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之龙兴 » 第四十五章 李旦之祠

第四十五章 李旦之祠

    又是一路的疾行,沿途的风景换了又换,却又似乎是永远也跑不出的怪圈,一切似乎总是惊人的相似。

    田间新绿,河岸初青,清风中都似乎夹杂着勃勃生机的味道。似乎一切都如意料中那般美好。前方的路,看起来似乎更平坦了。

    不自觉的,马儿似乎加快了脚步。

    远远的,李显等人望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宅邸,似乎又是个官驿,一切美好,似乎总是来的那么的恰如其分。看来今晚,又有歇脚之地了。

    行至跟前,才发现此处并不是一处官驿,而是一座祠堂。三人纵马飞奔而来投奔的,竟是一座祠堂,不禁让人有些扫兴。

    这祠堂并不大,虽周遭生些杂草,却并未荒废,只见门前有一践踏而成的小路,俨然时时有人祭拜。

    经过祠堂门前,直觉堂内香火旺盛,李显不禁驻足,向堂内望去。

    这一看不要紧,再看,李显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因为那祠堂里供奉台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汉阳李旦李公永垂不朽!

    这不是李显父亲的名讳么!怎么会在此地?

    李显脑海中那模糊的记忆似乎有些苏醒,隐隐的,李显想起来很小的时候,母亲告诉过自己,父亲曾经在南阳做过官,并且死在了任上,至于父亲是怎么死的,李显并不清楚。

    如今眼前这个汉阳李旦,极有可能便是自己的父亲。可是父亲为何会被人立祠在此地呢?而父亲又是为何英年早逝了呢?

    李显现在迫切想搞清楚这一切。但他知道,仅凭自己是无法追查这近二十年前之事的。唯一知道此事的,可能只有自己那远在千里之外的伯父李密。

    李显不自觉的走进了祠堂,伏地叩首。

    甘宁与程平二人见李显竟然走进祠堂,叩首大拜,很是不解。二人匆匆下马,也走了进来。

    甘宁一扫祠堂内印着的大字,轻声读道:“汉阳李旦李公......”读至此处,甘宁瞬间明白过来。

    又道:“汉阳李氏!潜龙亦出自汉阳李氏,莫非此人乃潜龙同宗长辈不成?”

    李显跪拜后起身。只见此时的李显眼角已生泪痕。

    “此乃显父之祠!”

    !!!

    甘宁与程平二人自是如何想不到,这偶遇的祠堂,竟然会是李显父亲的祠堂!这时间的巧合,总是如此的让人出乎意料,难以捉摸。

    甘宁与程平虽然很惊异,但这件事他们却异常相信李显的判断。谁又会认错自己的父亲呢?

    既然是李显的父亲,那么程平与甘宁二人,平日里与李显相处甚密,情同手足,自然当上前拜祭。二人对视一眼,上前伏首叩拜。

    李显在祠堂内四处寻觅,看看是否有留字可以寻得其父亲的信息,却终是一无所获。

    这时,门外突然有人来了,正是前来进香之人。李显对那来人说道:“阁下请稍后,吾有一事不明,望阁下能不吝赐教。”说着李显作揖行礼道。

    那人看了看李显,又瞥了李显身后的程程甘二人,说道:“但说无妨,吾自当知无不言。”

    李显回首看了看那祠堂中的题字,转回身道:“且不知这祠中所供奉之李公,是何人也?为何会供于这穰县之中?此祠堂又为何人所建呢?”李显将心中的不解之处一股脑的说了出来。

    “原来是此事!”

    那人略作回想,接着说道:“二十年前,此人曾为我穰县县令,据说其人慷慨仁义,广济百姓,恩泽布穰县久矣。至于此祠为何人所立,吾并不知晓,只知此祠已立于此地,十年有余。”

    “多谢赐教!”李显再次作揖。

    原来李显的父亲李旦曾是穰县县令,怪不得...

    沿途侥幸得知父亲的信息,李显甚为高兴。今晚,莫不如就留宿这祠堂之中,明日再行赶路。

    ......

    第二日天刚亮李显几人就起身准备出发了。李显虽然想弄清楚父亲的事,但他也知道,身兼重任,耽搁不得,李显再次叩拜,与父亲作别。然后便与甘程二人,继续赶路。

    没多久,便出了穰县,进入乐成县。乐成乃百里小县,户不过三千,人口不足万。虽是如此,乐成却盛产盐铁(注),县内百姓颇为富足。

    因此,乐成县多富户豪强。李显不知道的是,当初那个大手一挥,便赠了他二十金的棘阳张氏,便是以盐铁生意起家。

    李显留意到,这乐成县的兵器制造颇为精良,不管是刀剑,还是枪戟,都明显好于他们从宛城带来的兵械。

    于是乎,李显决定将三人的兵械都替换掉,毕竟钱财乃身外之物,而这些,又都是保命的东西,自然是越精良越好。

    一共购置了两把佩刀,一把佩剑,共花费三千钱。另外还购置了长枪两条,分别赠与甘宁和程平,这一路艰辛,亏得有二人相伴护送。

    如今李显三人出发已经五日有余,这几日,几人虽时有意外之事,不过总体还算稳当,并未出现李显臆测中的刺杀事件。

    此时的洛阳皇城之中。前些日子欲同李显一同去往荥阳平叛的,袁术部下左仆射刘勋,已经同河南尹何苗得胜归来。

    何苗大胜叛军,宣扬朝廷威严,被天子直接提拔到车骑将军,位比三公。董太后大惊,十常侍大惊,就是何苗的兄长,大将军何进,也是大惊。

    何进有些拿捏不准,这到底是皇帝看重他们何家,有意扶持,还是为了削弱他何进的权利,再立新贵?

    注:

    东汉盐铁政策:

    制盐与炼铁,是古代中国经济的核心命脉,是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其制采权,大都集中在官府手中。

    西汉时,汉武帝将盐,铁,酒等物,以朝廷名义垄断经营,为其北伐匈奴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后来,霍去病的弟弟,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奏议将盐铁等采制权,归还于民间,朝廷从中征收赋税。

    东汉时期,盐铁基本为民间自营,中原地区有许多矿井盐产出。其中利益甚多,因此在当时的盐铁之制,多伴随贪污受贿,非法倒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