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比邻号毕业旅行 » 第229章 大家是否都抵达长安城北落门

第229章 大家是否都抵达长安城北落门

    公元2399年9月27日晨,星丝路,一人一句星系长城专栏

    主持人:元宇宙黑洞管理局主通道总监部

    话题中心:比邻散记108——猎头会主会场第四十三题请判断大家是否都抵达长安城北落门

    “中原王朝有史以来第一次派使者去西域,这在当时,不仅是官方的重大事件,同时也是百姓们密切关注的焦点。当张骞骑着马,手里高举着大汉旌节,带领着一百多名随从离开皇宫来到长安街面时,道路两旁挤满围观的百姓,从皇宫一直延绵到长安城北门。”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长安城兴建始于隋,由鲜卑人宇文恺操刀设计并参与建设。在建立初这座城市被称为“大兴城”,源于隋文帝早年“大兴公”的封号。短命的隋朝很快就被唐取代,到唐代这座城市便被我们称作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北门玄武门。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汉长安城有9个市区,160条巷里,街道宽平,布置整齐。大街可并行12辆马车,道旁栽植着槐、榆、松、柏,茂密丛荫。最盛时期城内人口约有30万。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发源地、决策地。有“东长安,西罗马”的美誉。与古罗马城并称的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长安城共有12座城门,每面3座城门,每座城门有3个门道,每个门道宽约8米,城门进深16米。”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汉长安城内的道路规整,有8座城门各有一条大街通入城内。8条大街长度不等,最长者安门大街达5500米,最短者洛城门大街800米。”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汉长安城的8条大街之上各有两条排水沟将每条大街分为平行的3股道。所谓“道有三涂”,中股道宽约20米,两侧的两股道较窄。中股道即“中涂”或曰“驰道”,是专供皇帝行走的,其他官吏和平民只能走两边的道路。两条排水沟均为明沟,宽约0.9米,深约0.45米。道路路土厚为0.3~0.4米。”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汉长安城中与8座城门连接的8条大街,将城内分成11个区。由于8条大街或为东西向、或为南北向,因此11个区的平面形状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北城墙为界的4个区,由于北边城墙斜直或曲折,因而其平面呈不甚规则形状。”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汉长安城位于XA市西北方向,北临渭河,西临氵皂河,东为团结湖水库,城址面积约36平方公里。汉长安城面积36平方公里,是现在明西安城的三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汉长安城又叫杨城、杨家城、斗城。汉长安城是先有宫殿,后有城墙,所以宫殿区的南面城墙随形弯曲似南斗,而北面因为渭河河道的影响,城墙弯曲似北斗,所以又叫做“斗城”,这个名字文人爱用,民间用的不多。”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都大兴城,历时近800年。”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门3个门道。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东汉定都洛阳,以长安为西京。汉末,洛阳被董卓纵火烧毁后,汉献帝曾迁回长安居住。此后的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这里。”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隋朝初年,隋文帝认为汉长安城过于狭小和破旧,于是命宇文恺在东南方兴建新的都城。自开皇三年(583年)迁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后,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汉长安城便被永久地废弃。”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据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城墙四面各开三座城门,南墙中为安门,东西两侧为覆盎门和西安门;北墙中为厨城门,东西两侧为洛城门和横门;东墙中为清明门,南北两侧为霸城门和宣平门;西墙中为直城门,南北两侧为章城门和雍门。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道,合计十二门、三十六门道,与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等相吻合。门道一般宽约8米,恰好相当于当时四个车轨的距离。”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相互交叉。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水沟间隔分成三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为美化环境,路旁还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茂密如荫。”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作“北阙甲第”。居民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160个“闾里”。著名的“长安九市”则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未央宫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筑围墙,东西长2150米,南北宽225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城四面各辟一门,在东门和北门外立阙。宫内有40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宫正中,台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达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筑还有温室、凌室、织室、曝室、天禄阁、石渠阁、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阳殿、柏梁台以及鱼池、酒池等。各殿之间都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北宫位于未央宫以北,具体位置亦不明。据记载,各宫殿之间都架设飞阁和地面复道相连,彼此往来,外人不能看见。”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在上林苑内开凿了昆明池。目前其遗迹是一片洼地,面积10余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当时的岛屿,应为豫章馆之所在。东西两岸有牵牛、织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还有多处建筑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宫、白杨宫、细柳宫等的遗址。”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值得一提的是,汉长安城的北门叫“北落门”,其意义就是来源于“北落师门”星官。作为秋夜星空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颗亮星,“北落师门”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重视。在古代,军队是否强盛、国家是否安宁,都可以通过此星占卜得出。”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发现3组7座桥分别是:厨城门一到五号桥、洛城门桥和在洛城门桥东北方向10公里处的渭河古桥。其中,最早发现的秦汉古木桥就是厨城门一号桥。

