井关,进抵遵化,之后便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有效的阻击。

    有人就说,袁崇焕是追而不堵,堵而不攻,一直放任后金军兵临京畿之地,无异于纵敌深入。

    朱由检面带微笑的看着袁崇焕,心里却始终觉得这个人是个“麻烦”。

    这个人可以用,但是不可重用,调教好了,是一把尖刀,调教不好,却是一把双刃剑,伤人或伤己。

    “听说,努尔哈赤老酋,就你袁卿你一炮打死的?”朱由检,面容亲切问道。历史上这段公案,众说纷纭。

    努尔哈赤之死主要争议在于,努尔哈赤是在战争中为炮火所伤,郁愤而死,还是因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回禀,陛下,微臣,驽钝之才,不敢居功;这是上托皇上威灵,下赖将士用命。”

    “昔日,陈子公说过:“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如今,微臣便说:犯我大明,虽远必诛。袁崇焕,打了个哈哈,便说过了去。”

    “说的好,犯我大明,虽远必诛!“朱由检顿时高兴起来了。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谁说袁大帅耿直,我看还是很懂情商的嘛,朱由检原本有些刻意的微笑,也变得自然许多了。

    “虏骑入犯辽东,山海关为京师咽喉重地,爱卿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为朕抵御北大门,忠勤可嘉,朕心甚为喜慰。”

    几句慰勉的话使得袁崇焕深深感动,头低的更深了。

    他觉得皇帝陛下,每句话都说到他心窝子里面了,只有自己粉身碎骨才能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

    “今天下之事,无事不难,而兵事更难,臣本无带兵之才,他回答说,只是有几分痴诚,平日只是愚心任事,不避任何艰难。

    臣世受皇恩,愿马革裹尸;报答君父。”

    袁崇焕一边流泪,一边哽咽表明心志。

    朱由检看着这位眼含热泪的臣子。想到历史上,“自己”曾下令凌迟处死这位大将,心里复杂之情无言可说。

    己巳之变后朝堂存在一些人,他们上蹿下跳,唯恐天下不乱,阉党又火上浇油,推波助澜。

    他们想用袁崇焕之罪牵连到内阁辅臣钱龙锡身上,最终使得袁崇焕的罪状层层加码,毫无转圜之地。

    想起这位忠心耿耿的,饱经风霜,无怨无悔的沙场悍将,最后落得这个凄惨下场。

    朱由检心里很不是滋味,暗自道,今生只要袁崇焕你不负朕,朕也决不负你!

    有人说,袁崇焕是后金的间谍,投敌卖国,咎由自取,朱由检认为这完全胡说八道。

    曾有位名人说过,人才跳槽,无非是钱给少了,或受委屈了?

    那么袁崇焕呢?是哪种?

    要知道,历史上这个时期的皇太极除了有点兵力外,现在跟他朱由检比差的远呢。

    甚至连中央集权做不到,皇太极继承汗位几年后,才废除八大和硕贝勒轮流执政,然后寻找借口剪除威胁汗位的其他三大贝勒,逐渐把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现在对方要啥没啥,还处部落蛮荒时代呢。

    更何况,袁崇焕把他老爹,都杀了,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袁崇焕放在一品大员不干,真放心去皇太极那边干?

    中途休息过后,朱由检倒没有忘记此次召对的目的。让其他诸大臣退出大殿,只留下孙承宗和袁崇焕二人

    朱由检喝了口茶,便让太监从御案上递给孙承宗一份军情塘报。并把自己的猜测想法说出。

    孙承宗皱眉看着谍报,随后递给了袁崇焕。

    “陛下,林丹汗果真要西迁吗?”

    只见孙承宗带头问道。袁崇焕看后也是一副心事重重样子。

    看来这二人都意识到林丹汗西迁带来的严重性,一旦林丹汗西迁,大明的防御策略,便会出现致命漏洞。

    两人对视一眼,都能看到彼此瞳孔的中隐忧。

    这两位都是久任边事,精明练达之臣,哪能看不到出来,这林丹汗要跑!跑之前,赶紧在大明这大捞一笔。现在已经捞到了,那西迁就要成定局了.......

    朱由检叹了口气,颔了颔首。

    上文说了,林丹汗西迁主要有两个目的,一,吞并征伐其他蒙古部落,重现祖宗基业。

    二,躲避后金诱降,之前林丹汗与后金眉来眼去,后金便诱降了林丹汗的察哈尔部麾下二个鄂托克。

    ”陛下,可有宸断?”袁崇焕耐不住性子问道。

    林丹汗,此人志大才疏,有勇无谋,狂妄自大,如果不先把他折服,恐难阻他西迁之意。

    “朕决意要与蒙古林丹汗一战。”朱由检大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