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弃襦请缨:终军出使南越

弃襦请缨:终军出使南越

    【赵、石新班底】

    庄青翟、张汤死后,为了更好的开始工作,刘彻又要重新组建朝廷班底。谁,能担任汉相、御使大夫,这两个工作岗位?

    不久后,新的人事很快任命下来。

    有两人脱颖而出,一个叫赵周,另一个叫石庆。

    赵周,其父叫赵夷吾。赵夷吾有一个官职:楚王刘戍的太傅。

    汉景帝三年,刘戍不满朝廷削藩政策,加入吴王刘濞阵营,高举反汉旗帜。身为太傅的赵夷吾不想自己的学生,走上一条叛臣的不归路,极力劝谏。刘戍被愤怒冲昏头脑,哪里听的去,还将赵夷吾当做典型,抓起来杀了。

    汉景帝平定吴楚等诸侯叛乱,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赵夷吾的事迹,被汉景帝当做忠君典范。汉景帝中元二年,加封赵夷吾的儿子赵周,为高陵侯。

    赵周袭爵后,努力做一个低调的人。故而,他能够历经汉景帝、窦太后、汉武帝前期,不被殃及。及至,刘彻有了儿子,要给儿子选择老师。当庄青翟以太子太傅的身份,被破格提拔为汉相。淡出历史舞台三十多年的赵周,成为了太子刘据的老师。

    综上所述,赵周有这样的优势:

    其一,有侯爵身份。

    其二,有资历。

    其三,是太子的老师,有辅佐人主的工作经验。

    就这样,赵周被刘彻破格提拔,成为汉相,接替庄青翟的工作。

    再来看石庆的个人简历。

    石庆,他的姑姑,被刘邦封为美人。其父石奋,被称为教育家庭十分成功的人。石奋一生,历经汉高祖、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屹立不倒,足见其智慧超群。

    石庆是石奋的小儿子,在父兄的教育下长大,是真正的名门之后。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石庆受到熏陶,本人也很优秀,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

    来看一下他的工作经历。

    担任齐相时,以道家学派思想理政,不言而齐国大治。

    做过太仆,还留下一个居官谨小慎微的典故:数马。

    建元二年,迎来了他的小高峰时刻:被窦太皇太后任命为内使。

    不久后,又被外放,担任沛郡太守。

    元狩元年,石庆被调回长安,担任太子太傅。

    石庆出生名门,有担任九卿及外放地方的工作经历,还有辅佐太子刘据的工作经验。石庆官做得越大,初心不改,严格要求自我,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个性。所以,他被刘彻选中,提拔为御史大夫。

    赵周和石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太子刘据的老师。

    刘彻又一次组建新的朝廷班底,开展日常工作。

    如今,匈奴主力遭受大汉重创。西域诸国,也与大汉贸易平繁。就在刘彻正在考虑,是北进,还是西拓时,南越进入了他的视线。

    【南越国那些事】

    现在,来说说刘彻与南越国那些事。

    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熬死九位帝王的南越开国之君赵坨去世。其孙赵胡,也叫赵眜,被群臣拥护,承袭王位。

    赵胡继位,对内没有威德,难以驾驭朝臣,国政动荡。对外,敌国觊觎,伺机攻伐。建元六年,闽越王郢趁着南越民心未附,发动突袭。

    南越国的整体实力,远胜于闽越国。奈何,赵胡继位,难以驾驭群臣。为了应对闽越之患,赵胡想了一个办法:请,朝廷出兵相助。

    刘彻刚掌握大权,为了进一步树立威信,高调宣布介入闽越和南越之间的战争。以王恢、韩安国为将,两路进攻闽越。

    汉军不战而胜,逼杀闽越王郢。此战,不仅解除了闽越对南越的军事进攻,还以庄助为使者,安抚南越王。

    赵胡为了感谢大汉援助知恩,不仅自己想着去长安拜见皇帝,还送自己的儿子赵婴齐去长安充当朝廷侍卫。

    汉文帝以一纸书定半壁江山之后,大汉和南越,再一次有了交集。

    赵胡送走了汉使,南越朝臣进言劝阻,说了三个点。

    其一,大汉诛杀闽越王,将闽越国一分为二,也对南越有很强的威慑。

    其二,先帝遗策:侍奉大汉天子,只求不失礼,不可去长安朝见。

    其三,说了去长安朝见,会有什么后果:不能归,此乃亡国之兆。

    这三点,赵胡更看重最后一点。他不怕汉军威慑,也不怕先帝遗策,而是怕去了长安,再也回不来。

    朝臣劝阻成功,赵胡给出了一个官方的理由:称病。

    大汉知道赵胡怎么想,却也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有些话,可以看破,但不能说破。

    赵胡虽没有前往长安朝见皇帝,却将自己的儿子赵婴齐送去了长安。

    转眼间,时间过去了十三年。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大汉得知,南越王赵胡病重,活不了多久。为了进一步掌控南越,刘彻决定扶持亲汉的赵婴齐。

    阔别南越十三年的赵婴齐,再一次回到故国,感慨颇深啊!

