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崛起 » 第二十五章 关中大治

第二十五章 关中大治

    曹达,梁锐文拒守长安,当青泥关沦陷的消息传来,他们即刻给吴承宗写信,表示不用担心长安,如果信得过他们两个可以让他们来解决檀道济。

    传达信息之后曹达亲自率领城内七百骑兵和三千八百步兵离开长安,让梁锐文防守长安。

    刚从青泥关出发的晋军一路上都是士气昂扬,看起来对拿下长安势在必得一般。

    这时候斥候告诉檀道济,一支骑兵出现在他们面前,大概有七八百人,骑兵的后面还有好几千步兵。

    檀道济表示:“吴承宗主力离长安,城内仅有五千军,现如今数千人出动,不过虚张声势罢了,歼灭此军,长安可得!”

    檀道济分析得丝毫不差,事实上也是如此,曹达带领的精锐一旦崩溃,那么长安就有可能陷入巨大的危险,更何况他已经给吴承宗传达信息,表示自己可以解决檀道济,那么他们就不会有援军。

    四月二十六日夜,曹达趁着檀道济大军在安营扎寨,立马调遣两千人,下了死命令,直接不顾一切冲向晋军大营。

    于是两千人英勇就义,毫不畏惧。

    大军遭到夜袭,立马组织队伍反击,或许是这两千人知道自己基本上有来无回,一个个的极其英勇,撕开了晋军大营的口子,到最后被剿灭,全军覆没。

    一个时辰后,晋军刚刚打扫战场,并且全军戒备,一支一千五百人的队伍又冲了出来,攻击晋军大营东面,檀道济再次率领队伍拼杀。

    此时此刻,曹达统领七百骑兵和三百步兵来到了晋军的西部,猛然杀入敌营!

    因为是夜晚,曹达大军杀入大营之后又大肆放火,一时之间军营陷入火海。

    在局面混乱不明确的情况下,檀道济只能率领队伍撤退,退守青泥关。

    可惜那个时候队伍已经开始混乱起来了。

    曹达派遣一些士兵穿着晋军衣服混到其中,大喊。

    “将军败了!将军败了!”

    一时之间,晋军军心震动!

    随后檀道济麾下两万余人“相互践踏,死伤者无数,檀仅以数骑逃离。”

    曹达大获全胜。

    当胜利的消息传来之时候,长安城内一片哗然,梁锐文也想不到战斗那么快就结束了。

    曹达此战斩杀两千余人,俘虏四千,其余溃逃。

    随后他一路高歌猛进,硬生生的收复了青泥关,随后停留下来,释放战俘,让他们回去劝说晋军放弃上洛,试图动摇军心。

    这时候檀道济知道自己损失惨重,难以继续北伐了,于是撤退,离开上洛,拒守武关。

    檀道济北伐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结束了。

    曹达名声大噪,这是他第一次如此威风凛凛,名震关中。

    得知消息的刘裕并没有太多的反应,毕竟这一次北伐长安不过是看吴承宗大军北伐,内部空虚,想试试看能不能钻空子罢了,他还没有做好准备北伐吴承宗呢。

    他还差一步就可以完成篡位,到时候就能集中精力,消灭这个劲敌。

    另一边,得知消息的吴承宗笑得合不拢嘴,于四月三十日,率领大军北上,支援统万城,扩大战果。

    同一时间,赫连勃勃大军来到了统万城,一路上很多人告诉他统万城已经被吴承名端了,现在已经关闭了,无法进入。

    他不相信,依然是率领大军杀过去,毫不犹豫。

    与其说是他不愿意相信都不如说他不愿意去面对这一点。

    统万城是他的老巢,竟然被人端了,他怎么能接受呢?

    可是当他来到统万城外,看着城墙上面的晋军,也是忍不住勃然大怒,连续斩杀了身边几个士兵才停下来。

    吴承名在统万城里看见了赫连勃勃的大军,非但没有丝毫害怕,反而是把王买德和赫连昌(赫连勃勃之子)的人头扔了过去。

    滚动的人头彻底点燃了赫连勃勃的怒火,可在面对庞大的统万城墙,他依然保持了冷静。

    现在的情况他很清楚,统万城被端,背后吴承宗肯定已经过来了,停留在这里不是什么好事情。

    于是他率领两万骑兵快速离开统万城地区,前往北方大城。

    至此,胡夏损失一半疆土,吴承宗获得了一大片缓冲带,保证了关中地区的繁荣发展。

    五月三日,吴承宗大军入统万城,并且当场下令把吴承名抓起来打三十军棍,还扬言要撤去他天骑军统帅的位置,甘祖于大文等人连忙劝阻,吴承宗也只是说气话而已,就顺驴下坡,收回成命。

