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玩弄权术的公孙弘

玩弄权术的公孙弘

    宫廷争辩,公孙弘输给了朱买臣。他虽阻止不了朔方郡的修筑,却也叫停了西南夷和苍海郡两大工程。同时,公孙弘从这件事看到了一个现象,大汉人才济济,尤其是皇帝身边的人才。诸多人才当中,只有一个人令他感受到了威胁。这个人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为江都国相后的那些事】

    元光新政时,重点介绍了董仲舒的事迹。因献天人三策,深得皇帝刘彻喜爱。为了试验董仲舒的言论,刘彻给了他一次试验舞台的机会:担任江都王刘非的国相。

    董仲舒在江都国为相多年,却没有将他的儒学思想在江都国推广。毕竟,江都王刘非善武,不仅有军功,还有天子旌旗表彰。与其说江都王是汉景帝改封,还不如说是刘非的出色战功,让汉景帝认为他有能力震慑吴国叛逆。

    所以,江都王刘非是一个很傲慢的人。

    董仲舒前往江都国,能够与名声不好的江都王和睦相处,已经不错。想要在江都国推行儒学,是一件很困难之事。

    刘非不愿困守江都,有据拥天下之心,时常将董仲舒比喻为管仲。董仲舒见江都王刘非有不臣之举,时常用圣人语录委婉劝诫。

    刘非虽有不轨之心,却也不敢付出实际行动。尤其是老十皇帝刘彻军功显赫,不仅树立至高无上的威信,地位更是无人能够撼动。就这样,董仲舒在江都国呆了五年,也没有做出什么值得称赞的功绩。

    董仲舒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想着,过个几年,就能够以年迈为借口,离开江都国这个是非之地。然,董仲舒在江都国为相的平静生活,最终被江都王打破。

    话说,马邑之谋后,军臣单于大举派遣匈奴寇扰汉境。刘彻不堪其扰,以李广、卫青等为将,四路反击匈奴。

    江都王刘非坐不住了,上书讨伐匈奴。这封讨伐匈奴之书,让刘彻大怒,进而导致董仲舒江都国国相被强行罢黜。

    董仲舒虽被罢黜,也不忧心。他能够离开江都国是非之地,再次回到长安。面对董仲舒这样的人才,刘彻给了他新的官职:中大夫。

    董仲舒终于有时间能够完成当年没有做完的事情:君权神授。

    元光初年,董仲舒献上的天人三策,其中有一策叫君权神授。这一策,为大汉王朝建立,找到了了合理性。然,董仲舒还没来得及,讲出君权神授束缚君主的一面,就被外调江都国。如今,董仲舒再次归来,当初没有做完的事情,现在继续去做。

    为了避免皇帝,过度膨胀,干尽坏事。故而,董仲舒想要用神授这两个字来限制皇帝的权力。

    皇帝做了好事,造福百姓,上天就会降下祥瑞,以表彰君王之德。一旦,君王做了坏事,上天就会降下灾祸,以示君王德行有亏。

    要想自己的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就要收集异象之事,进一步说明论证,得出答案。

    比如夏启商汤周文王时,天下出现了什么祥瑞。

    又比如夏桀商纣周幽王时,天下出现了什么灾祸。

    以古劝今,这才有说服力。

    对于,当今皇帝做的那些事,自然是董仲舒重点收集资料。董仲舒从刘彻继位开始,去寻找异象。很快,他找到了两个很充分的案例。建元六年,大汉发生了两件事:辽东高庙灾、长陵高园殿灾。

    这两件事,正是他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于是,董仲舒带病创作,准备借用这两件事大做文章,再经过语言艺术的魅力加以升华。怎知,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主父偃没事,就喜欢来找董仲舒这位大儒学习,提升一下《公羊氏春秋》的知识。这日,主父偃来做客时,碰巧看到了董仲舒尚未完成的书稿。主父偃见其书,嫉其才,做了一件不人道的事情:偷了董仲舒手中的书稿。

    主父偃不仅将书稿交给了皇帝,还让诸多学者,前来讨论。其中,董仲舒最得意的弟子吕步舒,也是点评人员之一。

    吕步舒,受教于董仲舒,且最有名声。故而,董仲舒广招门徒传道受业解惑,很多事情都是他在做。

    吕步舒跟随董仲舒入长安,也得到了一个官职:博士。

    刘彻得到这份书稿时,认为是有人想要通过神授二字,来束缚他的皇权,该书是在讥讽朝政。

    吕步舒见众多学者都在抨击这份书稿,又见皇帝很生气。再加上,他是儒生的身份,总是把子不语怪力乱神放在嘴边。

    他点评时,给出了两个字:大愚。

    有了吕步舒的点评,主父偃方才说这份书稿,出自董仲舒之笔。

    这时,吕步舒才明白,主父偃给老师挖了一个坑,而他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老师给埋了。

