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

    元狩二年(公元前119年),是值得大汉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困扰大汉多年的匈奴边患,总算被解决。

    刘邦的白登山之围,吕太后被辱之耻,汉文帝被折腾的那些事。这一刻,彻底雪耻了。是他,大汉第七位皇帝刘彻,历经二十多年励精图治,剑指漠北,横扫匈奴王廷。

    这一刻,值得被记住,也应该被记住。

    【封赏】

    漠北之战打完了,大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这场胜利,要附加两个字:惨胜。

    据史料记载,漠北之战开战前,卫、霍二将在塞北阅兵,战马有二十四万匹。战后,战马只剩下三万左右。从这个数字来看,此战,是相当的惨烈。无数汉家男儿,战死他乡。他们用血与肉,铸造了大汉王朝之魂。

    仗,打完了。后续工作,还要继续。其中,最主要的一件事:封赏。

    先来看高歌猛奏霍去病这边的情况。

    来看,霍去病取得的战果。

    深入漠北两千多里,横扫匈奴单于王廷,封狼居胥,姑衍封禅,饮马瀚海,俘虏和杀敌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而,汉军减损十分之三。

    霍去病这个外甥,太给皇帝刘彻长脸,必须重赏。霍去病被追加五千八百户,官拜大司马。此时的霍去病,是名副其实的万户侯。霍去病的军功,也成为一段传奇,后人难以企及他的高度。此战,也彻底奠定了霍去病在军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帝刘彻为表其功,为他建造一座豪宅,供其成家,怎知,霍去病拒绝了皇帝的良苦用心。并且,还说了一个拒绝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这句话翻译过来,它的意思是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我又怎么能成家呢?这个拒绝的理由,瞬间让霍去病的形象高大起来。毕竟,他先为国事,再考虑自己。

    再来看跟随霍去病出征被封侯的部将。

    右北平郡守路傅德,被封为符离侯,食邑一千六百户。

    战功:按期而至,兴城会师,到达梼余山,俘虏和斩杀匈奴二千七百人。

    北地都尉邢山,被封为义阳侯,食邑一千二百户。

    战功:捕获匈奴小王。

    从骠侯赵破奴、昌武侯赵安稽,因功各增封三百户。

    校尉李敢,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两百户。

    战功:夺取了匈奴的军旗战鼓。

    楼专王伊即靬,被封为众利侯,食邑一千百八户。

    因淳王复陆支,被封为壮侯,食邑一千三百户。

    还有的人,也获得了提拔。如校尉徐自为被授予大庶长的爵位。又比如随同出征的人也当官受赏。

    接下来,看一下卫青这边的情况。

    先来看,卫青的战果:

    深入漠北千余里,击溃伊稚斜主力,火烧赵信城,斩首一万九千多人。

    此次卫青出征,伤亡也很大。故而,不加封。为了表彰卫青在漠北战场的英勇,官拜大司马。

    一时间,大汉有两位大司马,一位叫霍去病,另一位叫卫青。卫青、霍去病,成为对战匈奴的大汉双壁,军功显赫。

    后将军平阳侯曹襄、左将军南奅侯公孙贺,无功,也无过。不惩罚,也不奖励,功过相抵。右将军主爵都尉赵食其,因迷路,贻误军机,被叛死刑。后,用钱赎罪,贬为平民。

    现在重点来介绍一下飞将军李广的悲剧。

    【李广的悲剧:自刎】

    话说,卫青打完漠北之战,烧毁赵信城,率军南下。在漠南,遇到了迷路的前将军郎中令李广和右将军主爵都尉赵食其。

    卫青节制诸将,是最高将领。李广、赵食其迷路,没有按时抵达战场。身为主将的卫青,自然要去询问一声:为什么迷路。

    卫青是李广的上级,去问一下迷路的具体情况,这属于他的本职工作。赵食其还好,老实交代问题,接受处罚。然,一个悲剧发生了,李广自刎而死。

    那么,卫青问了什么,酿成了这个悲剧。

    据史料记载,卫青是这样做的。

    卫青没有直接招李广前来问话,而是让一名长史带着干粮和酒前去慰问,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迷路。毕竟,出征的各个细节,卫青都要弄清楚,整理之后,要以军报的形势,上奏皇帝。

    长史问,李广拒绝回答。

    本来一次简单的谈话,李广不答,问题的严重性上升了一个层次。李广没有按期而至,贻误军机,这本就是重罪。李广拒绝回答,这显然是态度有问题,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长史见李广不说话,那就让他的部将说。长史不敢拿李广怎么样,却能问责他的部将。于是,长史急责,让这些部将,接受审讯。