    离开前,他是质子的身份。

    现在归来,他要做一件事:夺位。

    几个月后,赵胡去世。其子赵婴齐,继位。赵婴齐远离南越十三年,早已经淡出了权力中心。他要想坐稳王位,只能依靠大汉的力量。

    赵婴齐继位后,做了很多亲汉的举措。如,藏起爷爷、父亲时代生前称帝的印玺。又比如,向大汉皇帝,请立太子。

    话说,赵婴齐未去长安时,曾娶橙氏为妻。橙氏是南越国橙世家之女,家族势力强大。与赵婴齐还生下一个儿子,叫赵建德。

    赵婴齐去长安为质,滞留十三年,他也没闲着,娶邯郸女子樛氏为妻,还生下两个儿子,长子赵兴,次子赵次公。

    立太子这件事,本是赵婴齐份内事,他能够自己说了算。按理说,赵建德是长子,赵兴是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及母族的势力,太子之位非赵建德莫属。然,赵兴有个最大的优势:母亲樛氏。

    樛氏是赵婴齐在长安当质子时,遇见的一位女子。赵婴齐与她相处多年,有很深的感情基础。赵婴齐钟爱樛氏,也酷爱赵兴。

    他废长立幼,将会遭到朝臣反对。

    为了扶持小儿子上位,赵婴齐主动向大汉天子请封。他想借助大汉的力量,震慑反对者。如此,还能进一步向大汉示好。

    赵婴齐请封的心思,自然瞒不过刘彻。但,刘彻想要搅乱南越局势,答应了赵婴齐的请求。

    刘彻见赵婴齐亲汉,表现良好,派出使者前往南越,表面上是表彰赵婴齐,实际上是提醒他进京朝觐。

    赵婴齐利用大汉的势力,坐稳了王位。同时,他也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在南越国,他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掌控生杀大权,能够随心所欲。如果去了长安,朝廷会用法令如同约束内地诸侯一样约束他。

    赵婴齐不傻,也效仿父亲,送三子赵次公去长安充当侍卫,自己称病不往。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在位九年的赵婴齐去世。太子赵兴袭父爵,成为南越国第四位南越王。

    赵兴,虽继承父爵,也遇到父亲继位时的难题:难以驾驭朝臣。

    其母樛氏,是邯郸人。他,出生在长安。这母子二人,在南越国没有半点根基。为了坐稳王位,赵兴效仿他的父亲,主动给刘彻上书。

    刘彻见南越国换主,新君出生在长安,且在长安长大。此时,北边的匈奴,不足为患。刘彻打算利用这个良好的局势,解决南越问题。

    赵兴上书,给刘彻插手南越国内政,有了明正言顺的理由。尽管,南越是赵氏的天下,但,承认是大汉的藩属国。若不用武力就能解决问题,那就再好不过。

    鉴于樛氏、赵兴母子势弱,难于驾驭南越。刘彻想了一个办法:派出使者前往南越,尽量做到兵不血刃,解决南越的问题。

    就在这时,刘彻得到一个消息:樛氏未嫁给赵婴齐之前,曾和安国少季有一段往事。

    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说服樛氏归汉,安国少季无疑是出使南越的最佳人选。然,有一个人主动请缨,前往南越,他叫终军。

    【弃繻】

    建元元年,济南郡一位终氏家庭,生下了一个婴儿。其父,为他取名叫终军。终军年少好学,以能言善辩、博学多才并擅长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

    用四个字来形容:少年英才。

    刘彻治理天下,推崇儒学,所以,朝廷有很多满腹才学之士,被称为博士。为了给朝廷定向培养大量的人才,博士也能招收青年才俊当弟子。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十七岁的终军,因郡内享有名声,获得博士弟子的名额,前往长安继续深造。若是表现好,成绩优异,还有机会留在长安。

    终军临行前,要前往济南郡太守哪里报道,接受遣送。郡守听说终军与众不同,特别召见他。一番交流,终军的才学征服了郡守,被认为是一位可造之材,未来不可估量。

    郡守自降身份,主动与终军结交。

    终军见完郡守后,启程前往长安。当他抵达函谷关时,留下了两个字:弃繻。

    西汉时,西入长安,必经函谷关。为了方便通行,守关将士会发一个通行证(繻)。终军拿到通行证,不知他的用途,问了一句:这是用来干什么?

