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私奔的青春 » 第十八章 毛遂自荐

第十八章 毛遂自荐

    大伙最不敢迟到的课,是董翘楚教授的《法律基础》课。

    因为,第一次课一位女生迟到了两分钟,便从后门偷偷溜进来,却被董教授批评说这是知法犯法:明明知道上课的时间,却仍然迟到。

    那位女生还被要求坐到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

    好厉害的一个下马威,杀鸡给猴看,大伙自然怕得不要不要的。

    自此,没有人再敢迟到过,而且都是先于预备铃响之前就到达了教室。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坐第一排。

    董教授嗓门本来就大,偏偏还佩戴了一个小蜜蜂扩音器,接收麦就夹在他的衣领上。只要他一张嘴,整个教室就回荡着他那浑圆厚重的北方嗓音。

    董教授是一名山东人,人长得高大魁梧,声音特洪亮,讲起话来喉结的振幅非常明显,一上一下的律动,好像一条来回拉动的带子。

    《法律基础》课所在的302教室是一间呈扇形的阶梯教室,仿似罗马斗兽场,学生坐在上面就像满怀期待的观众,下面讲台上的老师就像是一位斗兽的英雄,威风凛凛,豪情万千。

    李经纬觉得坐在上面的人更像是《英雄》里的秦始皇,讲台上的董教授就是那位练就了“十步一杀”的绝顶刺秦高手无名,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一阵杀气腾腾的凌厉之风,呼呼地往上刮。

    虽然,有些同学觉得上《法律基础课》味同嚼蜡,提不起兴趣。但是,李经纬还是蛮喜欢上董老师的课。因为,他觉得董教授讲课既专业,又幽默。

    董教授今天穿着一双油光可鉴的黑色皮鞋,深蓝色裤子束着一件黑色条纹的体恤,每次上课他都是直奔主题,不会在程序上讲太多的客套话。

    上课铃响,只见他拿起一支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合情、合理、合法”六个字,然后便开始提问,准备讲授今天的课程。

    董教授随即点了04中本二班的一名男生问道:“同学,请问你是哪里人?请问你在我们学校有参加过你所在地区的同乡会吗?”

    乍一听,李经纬背后一凉,脑袋一沉,左肋下的小红桃“砰砰”加速跳动,难道参加同乡组织的聚会有问题?

    那名男生直接站起来回答道:“我是肇庆的,上星期六刚参加过我老乡组织的肇庆同乡会。”

    董老师“嗯嗯”地点点头,继续问道:“那你认为你参加同乡会合情吗?”

    那名男生没有半点迟疑,简洁明了地答道:“合情呀。”

    “那合理吗?”董教授一环接着一环追问道。

    “合理吧。”那名男生不知道董教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回答时变得有些谨慎起来。

    “那合不合法呢?”董教授紧追不舍。

    那名男生挠了一下头发,略微迟疑了一下,不敢肯定地回答道:“应该合法吧!”

    董教授招招手示意那位男生坐下,一边扫描着人群一边问道:“那是不是合情合理就一定合法呢?”

    这次,他点了一名女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那名女生站起来“哦呵”地笑着说道:“这个嘛,要看情况噢!”

    这娇滴滴的语调与模凌两可的答案,把大家都逗了个微微一笑。

    “同乡会,从情感逻辑上来讲,它是合情的;从伦理关系上来说,它是合理的;但若要从法律角度上来讲,它到底合不合法,那要看它到底有没有依照相应的法律程序,有没有到相应的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注册,有没有征得民政部门的审查通过。”董教授的条分缕析打断了大家的笑声,他接着解释道,“如果你所参加的同乡会是经过登记注册并征得民政部门同意成立的,那它就是合法的。反之,它就是不合法的。”

    董教授有些话是点到即止,他希望腾出一片空间留待大家自己去观察,去思考。

    “各位同学应该都知道,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做姜太公钓鱼。”董教授不动声色地引入了历史故事,这次是他自个儿演绎,不提问学生,直接编撰道,“传说,姜太公,又名姜子牙,此人很有才能,又有品德,可以说是德高望重。为了自我举荐,姜子牙经常到渭水边垂钓,奇怪的是他的钓钩是直的,也没有诱饵,而且他的钓钩离水面还有三尺远。”

