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那年烟花开 » 第四章 背影

第四章 背影

    行道树一路后退,沿着马路伸展的方向之凡奋力向前,街景也开始慢慢地从鳞次栉比的低矮平房逐渐更替成了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车道上早已经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之凡看了看表,时间尚且还早,但是炽烈的阳光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来拥抱大地的一切。

    之凡还从来没有来过这座城市的最中央,这座城市的模样,既让之凡感到无比新奇,可是也打心底起了一丝慌张。很快新奇感就被那一丝慌张感打败了,错综复杂的马路与立交桥,渐渐让之凡感觉到迷惘。他清楚地知道,父亲只能带领他这一次,以后的路需要他自己去走。一想到几天后的第一个周末,自己需要一个人回家,不免心底打起了鼓。就这样子想着,汗水不知不觉湿了后背,之凡仍旧奋力跟紧父亲,一路勉强地尽可能地记住每一个岔路口。

    对于之凡而言,认路仅仅只是第一项考验。

    两小时的单车骑程,既漫长又似乎短暂,之凡尚且来不及去欣赏一路变化多端的热闹街景,来不及去端倪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建筑艺术,来不及去聆听这一路车水马龙演奏的交响曲,就看到爸爸指着远处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说:“之凡,到了那座尖顶的金信大厦,学校就在它的对面。”

    之凡的目光越过父亲宽大的肩膀,顺着父亲粗糙黝黑手指的方向,看见了一座高耸独立的蓝色琉璃外墙的尖顶建筑,顶楼上“金信”两个大字的广告牌一眼就可以看到,在马路两旁的行道树,好像匍匐在它的脚下。

    父亲的背影,好像和远处那座大厦一样高大,好久没有像今天这样子仔细地端倪父亲的背影,好像记忆还仍旧停留在儿时在父亲背上撒野的画面,忽然脑海里闪过了朱自清写的《背影》,大概天底下的父亲在年少的我们眼中,都有这样似曾相识的背影。

    囿于年代,父亲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村家庭;困于家庭,父亲有一个穷困潦倒的青春年少。贫穷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家庭的集体写照,吃不饱,穿不暖,贫穷肆意地欺凌父亲的年少,那时的生活就像一块石磨,所有的人都在石磨的夹缝中辗转生存,人的骨骼都被碾得咯咯作响。那会儿,上学读书是父亲最为奢侈的梦想,但家庭的负担却让父亲不得不过早地停下了功课。即使如此,父亲的高中学历,放在当时亦仍然是凤毛麟角。

    放下了笔,那就必须拿起了镰刀;放下了书包,那就需要背起了箩筐。执笔会让手掌磨出茧,拿镰刀一样也会;书包需要自己背,箩筐也一样要背得起。从此他就与镰刀和背筐作了伴。

    上山割草,捡拾柴火,成为父亲每天的必修功课。即使是这样艰难困苦的生活,之凡每次听他从嘴里说出来却都是轻松的。那时代,资源匮乏,贫穷豪横地在所有人烟的地方,将眼睛可见的所有物资,搜刮得一干二净。

    父亲要步行去更远的山上割草喂猪,去更深的山里捡拾柴火。如果去大家都能够去到的地方,每天都收集不到足够的柴草的,于是他带着镰刀背上了箩筐,去向更远处的深山老林。收获与冒险总是成正比的。那时候就是值得为了这点柴火和粮草,走向大山的深处去冒险。反正,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吃不饱没穿暖的新年刚过,家里饲养的老母猪生了两箩筐小猪崽,十几来只新生的小猪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于是父亲得以兴高采烈地挑着担子,步行十几公里到镇上集市去贩卖,从清晨天未亮出发,至晚时得归,那次一共贩卖了32元。

    攥着这笔钱,他却舍不得买一份午餐,晚时回来的路上饿得发慌,在路边小溪边喝了几口溪水充饥。那时候,他还没有代步工具,全靠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去丈量,全靠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去创造。就像他自己常说的一样:反正,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他的第一辆自行车,是他挚爱的珍宝。在他眼里,那辆成家之后购买的28寸老式单车,更像是他的老伙计。二十年前搬家至今,这辆现在破旧成一堆废铜烂铁的老式单车,之凡妈好几次想将其当废铁卖掉,他固执地坚持不肯,一直舍不得。因为这个老伙计,不知道陪伴了他多少个为家庭奋斗的日夜。它再破烂,它再衰败,它仍旧是那个一直默默无闻陪伴他的左右,见证了他一路奋斗的老伙计。

    在那个年代,30公里路程难到一个人。之凡外公常年病重,需要定时去市区大医院看病,这30公里路途,幸好有这个老伙计。父亲载着之凡外公早早出发去医院看病,下午三四点钟就能够回到。之凡外公患过轻微卒中,坐不稳,父亲便在后座上架起两条扁担,将外公用绳子绑住固定在后座上,不至于外公会在半路颠簸中跌落。

    假如生活需要体面,谁愿意这样子束手就擒?在生活面前,努力活着的样子,就是最大的尊严。这30公里路程,不止难倒一个人,这30公里路程,难倒了两个家庭。难虽难矣,但父亲从未说过一个难字,只要咬紧牙关,蹬下去,天自己会亮的。这条路,父亲一走便是坚持了好几年。之凡出生后,家庭才看起来渐似好转,好像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下子吹拂到了沿海的每个家庭。

    父亲穿有一件褪色很严重的军绿色涤卡上衣,长时间汗水侵染,褪色严重。在工地工作时,泥铲花铲是他的工具;在地里务农时,锄头尿桶是他的工具。父亲是个不得半刻偷闲的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是他的真实写照。他是田地里的能手,什么瓜果蔬菜,在他的精心打理下,都能够茁壮成长。之凡年少时跟随父亲下地,在他搭建的豆角棚里,他悄悄地向之凡展示一窝寄居其中的小鸟,那是之凡少年时最奇妙神奇的一段记忆。

    哦,对了!父亲有一个江湖梦!之凡记得老屋衣柜抽屉里,锁着两抽屉的武侠小说,那是父亲的藏书。从金庸到古龙,从《射雕英雄传》,到《多情剑客无情剑》;从《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到《绝代双骄》《流星蝴蝶剑》……从这两方小抽屉里面的世界,让之凡接触到了最早的侠义江湖,启蒙了两斤牛肉一斤白酒的快意恩仇。

    这个家就这样子,靠着他,之凡茁壮地成长。父亲期待之凡能够读上书,去更好的学校,去更远的地方,去过他没过过的生活,去看他没看过的风景,因为他坚信,看过世界的孩子更加强大!而之凡终于也没辜负他的期望。

    忍不住的遐想联翩,远远看见路边一扇明黄色学校门楼,用刚劲有力的笔画书写着“潮湘市华侨中学”七个大字。只见父亲在马路对面停下了单车,回头跟之凡说:到了。

    这个时候的之凡,尚且不知道穿过了这道校门,将在这里迎接他的是什么。可惜年少的心此时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那时那刻无法静心窥探未来的奥义。而时间仿若手指缝隙里的细沙,将在这里缓缓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