    守关人员告诉他:以后归来,是过关的凭证。

    按道理说,这么重要的东西,当然要收起来,谨慎保管。终军说出了一句充满自信的话:大丈夫西去,终不复还。

    随后,终军做了一个举动:丢掉了过关通行证(弃繻)。

    对于,终军而言,他相信自己的才学。此去长安,定能有一番作为。对于其他人而言,这个年轻人,太狂妄自大。

    终军保持着蓬勃朝气,满怀希望,且充满自信的神情,去了长安。他才华出众,很快在博士弟子中脱颖而出,其名声传到了皇帝哪里。

    刘彻破格召见他,出题考核。终军出色的表现,令皇帝大为满意。于是,刘彻拜终军为谒者,供职宫中。

    不久后,刘彻让他巡视郡国。终军手持节杖东行,出函谷关。守关官吏认得他,说:他就是从前那个丢下符信的儒生。

    【献文改元】

    终军东出函谷关,巡视郡国,回来后给皇帝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案。不久后,终军又一次崭露头角。

    终军跟随皇帝去雍县,在五畤祭祀,捕获一只白麟。这只白麟有一个奇异的现象:有一只头角,每只脚有五只蹄子。

    不仅如此,刘彻还看到了一根奇树。之所以说树奇,是因为树枝向旁边斜长,又在树的上部合拢。

    对于,这种不同寻常的现象,敬鬼神的刘彻自然要找人来问话。朝臣给出了很多种答案,唯有终军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简单说,就这几个字:上书称祥,乃上天示飨。

    为了进一步印证自己的观点,终军以《诗》、《乐》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诗》颂扬君主之德,《乐》歌咏帝王之功。

    又列举了皇帝的功勋:东欧归附、闽越王郢被杀国分、南越国送质。

    又谈及匈奴之患:大将军挥戈,单于逃奔到大漠;骠骑将军举旗,昆邪听从汉朝的教化。

    终军还引用了一个祥瑞典型人物:周武王白鱼跃进船里。

    终军说了很多,只为突出两个字:祥瑞。

    白麟、奇树,是祥瑞之兆。天降祥瑞,天子应趁此吉祥时刻,改元定号,上告神灵。用江淮的白茅织席,登泰山封禅,以应和光明。

    刘彻听闻十分很高兴,终军说的那些事,也得到了应验,匈奴、百越,都有人降汉。于是,刘彻将自己的年号,改为元狩。

    元狩年间,霍去病降服河西,远征漠北,大败匈奴。朝廷准备派出使者,逼降伊稚斜。终军听后,主动站出来,请命前往,还说了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话。

    我没有点滴之功,却能够供职宫禁,值宿警卫,领取了五年的俸禄。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

    终军对自己有充分认识和定位,但他的热血不减,又这样说道:

    我能力低下,不会打仗,不能为国驰骋疆场。现在听说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我希望竭尽智谋精力,辅助使者,针对单于出谋划策,趋吉避凶。我年纪轻,才能低,不熟悉侍从官员以外的事,不能担当一方重任。

    刘彻恩宠这个年轻人,没有让他前往匈奴,给了他新官职:谏大夫。

    【文学交锋:审判徐偃】

    元鼎年间,又记载了终军做的一件事:审判徐偃。

    徐偃,他有一个厉害的祖父:徐厉。

    徐厉,以舍人身份,跟从刘邦沛县起义反秦。又以郎中的身份,跟从刘邦出汉中反项。对战雍王章邯时,徐厉立下大功,捕获其家属。

    吕后主政,封几个孙子为诸侯王,其中刘义(原名叫刘弘),被封为常山王。徐厉被拜为常山国相。吕后四年,前少帝被杀,刘义被拥为帝,徐厉从龙有功被封为松兹侯。

    汉文帝后元六年,徐厉曾以将军的身份守卫驻扎棘门,守卫长安。

    徐偃,正是徐厉之孙,于汉景帝中元二年袭爵。然,徐偃运气不好,建元五年,因罪,侯爵被废。

    按道理说,徐偃的人生到头了。然,他曾求学申培公,对《诗》有很高的研究,成为一代大师。故而,他又有一个身份:博士。

    元鼎初年,徐偃授命,前往各郡国巡视。徐偃利用手中的权力,干了一件事:矫诏。

    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国、鲁国,不顾朝廷政令,煮盐铸铁。徐偃回到长安,汇报情况。刘彻不知被他所欺,为了表彰他的工作成绩,提拔他为太常丞。

    徐偃欺君那些事,被张汤得知后,出言弹劾,判为死罪。

    徐偃不认罪,还以《春秋》说法,进行反驳:大夫出国境,如果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可以自作主张。

