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无敌从梦中杀怪开始 » 31 古神之血

31 古神之血

    《黄帝阴符经》原文

    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也;万物,人之盗也;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

    日月有蔽,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则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黄帝阴符经》奇门遁甲释秘

    霍斐然撰

    《黄帝阴符经》历来有多种版本,原文也不尽同。注家又各有其说。大多断章取义,随文敷衍,没有中心,不明主题,不能全文贯通,每以空洞杂凑为说,读之使人茫然,如入五里雾中。遂至有指为“妖妄怪诞”之书者。余也不敏,矢志揭其秘,经过三十年之研究与探索,并先后得到忠县张义尚大师、古文献研究室韩仲民先生、南京大学卢央教授等的支持与鼓励,谨撰此文,以揭千古之秘,以证经文之实,不敢与古今注家苟同。

    谨用SX省博物馆碑林所陈列的大宋乾德四年,郭忠恕三体(篆隶楷)书《黄帝阴符经》碑拓片为蓝本(《六一题跋》有记载)。至于《黄帝阴符经》的历史考据、学术价值等等有不少专题评述的文章。如齐鲁书社一九八四年版《中国古代佚名哲学名著评述》第二卷,李养正撰《阴符经》一文,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王明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试论《阴符经》及其唯物主义思想”一文。以及一九九二年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王毅、盛瑞裕合编的《黄帝阴符经全书》巨著,多达438页,搜集资料丰富,有其详细的论述,恕不赘及,谨从经文内容结构中具体揭秘,并非标新立异以自成一家之言,实因见其原意如此,而不敢藏拙。

    《黄帝阴符经》书名解

    《黄帝阴符经》历称黄帝撰,故名《黄帝阴符经》。虽非黄帝撰,颇可为黄老学派内容的标志。其主要内容意义集中反映在“阴符”二字之中。

    《阴符经》即是元始的《遁甲经》。何以故?按《遁甲符应经.总序》“古法,遁者隐也,幽隐之道;甲者仪也,谓六甲六仪,在有直符,天之贵神也;常隐于六戊之下,盖用兵机,通神明之德,故以遁甲为名。”由此可知,阴者隐也即遁也;符者直符,直符即指六甲也;六甲常隐游于六仪之下,故名曰:“遁甲”。所以说《阴符经》即《遁甲经》之秘,不只是书名能符其义,还可以从具体经文中系统证实,绝非牵强附会,更非偶合可能。

    遁甲数术,其源也古,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完善,总结提高。其名称必随时变革,这是事理发展的必然规律。遁甲之术也不可能例外。其创作时期虽不一定真如各书所说,出自轩辕黄帝战蚩尤之时,当在八卦甲子发明以后。这是可以从其学说内容结构推证的。大约周秦时名“阴符”,汉魏时名“六甲”,晋唐宋元称“遁甲”,明清以来谓之“奇门遁甲”,或者有时称“奇门”,有时称“遁甲”,皆是指这一数术内容(另见拙稿《奇门遁甲基础知识》)。在爱好者长期的实践应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凝聚了前人不少的智慧成果,遗留下了不少的《遁甲》专著,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遁甲》术在实践运用的历史过程中,可能出现过往往偶中的事例,就不可能不流传出一些通过自觉或不自觉加工后的神奇传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尽管如此,却不可轻视这一文化历史现象,不妨进行各种不同角度的探讨。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无实用价值?有什么学术意义?不妨弄个明白。

    《阴符经》即是《遁甲经》的元始经笈,不为后世所知,多被误解作道家修炼之术的丹经,总是牵强附会,文不对题,断章取义,杂凑成文,不能全文贯通,首尾一气。今用“遁甲”揭其秘,一气贯注,层次井然,全文通畅,豁然冰释,乐与爱好者共赏之。

    黄帝阴符经奇门遁甲释秘

    《黄帝阴符经》全文共三百九十九字。一气贯注,未分章节。今按其行文顺序,随其经文自然段落,分为一十四节,陈述我见于后。

    (一)

    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此节是全经之总纲,学说之根据。高度概括了《阴符经》总体内容,故曰:“尽矣”。“观天之道”谓“天之道”用“观”而取得。不但有其客观根据,而且有其具体方法,而非空洞理论。自有古天文学内容,包括古代星占学在内。但全文中并未提及三垣二十八宿,五星凌犯等星占天象内容之事。由是可知,《阴符》著者是从星占学的另一分支,以天象实体运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