    这下,李广坐不住了。他不想连累部将,站出来主动承担罪责,说了这样一句话:他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哪里,接受审讯。

    李广到了卫青哪里,对部将说了一段临终遗言:

    老夫少年从军,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这一次,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匈奴单于交战。可,大将军调我去走迂回绕远的路,我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如今,我已六十多岁了,怎能再受刀笔小吏的侮辱。

    这段话,表达了以下几个意思。

    其一,李广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说了自己军旅生涯做的事情:与匈奴对战七十多场。

    其二,他之所以迷路,是因为卫青造成的。

    显然,李广心中有气。卫青让他往东边走,他出言反对,却被命令按照指令行事。所以,李广走时,都没有与卫青说话。而,卫青要他往东边走,那条路不好走,比较迂回绕远。正巧,他又迷路了。

    李广嘴上说的是天意如此,实际上还表达了人为。如果不是卫青要他分开走,他会迷路。

    其三,此次,让他想起了过去的悲伤事。当初,他战败遭受刀笔小吏定罪,被叛死刑,拿钱赎罪。而,那一贬,再回到军旅生涯,就是好多年。

    人生,又有多少个几年。尤其是现在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

    李广常年在军中,他知道迷路失期代表着什么。前有张骞因迷路,被判死刑,夺爵贬为平民。这个案例,李广已经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如今,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能承受这种痛苦。

    与其回到长安,被刀笔小吏定罪侮辱,还不如自刎以守住自己最后的名节。就这样,大汉朝历经三朝的名将李广,没有战死沙场,以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告别了历史舞台。

    【谁导致了这场悲剧】

    从记载的史料来看,李广迷路,卫青问话,才导致了李广的悲剧。

    对此,产生了很多观点。

    有的人认为,李广的死,卫青要承担主要责任。

    如果不是他,不顾李广的个人意愿,以军令的形式,逼迫李广分兵,往东边走。那么,李广就不会迷路。

    如果不是卫青问责,李广也不会选择自刎。

    也有的人认为,皇帝刘彻应该承担责任。漠北之战前,李广不在出征名单中。李广请求出征,刘彻这才答应。刘彻答应,却要叮嘱卫青,不要让李广独自出征。悲剧的来源,再于皇帝刘彻,卫青不过是奉命行事。

    还有的人认为,漠北决战,卫青击垮了伊稚斜,却损失惨重。也没有达到皇帝作战的预期,需要一个人来承担责任。无疑,李广是背锅的最佳人选。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或许是,或许不是。

    个人认为,刘彻不想让李广出征,其一,是考虑到李广的年纪大了。其二,担心李广不听从调令,会坏了征伐漠北决战的大事。

    卫青之所以分兵两路,是得知伊稚斜在王廷,没有东去,故而改变了战术。五军中,唯有李广能够独成一军,且有丰富对战匈奴的经验。

    卫青的战术,向来是孤军深入,长途奔袭。李广东去,若能准时抵达战场,还能完成迂回包围匈奴王廷。进而,打伊稚斜一个措手不及。

    从几何地图来看,卫青、李广、霍去病,这三人中,无疑是李广的行军路线,最先抵达漠北王廷。与其说,卫青阻拦李广建功。倒不如说卫青将军功,让给李广,反而来得贴切。

    李广迷路失期,罪不至死。但,却让这个热情男儿,且孑然一身傲骨的李广,心中夙愿破灭。那一刻,李广觉得活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他用自己的死,来守卫自己的名节。也用自己的死,对卫青发出无声的反抗。

    这里又衍生出了一个新问题:李广为什么迷路。

    有一种观点:李广没有去过漠北,军中没有导向。

    也有人认为,李广迷路,是故意的。约定的战略目标是在漠北,李广却在漠南。他连漠南都没走出,只有一个目的:故意的。

    李广这样做,是为了保存军力,进而,借助匈奴人的手,除掉卫青。毕竟,卫青孤军深入,以疲惫之师对战以逸待劳的匈奴,胜算几率相当小。

    当卫青得胜归来,李广害怕追责,故而选择自刎。

    是这样吗?个人觉得,李广不是那种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大局的人。封侯是他的夙愿,此战,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战,他怎能不竭尽全力。

    也有人说,汉武帝不会用人,对李广一点都不好。

    来看看,汉武帝对李广有多好。

    关市之战,李广全军覆没,被问罪,判为死刑,用钱赎罪,贬为平民。李广醉酒闯霸陵,刘彻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还启用李广,担任右北平郡郡守。

    李广杀霸陵尉,刘彻也没追责。几年后,还将李广调回长安,担任郎中令,位列九卿,朝廷当中的四把手。

    所以,刘彻还是重用李广,对他是相当的好。

    李广自刎漠南,这件事或许另有隐情,需要大量的资料来佐证。

    总之呢?一代抗匈名将李广,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后人哀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在前面介绍了他。

    汉文帝时期的名人,为我们留下了李牧、廉颇等赵国名将的故事。可惜,汉景帝不用他。刘彻想用,他已经老了。

    李广难封,这里不是指他不受皇帝重用,而是难以战功封侯。

    【李广为什么难封】

    这里有一个问题:李广为什么不能封侯。

    是他的能力不足?还是他的运气不好?