    张汤擅长法律这方面的知识,不通《春秋》之义。尽管,他认为徐偃矫昭是死罪,奈何无法反驳对方。

    盐、铁,收归国有,是朝廷财政收入之一。鲁、胶东两国自己经营,否决了朝廷的政策。若不法办徐偃,开了口子,其他诸侯也跟着效仿,如何治理。

    刘彻被徐偃欺骗,怒火上涌,想要杀了他。可,对方以《春秋》为义,为自己开罪,处置不好,还会留下骂名。

    就这样,终军再一次被皇帝记起,出现在历史舞台。

    刘彻召集朝臣展开了一次辩论,辩论主题只有一个:徐偃的做法,是对?还是错?

    主持人:刘彻。

    正方:以徐偃为首。

    反方:以终军为首。

    观众:朝臣。

    徐偃是正方,为自己辩护,自然不留余力,先发表了观点:没错。

    理由:《春秋》之义,大夫出巡,如果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

    终军是反方,先要有一个观点:错。

    终军先以退为进,发表了一番言论:春秋时,诸侯习俗不同。百里之外,消息不通,不时有朝见天子和参加盟会之类的事情,安危形势,瞬息万变,所以,有未得到君主诏令允许就自作主张的道理。

    就在徐偃沾沾自喜,只听见终军话锋一转,又说了这样一段话:现在,天下统一,万里风俗相同。《春秋》王者无外的说法,是说天子总在自己的疆域内。

    终军不给徐偃反驳的机会,加大攻击力度,提出反问句: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什么道理?

    徐偃:…

    终军发出第二问:盐铁,各郡均有储备,你让胶东国、鲁国煮盐铸铁,你用安定国家保存万民为托辞,为什么?

    徐偃这下认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厉害,也要开始反驳。否则,他输了,只有一死。可,他依旧没有说话的机会。

    终军连发数问:

    胶东南近琅笽,北接北海。鲁国西靠泰山,东有东海,从四郡得到盐铁,难道不够用来同时供给二郡国?

    徐偃:…

    终军:实际有余,是否官吏无能?

    徐偃:…

    终军:你假称受诏铸铁,是想到春天耕种时满足百姓的器具需求。现在鲁国的铸铁,应先做好准备,到秋天才能点火。这话与事实是否相反?

    徐偃:…

    终军:你曾上过三道奏书,陛下没有答复,你竟然假称受诏,自作主张,作威作福,顺从百姓心愿,沽名钓誉,圣明天子必须加以严惩。

    徐偃:…

    终军:你所犯的罪很重,为什么还要去做?是希望侥幸不死,想以此钓取名声?

    徐偃面对终军的攻势,毫无还手之力。他自诩博学多才,熟读《诗》、《春秋》。如今,他的学识,远不如终军。

    输了,他彻底输了。除了认罪,别无他法。

    这一次,终军用徐偃擅长的《春秋》,击败对手,又一次令皇帝怪目相看。

    赵婴齐死,赵兴继位,上书长安。刘彻正想抓住机会,兵不血刃,解决南越问题。终军听到这个消息,主动领命,又诞生了一个故事:请缨。

    终军为了能够拿下出使南越的任务,说了这样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话: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这句话,令刘彻沸腾。

    这个文弱书生,有如此志气。朕,要给他一次施展才华的机会。

    刘彻以终军、安国季少为使,魏臣为护卫,共同前往南越。

    终军领命,走出大殿,望着南越的方向,心中一道声音,发出呐喊:

    南越国,我,终军来了。

    终军离开长安,跋涉万里南下,抵达南越都城番禺。在南越王宫,终军见到樛太后、南越王赵兴。随后,终军用自己的才华,做他们归汉的思想工作。

    赵兴年少,樛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大臣都不依附。樛太后控制不住南越的局面,只能倚靠汉朝天威,亲自劝说南越王赵兴及近臣请求内属汉朝。

    所以,樛太后,第一个表示归汉。

    赵兴,也顺着母亲的意思,赞成归汉。

    近臣见太后、王上都赞成,他们也没意见。

    终军懂得分析,抓重点。这次思想工作,做得相当成功,达成了这样的协议:

    其一,南越国的待遇,比拟内地诸侯。

    其二,三岁一朝见。

    其三,取消防范汉朝的边关。

    消息传回长安,令刘彻十分高兴。终军,没有令他失望。

    于是,刘彻又下达了三条命令:

    其一,赐南越丞相吕嘉银印,以及内史、中尉、太傅印,其余官职南越可以自己选置。

    其二,以汉法取代南越的法律,废除南越的黥刑、劓刑。

    其三,终军、安国季少等使者,徒留南越,辅佐南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