    “大家可能想,这个老头是不是有毛病,这样怎么可以钓到鱼呢?”董教授自我陶醉了,自我惊喜道,“呵,原来这位老钓翁的钓意不在鱼,而是活鲜鲜的人。姜太公钓鱼,自愿上钩的是商朝的一位伯侯,大名鼎鼎的西伯侯姬昌,他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的二儿子周武王姬发灭了残暴无道的商纣王,建立了寿延八百载的周朝。”

    古语说的好,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

    “这个故事讲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董教授自问自答道,“姜太公钓鱼,周文王上钩,说到点子上,就是四个字,毛遂自荐。因为姜太公他觉得自己可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而商纣王却是一位无德君主,因此,他不能明珠暗投,他要弃暗投明!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它跟我们接下来的课题有关,什么课题,德治。”

    董教授把刚才写了字的黑板推了上去,把上面干净的黑板拉了下来,在上面写下了“德治”两个遒劲大字。

    302阶梯教室是一间神奇的教室,讲台紧靠的那面墙上不是单一的一块大黑板,而是四块小黑板,它们之间可以上下左右互换位置。每次看着董老师在那里拉扯腾挪,就好像拼魔方组合,出神入化,真是不可思议。

    “古代社会强调德治。什么叫做德治呢?”董教授给大家讲述了它的概念,“所谓德治,它是以德治国的简称,是古代社会的治国理论,它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

    “儒家的德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使人向善向好的方面发展。这种教化方式,在法制还不完备的古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运用。”董教授讲课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他开始援引古代社会中的例子说,“为了形象地理解德治的精神内核,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家消化这个概念。”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革除旧朝积弊,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很是伤了一番脑筋,搞得几天晚上都睡不好觉。想来想去,终于让他想到一个绝世好办法。什么办法呢?这个好方法就是他秘密派遣身边的一位侍臣亲信拿着一匹上好的绸缎,故意去行贿民部一位姓姚的长官。姚长官看着这么好的一匹绸缎,心花怒放,心里嘀咕着自己正想买一匹好布做件漂亮衣服给自己的爱妾呢,歪打正着的,他就欣然笑纳了。这下,麻烦来了,还是一个大麻烦?”董教授边引导大家思考,便展开案例说道,“唐太宗立即派人把这个姚长官给抓了起来,怒不可遏的唐太宗暴跳如雷,他直指着这位姚姓长官的鼻子大声怒斥着说,你怎么可以收受别人行贿给你的绸缎。为警戒其他官员,唐太宗准备杀掉这名姚长官!”

    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那位姚长官自然是位怕死的家伙,与其说是他自动跪下求饶,不如说是他两腿瘫软直喊饶命。”董教授又幽默了一把,继续描述道,“太宗皇帝尚在气头上,他一言不发,坚决要处死这位受贿的姚长官。看到此情此景,民部尚书裴矩代为求情说:‘姚长官作为官员贪污受贿,是罪有应得,但罪不至于死。因为,这是皇上您故意派人去行贿姚长官的,他不知道是个陷阱,所以就轻易地掉了进去。可是,皇上您平时都教导我们要用道德去教育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教化约束百姓。今天您这样做,不是跟您倡导的德治相违背了吗?我们应该努力为百姓树立好榜样,而不是想方设法把臣民身上的邪恶执念给诱导出来!’”

    有道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苦口良药利于病。

    “裴尚书的一番话,说得在情在理。一向从善如流的唐太宗即时明白是自己不义在先,是为失德。因此,自知理亏的唐太宗只是命令左右侍卫责打了姚长官三十大板,便将他放回了家!”董教授继续剖析道,“显然,德治要成为古代社会中有效的一种管理手段,它必须要有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圣君和裴矩这样的贤臣才行,圣君贤臣二者缺一不可。回到刚才我们所说的第一个例子,姜子牙垂钓渭水前曾在商朝做官,因其不满商纣王的丧德之行才转而投靠仁德宽厚的西伯侯姬昌。因为,姜太公非常明白一点,那就是只有圣君贤臣才能让德治彰显于天下。”

    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快,董教授看了看表,又到了课堂总结环节。

    “德治是古代社会人治的理想模式,如果没有自上而下人人的道德自律和行为自觉,德治很难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董教授希望大家能够辨识出德治的不完美之处,他辩证地说道,“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与德治相辅相成的另一面是法治,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最佳的治国理政模式。”

    “那到底什么是法治呢?这是下次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大家课后自己先上网去了解一下,它是怎么样的一个概念?”董教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心平气和地提示道,“下周上课时,我会随机抽查七八位同学,看看大家对法治定义的掌握情况。同时,大家还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两个问题:法治和德治,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它们又存在着哪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