    李广的能力,是不用怀疑。

    汉文帝时,给了他最高评价:高祖时代,能够封万户侯。

    汉景帝时,李广平定叛乱,斩军夺旗。

    李广在大汉边郡,镇守边塞,令匈奴闻风丧胆,故而,博得了飞将军的称谓。

    李广的能力,这是毋庸置疑。

    这里就会产生一个疑问:能力行没有问题,为何不能封侯。

    现在来谈一谈,李广不能封侯的原因。

    【不能封侯的第一个原因】

    善战阵,不通政事。

    汉景帝三年,诸侯联合叛乱。李广以骁骑都尉的身份,跟随太尉周亚夫出战。这一仗,李广表现很英勇,昌意之战,斩军夺旗。

    灌夫出战,得了勇猛、不怕死的名声,战后,被提拔为中郎将。李广斩军夺旗,至少有机会封侯。然,李广战后没有得到封赏,被调派为上谷郡太守。从朝廷的骁骑都尉,担任上谷郡太守,这明显是被贬行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李广不懂政事,犯下了一个错误。

    昌意之战,李广的表现,让他名声大噪。不仅如此,他还解救了梁王被叛军围困之危。然,他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梁王授予李广将军印,其一是为了感谢解旧之恩,其二有示好拉拢之意。

    李广是朝廷的官,怎能接受藩王封赏。李广应该婉拒梁王,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李广却做出一个超出常人的决定: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

    对于,这种行为,令很多人不解:李广为什么这样做?

    梁王刘武是窦太后的小儿子,是皇帝刘启的亲弟弟,还是诸侯王。皇帝刘启、梁王刘武,这两兄弟之间的事情,朝野皆知,李广不可能不知道。李广身为朝廷的官,私授梁王将军印,就会给人感觉,李广站队梁王,认为梁王是一支巨大潜力股。皇帝不重用他,他就去梁国混。

    至少,皇帝刘启是这样想的。李广不想当他的骁骑都尉,想当梁王刘武的将军。

    李广的行为,无疑成为了职场禁忌。凭借李广之功,那怕达到封侯条件,汉景帝也不会封。汉景帝不但没有封李广,连最基本的赏也没有,还将李广外调,镇守边塞。李广因不通政事,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自身被殃及,错过了封侯的机会。

    在刘启看来,李广可以用,却不能重用。所以,在汉景帝一生,李广只能做为边塞郡守,以示惩罚,告诫天下人。

    那怕,因参与平定诸侯叛乱,被封为曲平侯的义渠人公孙昆邪(公孙贺的父亲)。亲自找到汉景帝,用哭诉的方式为李广求情,说了这样的话: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但他自恃其能,数次与匈奴激战对抗,怕他迟早会因此而死。

    汉景帝听进去了,却想着李广犯下的禁忌,只是将他改调,担任太郡郡守。而,李广的堂弟李蔡,却得到汉景帝的表彰,因功,俸禄两千石高官。

    李广在边郡,用自己的成绩,向朝廷表明忠心。边塞生涯,一呆,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李广打出了自己的名气,获得了飞将军的称号。可以看出,李广的才能是不用值得怀疑。

    直到刘彻继位,李广的才能,得到了少年皇帝的认可。不仅如此,刘彻还做了一道耐人寻味的政令:调李广担任未央宫卫尉。

    卫尉,属于九卿之一。李广的职责,是守卫未央宫,保护皇帝的安全。之所以说,这道调令,令人费解。主要是这个岗位的重要性。能够在这个岗位的人,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忠诚皇帝,且是心腹。

    李广不是刘彻的心腹,你说他忠诚皇帝,却有背着皇帝接受藩王的将军臣。皇帝是不会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给一位不是自己心腹的人。

    对于这个现象,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比如,李广驻守边塞的生涯,表明了忠心。又比如,少年天子刘彻的胸襟,不按常理出牌。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景帝将李广留给儿子。刘彻提拔李广,是为了施恩。

