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国运皇孙,从海外归来 » 第16章 火绳枪测试 允炆在行动

第16章 火绳枪测试 允炆在行动

    兵器局当时拿到火绳枪工艺图纸时,在制造上仍然遇到不少难题。

    例如铳管需要用精铁制作,这种精铁要用10斤的粗铁才能够炼出1斤。

    而运用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才能够坚固耐用,射击时才不会炸裂。

    起初他们还担心图纸本身有误。

    不过等真正生产出第一把火绳枪样品后,他们才知道,这火绳枪的技术,比现今普及的火门枪、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要先进太多。

    朱允熥请示他自己开第一枪进行测验。

    不过徐同知不同意。

    “郡王殿下,这毕竟只是样品枪,安全方面不能保证,还是找一个营兵来测试吧。”

    毕竟是样品枪,免不了出现炸膛等意外。

    “允熥,你还是听徐同知的话吧,安全第一。”

    朱允熥见朱元璋表态,也不好再执拗,只好让徐同知挑选了一位营卫进行射击测试。

    那营卫用火绳作为火源,扣动扳机第一次点火。

    “彭!”

    铳子一声重响,枪管有些弯曲,不过那股黑火药直接打出去一百四十多米,而在一百米放置的包袋直接被火药戳出来一个大洞。

    “好!”

    朱元璋拍手叫好。

    他也是使用过火铳战斗过的人,一般的火门枪射程能到达一百米的,都是极少数的存在。

    而这火绳枪射出一百四十米的距离,还能造成这么大的威力,确实胜过火门枪一筹。

    “在进行第二轮射击。”

    营卫再次举起火绳枪,装填黑火药后,对着新的包袋又是一枪。

    原本就有些弯曲的枪管这一下弧度更加明显,而这一次火绳枪的射程仍在一百四十米范围内。

    “看来这火绳枪还得改进,现在铳管实在烫手,而且铳管已经弯曲了,第三轮若是继续填弹射击,恐怕大概率会炸膛。”

    徐同知接过样品枪,仔细观摩后继续分析。

    “是不是熔炼精铁的比例不对?”

    朱允熥一摸铳管,赶紧缩手。

    这烫手的铳管,温度恐怕七八十度还不止。

    “精铁的比例吗?不好说…@射程和威力是足够了,还得让那些工匠多研究研究。”

    这种火铳无疑是半成品,根据朱允熥描述,真正的鸟铳火绳枪,连发四发都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不过前两轮射击效果还是颇为可观的,看来朕想要见到真正的火绳枪,还需要再等一等。”

    朱元璋安慰徐同知。

    这半成品出炉后,都未免让人感到惊世。

    哪怕是只能两轮发射,射程和威力也远超火门枪。

    日后若将火绳枪量产,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装备。

    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将会直接拔高一个层次。

    朱元璋,朱允熥爷孙俩离开都督府后,朱允熥就告辞皇爷爷,先行回郡王府。

    朱元璋知道这小子自从海外归来后,处理的私事就变多了,倒也能理解,挥挥手让他离开了。

    接下来的日子,朱元璋将更多的心思投入在对长子朱标中毒案的调查上。

    一方面收拢锦衣卫,对朱标,吕氏一脉的人员手下进行重点调查审讯。

    锦衣卫方面长官蒋瓛已经向朱元璋承诺军令状,势必要在本月末之前,打破投毒案目前的僵局。

    柔仪殿,

    昔日太子朱标居住宫殿,目前成为了朱允炆的常居所。

    朱允炆最近虽然与朱元璋来往减少,但是他最近,也开始有了一些行动。

    自从琉璃真龙欺骗了皇爷爷后,他现在在皇爷爷那里越来越不受待见,这几年积攒的那点宠爱也被朱允熥短时间抢夺了大半。

    为此,吕氏还对他大发脾气。

    也是那一次吕氏被扇,曹正淳杀人扬威,结果告御状后朱元璋也是冷处理。

    这让吕氏心里十分不平衡。

    她对朱允熥恨之入骨,每日恶言秽语来回穿插谩骂朱允熥。

    只是让朱允炆难以理解的是,曾经的三弟朱允熥懦弱无能,为何在海上生活了一年多,就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

    而且朱允炆也馋他三弟身边的手下。

    强如曹正淳那样的杀人机器,医术奇怪的威廉奥斯勒,还有错失交臂的铁铉和练子宁二人。

    不过他知道,这些人既然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自己就不能有妇人之仁,皇室争夺储君,不是他死就是你亡。

    而朱允炆也知道自己麾下人才只有建文三傻,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朱允炆又拉拢来了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和武定侯郭英。

    梅殷精通谋略,擅长骑射,有统兵才干,洪武十一年娶了宁国公主后,更是朱元璋的女婿。

    而郭英则是从建国以来,就是一直跟随朱元璋的宿将,今年五十七岁,身体却还是相当硬朗,朱允炆能收纳这员老当益壮的将军,也是费了不少气力。

    对于朱允炆收纳这二人,朱元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一场朱允炆和朱允熥的大戏,朱元璋觉得自己还能再看个几年。

    当然,这不代表朱元璋就允许兄弟二人自相残杀,而是在一个良性竞争中慢慢提升自己的威望。

    至于储君位,原本朱元璋铁定是朱允炆,不过朱允熥横插一脚后,他觉得自己还可以再观望观望。

    方孝孺并没有像原史一样,被朱元璋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而是被朱允炆引荐,升任为翰林侍讲学士。

    虽然朱元璋不喜方孝孺,但是也也知道他素有名望,而且儒学讲义的水平也很高。

    再加上这几年方孝孺时不时指导和教育自己的皇孙朱允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也便顺水推舟地让他去了翰林院。

    (这里有个bug,洪武二十五年之前方孝孺一直未被洪武帝重用,也没有封赏官职,因剧情需要,增加了方孝孺这条线)

    而齐泰,黄子澄二人也被朱元璋或多或少提拔,齐泰本来职务是礼部主事,而齐泰善于言兵论道,朱元璋将其调任兵部主事。

    黄子澄则一直为翰林修撰,担任东宫太子伴读,自朱标出事后,黄子澄的太子伴读位就落到了朱允炆的身上。

    而黄子澄在朱允炆的软磨硬泡下,也被朱元璋重新任职,升任为太常寺卿。

    建文三傻一人在兵部,一人在翰林院,一人在太常寺。

    为争夺朝中的威望,朱允炆也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