    现在看来,渭河主河道只用200多年就北移了3000多米,这个速度远远超过预想。这次发现对西安地区渭河变迁史及关中环境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5座渭河桥梁集中在以厨城门一号桥为中心,东西600米的范围,这个密度前所未有。

    5座桥的年代分别是秦汉唐。如此密集说明当时这里交通量也非常大,这条交通线路延续3个朝代,并一直稳定使用。”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洛城门地处汉长安城北城墙最东边,因面对渭河,可以通达洛水而成名。王莽代汉后,迁西汉三庙于此供奉,洛城门又称为高庙(祭祀西汉三位有名皇帝的庙,分高南、高中、高北共三庙)。”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洛城门在汉长安城北城墙最东边。

    汉长安城北面东头的一门。在今陕西XA市西北汉城乡高庙村北。

    洛城门大街,汉长安城内的南北主干大街。

    从洛城门沿街南行,街道两侧均为居民区。南抵明光宫。长约850米,街宽45米。

    明光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秋,位于长乐宫北。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城门控制着城区的对外交通,是城区军事防御中最易受到进攻之处,故而是防守方防御的重中之重。长安城共有城门十二座,每面各有三个城门。从北墙顺时针转,城门分别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覆盎门、安门、西安门、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在已发掘的城门遗址中,每座城门都发现存在门道3个,每个门道的宽度约为6米。东城墙上的宣平门、清明门和霸城门,城门南北两侧的城墙在距城门不远处均向外折,类似于阙或瓮城,这对增强城门防御能力极具军事意义,也显示出东墙三座城门在这十二座城门中处在更重要的位置,容易受到攻击。”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庙村北古桥正对汉长安城北墙东端城门洛城门,洛城门桥。

    南北向,位于XA市未央区汉城街道高庙村北,正南750米左右为西汉都城长安城北墙东侧城门洛城门,直北3500米左右为今渭河的南岸大堤,向西与厨城门桥相距约1700米左右。

    新发现和确定的厨城门桥、洛城门桥两座渭桥,是迄今为止规模所见最大的秦汉古桥。其规格巨大,横跨渭河,是汉代最为重要的桥梁之一。”

    @寻踪比邻号毕业旅行时的集合点长安城北落门

    “棘门虽是咸阳宫一处宫门,但在咸阳原上,地势高亢,利于进行军事防御。西汉时,为了防范匈奴进攻,汉文帝曾令徐厉在此率军驻守,来保卫长安城。秦时,咸阳城区地跨渭河南北,北有咸阳宫,南有兴乐宫(汉长乐宫),为了沟通两宫之间,建有桥梁,名曰:“横桥”。西汉时,横桥对于沟通渭河南北仍然很重要。虽然在考古上还没有发现横桥的相关遗迹,但附近有可以直通长安城内的厨城门桥、洛城门桥,加之棘门就在渭河北部不远的咸阳原上,看来此处设置军营的主要作用应该就是为保卫渭桥,以防匈奴渡河,进攻长安城。”

    主持人元宇宙黑洞管理局主通道总监部:本文引号内均为网摘引用史料,如此内容只能查史料才能得知。长安城北落门,作为地球唯一集合点,需要寻踪。所以P马力有言云:“......蒙猛萌、童真、刘班昭、蒋班超和胡护理千辛万苦地沿路标找来,一起共住,再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