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唐朝的草蜢 » 388虞世南

388虞世南

    说起唐朝,虞世南在后世大众认知里属于名不见经传

    实际上他是一位很牛的人物。他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收集后,镛辑成《虞秘监集》四卷。

    不过他在日本很有名,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容貌怯懦、弱不胜衣的虞世南

    进宫了

    见了人,姬云先给行弟子礼“夫子安好”

    虞世南任著作郎、秘书少监。也是国子监博士,是给姬云上课的夫子之一

    69岁的这位老爷爷看了眼姬云,先给李世民见礼后,才慢悠悠转头对姬云说“起吧!有些日子没去学堂进学了”

    “呃!回夫子,有些许要事,不日便去。劳夫子关心了,学生不胜感激”

    知道姬云有些事不能说,但是必须他自己亲自做,唐俭点点头“恩,上心些”

    “是”

    虞世南教训完姬云,问李世民“陛下,传臣前来,所为何事?”

    这话不怎么客气。我很忙,有话赶紧说。

    虞世南有说这话的资本。他是南陈至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乃是“十八学士”之一

    “伯施还是这么雷厉风行,呵呵!”李世民对虞世南的态度不以为意“对了,夫子哇,朕记得你老通晓这殷商之文,可对?”

    姬云赶紧拍马屁“是啊是啊,我听说满大唐就夫子会使用这种文字了,堪称第一人也”

    这话挺受用,虞世南表面上得谦虚“莫要听信那人云亦云,殷商之文,多为占卜之用,如今用处不大,所学之人甚少”

    “占卜的话,那岂不是道士也懂?”姬云想到了某个人

    虞世南是地道的孔圣门徒,不信仙魔。比如有数种的《孔子庙堂碑》,其中单称《孔子庙堂碑》或《夫子庙堂碑》的,指是便是虞世南撰书的这种。刻于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本称《东观帖》,明代王世贞曾收藏,后辗转入清内府。其间曾为董其昌所得,董其昌大为赞扬

    “那些多为皇家占卜,没有文献比对佐证,那些山村野道哪里懂得?如何解读?”

    这么一说,倒是也对,李世民说“夫子,朕预一道古文,以殷商文书写,烦请夫子执笔”

    “哦?那,臣领命”

    华夏子民天灾不断,又有虫祸肆虐。致无有余粮,天子预求新的粮种,以应对天灾虫祸云云

    虞世南听着有点像祭文,以为是回头皇家祭天之用,就答应下来

    等了四天,虞世南那边没动静,但是李世民等来的,却是叔叔李幼良谋反的消息

    十月皇家围猎时被姬云当众顶撞之后,长乐王李幼良就以心神不宁为由头离开长安返回了他治下的凉州

    打天下,李幼良无功。治凉州,李幼良无德无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

    依据《二十四史》记载所算,李渊是对待亲族最好的开国皇帝,没有之一。

    别的开国皇帝,最多是把亲兄弟封为王爵。碰到小气的开国皇帝,亲兄弟都捞不到亲王爵位

    唐太祖景皇帝(追封)李虎是一个生育达人,他的儿子有八个。孙子那更是成群了。李虎的孙辈人才辈出,最出名的当属唐高祖李渊。李虎的孙辈人多,贤者有之,勇者有之,不肖之徒亦有之

    李幼良是李渊的六叔李祎(读音:yī)的儿子,有了这个血统,搁在别的朝代,顶多可以得到一个国公或者侯的爵位。他运气好,碰到了一个善待族人的好堂哥李渊,结果是啥也没干,天下却掉下个大馅饼,捡了一个郡王爵位。

    李渊登基称帝之后,李祎被追封为郇(读音:xún)王。李幼良是亲王李祎的儿子,那按照礼制,爵将一级,就应该被封为郡王。于是乎,吃嘛嘛香,干嘛嘛不成的李幼良,就被哥哥李渊册封为长乐郡王了。

    李幼良这个人,脾气特别不好。李渊经常教导这个弟弟,让他改一改暴脾气。哥哥李渊苦口婆心,劝弟弟李幼良改脾气,结果李幼良就是把李渊的话当成耳边风了。

    李幼良脾气又非常暴躁,偏偏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有一次,有小偷偷了李幼良的马。李幼良抓住了偷马贼之后,居然把偷马贼杀死了。

    {时有人盗其马者,幼良获盗而杀之,唐高祖怒曰:昔人赐盗马者酒,终获其报,尔辄行戮,何无古风!盗者信有罪矣,专杀岂非枉邪?}

    杀盗贼有错吗?

    当然有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兵连祸结。老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难,难民们离开家乡之后,一旦到了没饭吃的地步。一般都是乞讨度日,乞讨不成,就偷盗。偷盗不成,就抢劫。

    这就是老话说的富长良心的前一句:穷**计

    为了活命,穷人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古代抢劫乃是犯了大罪。犯了大罪害怕被抓的难民,为了逃避律法制裁,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而起聚众造反。

    李渊就是造反起家的,对于这种态势有深刻的认识,他一方面分田地给难民,让难民耕田种地稳定下来。另一方面要求唐朝官员安抚难民,对于走投无路而偷盗的难民,要给予轻判。

    之后唐朝初年,大唐刚立。律法来不及制定,大唐朝沿用隋朝法律。

    李渊进入长安的时候,与天下百姓约法十二章。在大唐政权巩固之后,唐高祖马上就下诏约法五十三章,在新约法章程里,偷盗不再是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