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那时我村那时人 » 第六章高考路上看得见的未来

第六章高考路上看得见的未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工业发展也迎来了爆炸式增长,高速增长的代价是环境污染,厂区到处污水横流烟尘四起,人们不敢穿白衬衫,走在大街上的大多戴着帽子挡尘,整合城市给人灰蒙蒙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请来了县环保局局长授课,当时国家提倡多栽培树木保护环境的理念,局长最多也是围绕偷砍树木的后果做了详细阐述,同时提倡大家不乱扔垃圾,脏水不要随地乱泼,在当时雨污分流还没有形成概念,这个提议也算是相当有前瞻性了。印象深刻的还有英语老师教的英文版《明天会更好》,那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至今耳熟能详。在那个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年代,为数不多的课外活动犹如一汪清泉,给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些许色彩的同时,也在年轻的心灵播下了特别的种子。

    学校虽然有食堂但饭菜味道确实不敢恭维,那时候每次回家都要背一袋米交到学校,每个家庭条件不同,带来的东西品相也参差不齐。有带大米的,有带小米的,也有带红薯充数的,即使同是大米,有的颗粒饱满,有的就是细米,还有的米里面石子沙子含量丰富,后来有个别胆子比较大的同学,干脆在大米底下放一个石头,这种雕虫小技自然是逃不过食堂师傅的法眼,有的同学还因此在学校大会上作检讨。食堂师傅将验收合格的大米上称,根据重量来兑换饭票,记得当时是一斤米外加一毛钱可以换得一斤饭票,兑换完以后,由学生自己扛着大米爬梯子倒入隔壁的米仓。

    那时候农村没有冰箱,家里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肉,虽然每次回家也是萝卜白菜当家,但是家的味道就是与众不同,这种感觉跟现在吃腻了山珍海味成功人士追求的,那种家的味道有着本质的区别。记得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家里没肉炒菜的时候就把油给得“厚厚”的,那时候油虽然“厚”但是怎么吃也不腻。

    吃不腻的还有母亲每周送到学校的咸菜,母亲自然是知道学校伙食不好的,这种认知或许事从儿子每次回家的只言片语中获取,或许是从她自己大集体吃大锅饭的经验中得知,反正隔三差五,母亲就要挑一点农产品去县城卖。九公里的路程,她一般是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一个人挑着担子走夜路,因为赶在城里人上班之前达到才好脱销。卖完农产品,母亲也舍不得吃东西,挑着空空的担子带着两瓶咸菜来到一中门口。这里要特别感谢当时学校的保卫科的门房大叔,他们从来不会为难乡下来的学生父母,不像现在有些地方的保安眼睛长在头顶上,一股盛气凌人的样子,窃以为一个单位的保安如何表现,跟这个单位的领导有很大关系。顺利进了校门口以后,母亲在操场的围墙边等着下课,铃声一响,她便迎着第一个出现在操场上的同学,让他去四班叫一下自己的儿子。所以那时候经常有认识的不认识的同学在窗口喊:“喻勇成,围墙那里有人找。”送完菜以后,母亲像做贼一样无声的消失了,大概她是怕儿子的同学看到自己寒酸的样子吧。其实每次谁家来人,同学们就站在教室走廊上趴着栏杆张望,一看到这位手里拎回来的东西,个个眼放绿光,两瓶咸菜不到一餐基本瓜分殆尽。母亲大抵也知道这些菜儿子不会独享,所以每次都将两个罐头瓶压得满满的,农闲的时候干脆一周两次往学校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