    五月十日,吴承宗命吴承名统领一万天骑军以及八千常备军,四千河南军驻守统万城,保证关中北方的安全。

    随后其带领统万城内大量战利品撤退,这一次大战被称之为吴承宗伐胡夏。

    战争持续时间并不长,主要是吴承名太过于给力,连续使用闪电战和伏击,从头到尾避免了和赫连勃勃精锐骑兵大规模战斗。

    在此期间檀道济北伐也只是小插曲,但曹达用兵如神,硬生生的把他们打退,也是极其亮眼的战绩。

    这时候吴承宗在长安公开斥责刘裕狼子野心,不尊天子,逼迫皇帝封他为宋王,谋朝篡位之心已现。

    可这些话并没有在晋朝内部掀起什么风浪,因为晋朝灭亡已成定局,没有人能阻止。

    事实上晋朝的结局和东汉的结局很相像。

    东汉因为董卓乱长安,之后天下分崩离析,割据一方的枭雄一个接着一个,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朝廷,一步一步收拾旧山河,统一北方。

    东晋因为桓玄之乱,内部各方势力平衡被完全打破,益州,荆州,广州地区群雄并起,有司马休之,刘毅,徐道覆,卢循。刘裕却能控制朝廷,依靠强大的北府兵南征北战,统一南方。

    所以东汉和东晋面临着差不多的情况,只不过曹操到死为止都是汉臣,而刘裕却没有如此。

    这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得到,晋朝灭亡不远了。

    就连吴承宗也已经让人开始准备好自己称王需要的东西了。

    根据《业史,武帝吴承宗传》记载,419年6月初,吴承宗召见于大文,梁锐文,葛延,公孙籓讨论了天下形式。

    梁锐文再次提出称帝的事情,遭到了保守派葛延,公孙籓的反对,最主要的是于大文也建议称帝操之过急,需要慢慢来。

    不过他们四个人都统一的觉得吴承宗可以先称王,确立政权的雏形。

    只要晋朝灭亡,那么他们这些自称晋臣就可以失去这个身份,也没有了道德上的缺陷,甚至于可以打出光复晋朝的口号大肆吸纳南方人才。

    也就是这一次会议,吴承宗指定了新的大政方针。

    即西和秦,仇池;东防鲜卑胡魏,北灭胡夏,而后可定西部,再谋河北。

    西秦和仇池只是小国,不足为惧,他们想最终和晋朝这样的庞然大物对抗就唯有先统一北方,得到众多的人口和物资。

    那么第一个首当其冲就是赫连勃勃,必须消灭,毕竟他在北方依然拥有强悍的实力,虽然说实力的天平已经压到了吴承宗这边,但那天吴承宗和晋朝,北魏开战,赫连勃勃背后捅刀子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所以吴承宗打算休养生息,明年再战,彻底消灭赫连勃勃!

    公元420年3月,关中大治,农业,畜牧业获得大丰收,使得境内百姓富饶,称赞吴承宗者数不胜数。

    为什么吴承宗能获得如此庞大的成就呢?我们来深入解析一下。

    关中地区自战国时期以来就是一片沃土,渭水殇殇,成百上千年来不知道孕育了多少人,多少政权。

    公元316年,西晋长安沦陷,宣布灭亡,北方游牧民族不仅仅带来了杀戮和掠夺,还有大量的畜牧业。

    观看秦朝和明朝中后期的地图,不难发现北方边境线一直在南移,这是为什么?

    主要原因是农牧线一直在南移,在土地里种粮食的中国人自然不会去放牧,所以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那些不再适合种植的地区就不重要了。

    古代王朝从来不会无目的的扩张,长城以南地区哪怕是现在都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更别说千百年前了。

    那么为什么农牧线会南移呢?

    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游牧民族大量迁入南方汉地,带来了畜牧业。

    第二就是气候上升从未停止,北方越来越冷,不适合游牧民族居住,并且畜牧业需要的草地也不能满足他们,并且一直向南迁。

    吴承宗时期的关中因为这两个原因,聚集了大量的胡人或者汉人放牧,他规划把畜牧业迁徙到北方,渭河平原两岸只能固定种粮食,彻底分开了农牧业。

    其实吴承宗是为了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牛肉羊肉不适合作为日常主食给汉人吃,所以小麦的种植就是第一要务。

    吴承宗控制关中开始就严令,自他以下,凡是在自己手底当官的,一旦查出名下有土地,即刻斩立决,哪怕是之前有的过来投靠的官员也不行!

    之前一起讨论称王事情的公孙籓,葛延等人就是关中豪族,他们也没有例外,散尽家中良田才能加入吴承宗的麾下。

    吴承宗控制关中,成为了一方霸主,本土世家为了更好的巴结他,绝大部分都可以自愿放弃土地,以此向吴承宗表示自己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