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比邻号毕业旅行 » 第55章 P也认为丝路分校宜建洞窟民居

第55章 P也认为丝路分校宜建洞窟民居

    火星或适合沉式地坑院窑洞。

    去往丝路分校任职,必须以如下网摘资讯和其它另行网摘资讯为范围考二十题。

    出题人首先为南船大学校务,每位校务出一题,共十七题。

    其余出题人是南船大学三个分校,即鲸鱼座分校、金牛座分校、天兔座分校,一个分校出一题。

    《诗经》称为陶复陶穴。

    陶穴,即下沉式地坑庄;复穴,即坡崖半敞式窑洞庄。

    整个黄土高原,是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风成土状堆积物,距今已120万年。

    黄土层厚度一般为50至100米,最厚处可达200米。

    因黄土层深厚,土质密实,极适宜于挖洞建窑,数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

    这种窑洞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

    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

    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塬面,作为人行道。

    西汉,窑洞造型发展,内部设置更适合人居住,比如烟洞、灶台等都很讲究。

    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的作用有了明确分工,每家分为客屋窑、灶房窑、牲畜窑等,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修窑庄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使窑洞居室大有改进,此后,数百户、数千口的窑洞村落大量出现。

    明清时代,窑洞以安全、文明为目标向前发展,大原上出现小城堡。

    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地坑院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这些建筑群称为堡子,有城门,有高楼子,还有通向外界的地道。

    民国时期,出现窑洞城市。

    据地方史志记载,合水县老城1947年全城有房屋162间,而窑洞却有296孔。

    正宁县城东、西两关在50年代初,有厦房404间,窑洞却有429孔。

    董志原,地理学上称董志塬。

    属黄土高原、陇东高原的一部分。

    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

    先周时期周祖公刘在此教民稼穑。

    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原边之说。

    董志原远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

    春秋时为义渠国。

    秦穆公灭十二国称霸西戎,曾会西北的戎族首领于董志原,西峰南郊的秦霸岭由此得名。

    秦始皇北巡,复修萧关古道(又称回中古道),经董志原入环县萧关。

    董志原北端的驿马镇,为唐代驿站,驰马传信。为南北交通要冲,地势险要,设驿马关。

    董志原腹地的肖金镇,属三县交界的咽喉要冲,古有鸡叫一声鸣三县之说。

    董志原南部的太昌镇、和盛镇、焦村镇,是董志原南部重要集镇,古称大昌原,为屯兵养马之地。

    大昌原古道——从政平至贾家一带泾河之滨,北上纵贯董志原,然后分别北去驿马关,东往宁县城,为x形古道,即长(武)庆(阳)、青(牛)米(家沟),长(官)宁(县)公路基本路线,总长约70余公里。

    北石窟寺,位于董志原西侧蒲、茹两河交汇处东岸的覆钟山下(距西峰镇25公里处)。

    相传周穆王西游,曾登临此山望回中,山上有憩息石。均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和三年(公元509年-510年),系当时的泾川刺史奚康生主持兴建。

    北石窟寺自北魏开创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等代1400余年的相继开窟增修,窟龛密集,形如蜂房。在高20米,长120米范围内雕有各代窟龛295处,大小雕像2125躯,有宋、明、清碑7尊,隋、唐,宋、辽,金、元、明、清题记150多例。

    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传人中国后的产物。

    公刘庙,位于西峰区温泉乡。

    史载,不窟之后,儿子鞠陶继承父业,继续发展农耕,陶复陶穴即按烧陶器时挖陶窑的办法,挖窑居住。

    鞠陶之后,其子公刘继任部落首领,建立周族武装,亦兵亦农。

    人文始祖轩辕皇帝,在这里留下了衣冠冢、轩辕洞;祖国的医圣岐伯留下了老洞、药王洞,周先祖10多代人在这里创业,开辟农耕,留下了“陶复陶穴”的史迹。

    历史上曾有窑洞住室、窑洞庙宇、窑洞机关、窑洞客店、窑洞驿站、窑洞学校、窑洞商店、窑洞仓库等。

    男女结婚的新房布置在窑洞里,所以就把结婚叫入洞房。

    岐伯,中国上古时期最富声望的医学家,曾任轩辕黄帝的医官。

    岐黄是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即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以岐黄代称《黄帝内经》,人们更把岐黄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药王山修建岐伯祠时,一次就修建扁鹊、华佗、李时珍等十大名医祠,祠庙修成窑洞,成为全国之最,即最大最集中的药王洞,

    莫高窟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

    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

    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

    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

    分为南、北两区,其中:

    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

    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

    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

    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轩辕十四本人另出十题,无范围,作为加试,专考通过任职考试并希望出任丝路分校中高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