    个人也认可上面的观点之外,还认为有一点:新帝继位,为了平衡朝局,任用新人。就好比,一个新上任的领导,为了开展工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调整岗位。

    总之呢?李广战功显赫,因私授梁王将军印,成为了汉景帝的禁忌。这一冷落,就是十三年。直到,汉武帝继位,李广才结束了边塞郡守生涯,被调回长安,担任未央宫太尉。

    【不能封侯的第二个原因】

    运气不好,是也!非也。

    少年皇帝刘彻对李广来说,不仅相当好,让他位列九卿,还对他十分器重。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青年皇帝刘彻采纳主战派王恢的计谋,马邑设伏,围歼匈奴。而,值得有意思的是,刘彻封李广为骁骑将军。

    当年李广为骁骑都尉,前去平定吴楚叛乱。而今,刘彻又封他为骁骑将军。其中有什么含义,不言而喻。只可惜,马邑之谋被泄密,汉军无功而返,却拉开了反击匈奴的序幕。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面对匈奴袭扰,刘彻分兵四路,发动了关市之战。李广以卫尉的身份,率万人骑兵,从雁门郡出,攻打匈奴。

    飞将军李广名气实在太大,得到了军臣单于重点关注。此战,李广遭遇了匈奴的主力,数倍于己,爆发了一场惨烈的大战。这一战,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被匈奴俘虏。

    李广趁着匈奴不备,夺马逃回汉境。按照汉律,李广战败,被判死刑,只能拿钱赎,沦为平民。就这样,李广当了十一年的九卿,因战败被贬为平民。

    李广在蓝田,过了三年平民生活。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韩安国因中计匈奴,无缘在回朝廷,闷闷不乐,吐血而死。

    刘彻重新启用近六十岁的李广,担任右北平郡郡守。而,李广再次过起了驻守边塞的生涯。就连李广,杀了霸陵尉,刘彻都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替他说话。

    四年后(元朔六年),郎中令石建去世,李广被调回长安,担任郎中令,再次位列九卿,成为朝廷第四把手。

    李广从九卿卫尉被贬为平民,历经七年再次位列九卿,担任郎中令。除了,李广的才能,就是皇帝对他的器重。

    说,刘彻不器重李广,反正我是不信的。

    不久后,李广以将军的身份,出战定襄郡。此战,苏建战败,赵信叛逃,卫青痛失两军。李广无功,也无过。

    三年后(元狩二年),为了支援霍去病的河西战场,李广以郎中令身份,带领四千骑兵,右出北平郡,却遭遇了左贤王主力四万人。此战,异常惨烈,令李广将士折损过半。好在,李广挺到了援军张骞的到来。

    李广未得封,也不受过。而,李广却亲眼目睹,张骞因迷路之失,被废爵,贬为平民。怎知,两年后(元狩四年),出击匈奴。李广也走上了张骞的老路,迷路漠南。

    汉武帝时期,从李广出击匈奴的生涯中,可以看出,他的能力过硬,却因为名声太大,要么成为匈奴重点关注对象,要么就是运气不好,面对匈奴主力。

    用几个字来形容:时也!运也!命也。

    【不能封侯的第三个原因】

    李广也对自己为什么不能封侯,进行了总结。

    据史料记载,李广为了解答这个疑惑,找了一个星象家王朔。

    李广问:他的下属都能封侯,为何他无缘封侯,莫非是他的骨相,不能封侯。本命如此。

    王朔也很有意思,没有正面回答,反而问,李广做过什么不好的事。

    李广给出了一个答案:陇西杀降。

    王朔顺着话说,这就是你不能封侯的原因。

    这里有一个问题:李广未能封侯,反而如此出名?

    对于这个现象,其实很好回答。

    其一,李广是抗匈名将,才气无双,却未能封侯,尤其是临死前,痛失最后一次封侯的良机。更加让人感到惋惜。尤其是那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人,深有感触。他的悲剧命运,也是很多人的悲剧。

    其二,李广的名气,实在太大,他的军旅生涯,爱护士卒,简直家喻户晓。

    其三,那就是太史公司马迁对飞将军李广的命运,无比同情。

    李广从军四十多年,却未能封侯,他的命运,得到了很多诗人惋惜。其中,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此时,我的脑海,浮现出一个画面。

    我看到了,李广,军旅生涯中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

    我也看到了,李广一生夙愿,却未能封侯,最终因错失难得的良机,悲愤挥剑自刎。

    李广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的魂,却永远流传。

    无论是当时,还是后来,或者是现在,甚至是未来。我们都会记得,大汉朝,有一个飞将军,他叫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