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264章 鼎革之变

264章 鼎革之变

    赵世家》·赵武灵王胡服·鼎革之变

    赵武灵王下定决心胡服之前,先后召见了两人,一是肥义,一是楼缓,这两人都是北部狄族人出身,文化心理上与三胡接近,更是对胡人的生活习俗了解更多。赵武灵王召见二人的目的不言而喻,征询他们的意见,如果在赵国实行胡服可不可行,赵国胡服学骑射能不能如愿以偿。

    很明显,赵武灵王找对了人。肥义与楼缓都是先朝留给他的重要辅臣。肥义被称为贵臣,爵位高官职高,属于那种内政管理型的人才,从赵肃侯时就被信赖。楼缓倾向于外交谋臣,后来也曾被赵武灵王安排去秦国做外交使臣,且做过秦国的宰相职位,目的在于联盟秦国。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赵武灵王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朝堂聚会,就是奔着胡服改革来的。单独与肥义会谈五天,至于谈了什么,这里没有讲,但是下面“肥义侍”的一大段详细记录了肥义与赵武灵王的对话。

    於是肥义侍,王曰:“……今吾欲继襄主之迹,……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柰何?”

    肥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

    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於是遂胡服矣。

    赵武灵王说,我现在想将襄主的事业发扬光大,效仿他北定代国的功绩。我听说,有大功的人,一定会不被世俗理解,真正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往往会被普通民众抱怨,如今我打算全国胡服,担忧在国内行不通,怎么办?

    肥义说,做大事认准了就要果断坚决,左右狐疑不会成功。既然君王选择的就是超越世俗的行为,就没必要担心天下人的议论,干就是了。世俗之人怎么会理解您的想法呢,真正成大事的人更不会去附和公众的意见。为什么这么说呢?愚笨的人等到事情都过去了还没有明白其中的关键,真正有识见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预料到了。现在君王想要厉行改革,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是国家的百年大计。做就是了,不用怀疑。

    赵武灵王,胡服我不担心推不开,以全国的力量,推行胡服并不困难,我只是恐怕天下人暂时不理解失去凝聚心。我认真思考过,这项措施一旦推开,对国家的影响深远。先生我决定了,就算全国的人都笑话我贸然改革,我也一定要胡服骑射,为了国家的安危,胡地中山我一定要收为赵国所有。

    肥义是赵武灵王的坚定支持者,他并不是盲目的服从,从与赵武灵王的对话中完全可以判断肥义这个人思维不僵化,毕竟他作为胡人血统在赵国奉职,本身对他来说就是不同文化的交融,实际上他在个人的思想层面已经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知己又知人,赵武灵王之功,肥义不可或缺。

    另一人楼缓也态度鲜明的站在了赵武灵王的一边。楼缓与肥义相似,胡人出身谋事在赵,不同文化的交融让他也通达无碍。

    王召楼缓谋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曰:“善。”赵武灵王深刻的分析了国家的当前形势,与未来的可能发展,指出中山胡地对赵国的安危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关键性。要么亡,要么战,战必胡服骑射。楼缓没有二话,君王英明,“善!”,非常棒!干就是了。

    但是群臣皆不欲。也就是说,胡服最大的障碍来自国内,毕竟赵国属于中原文化圈,对蛮夷之地骨子里就存有歧视,现在却向低等落后的民族学习,舍弃了优雅、雍容,反而去学粗野、野蛮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与冲突不是肥义与楼缓能彻底体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