    刘彻也很生气,竟然有人想拿这件事来束缚自己。于是,下了一个命令:斩杀。

    当他得知书稿的主人正是董仲舒时,也怜其才,又下诏书赦免。

    经过这件事后,董仲舒深受打击,也认识到了朝堂人心难测,不敢再说灾异之事。随后,他干起了老本行,传道授业。

    这一干,就是好几年。

    董仲舒本可以安心当个老师,培养几名优秀的学生,以传承衣钵。怎知,他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也太有学问。不仅诸多学者,前来学习。也有不少诸侯、公卿子弟,前来学习。就连皇帝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会派人来问他。别人答不上来的问题,董仲舒总会用《春秋》说事,替皇帝解答疑惑。

    董仲舒名声太大,公孙弘就越生气。

    公孙弘能够一言除掉比他优秀的主父偃,结果,又冒出来一个朱买臣。而,朱买臣还威胁不到他的地位。但,董仲舒不一样,是一个历经三朝的人。他有资历、精通《春秋》、博学多才,还有下放地方担任诸侯相的经验。

    史料没有记载,公孙弘和董仲舒有什么过节。但,从其他资料来看,公孙弘的《公羊氏春秋》师承胡毋生(与其师公羊寿一起编撰该书)。

    董仲舒曾与公羊寿、胡毋生等人共事,也精通《春秋》。

    公孙弘的学问远不及董仲舒,而董仲舒的学问又被朝廷尊为官方统治思想。董仲舒的存在,令公孙弘倍感压力。公孙弘又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的学问远不及董仲舒,进而,董仲舒成了公孙弘的眼中钉。

    于是,公孙弘玩弄权术,想了一个办法:将其外调,来个明升暗降。

    董仲舒迎来了一个新职业:胶西国国相。

    这份职业,看上去是高升。毕竟,董仲舒从教书先生,一跃为诸侯国相,怎么看,都是很大进步,位高权重。实际上,这份职业,属于苦差事。之所以,说它是份苦差事,是因为胶西王刘端,不好相处。

    【胶西王刘端的那些事】

    胶西王刘端,是皇帝刘彻的兄长,其母程姬,排行老八。汉景帝平定诸侯王叛乱后,加封诸子,刘端被封为胶西王。

    据史料记载,刘端可不是什么好人。

    他为人贼戾,又有生理问题(现代术语阳痿),难近女色。他在胶西国无恶不作,多次违反汉代律法,任意杀人。

    很多大臣联名告发其罪,要求对刘端严惩。刘彻念在兄弟的情谊上,只是削了胶西国一半的领土,以示惩处。

    按道理说,刘端干了那么多坏事,没被处罚,就该谢恩。然,面对皇帝仁慈的处罚,这下,刘端不干了,选择懒政,什么都不管,消极怠工。

    仓库坏,不修。

    公务,不处理。

    租赋,也不收。

    不仅撤除王宫警卫人员,封闭宫门。还屡次改换姓名,假扮平民,到其他的郡国去玩乐。

    刘端还爱发扬一种精神:找官吏麻烦。

    只要是从长安来的人,无论是任胶西国相,还是两千石高官,他都要去找对方麻烦。

    赵王刘彭祖是以谦恭做为外表,欺诈官吏套话,再做为要挟。

    刘端见来者,找他麻烦。他就会找对方的茬,将他们的罪,上报朝廷,将其治罪。如果找不到对方的茬,就选择毒杀。

    胶西国虽是小国,被杀受伤害的二千石的官员却很多。

    如果说赵王刘彭祖是坏人,那么,胶西王刘端就是十足的坏人。他比刘彭祖更凶残、蛮横,更爱杀人。谁去胶西国,就会倒霉。轻者,被罢黜。重者,丢了性命。所以,没有人愿意去胶西国当官。

    公孙弘建提议让董仲舒去胶西国,其用意不言而喻。皇帝刘彻也想有一个人能够管束胶西王刘端。

    刘彻正苦于胶西国国相的人选。公孙弘的提议,让董仲舒成为调派胶西国为相最佳人选。董仲舒能够规劝刘非,定能规劝刘端。就这样,董仲舒遭受公孙弘排挤,前往胶西国为相。

    等待他的命运是什么呢?

    或许,公孙弘已经预料到了。

    董仲舒,你去吧!

    谁让你精通《春秋》,比我高。

    去了,最好就不要回来。

    送走了董仲舒,公孙弘又要处理一个新的人物。他就是游侠郭解。

    【游侠郭解那些事】

    郭解,是河内郡轵县人。他有一个很厉害的外祖母:许负。

    许负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她的三次神预言,奠定了她第一女神相地位,且被封侯。

    其一,预言刘邦会成为天子,劝其父早点投靠。刘邦当皇帝后,便封许负为鸣雌亭侯。

    其二,预言薄姬生子当为天子。

    其三,预测了周亚夫的命运。

    郭解,是许负外孙。但,郭解没有继承外祖母看相的本事,而是爱游侠精神。据史料记载,郭解个人小,却精明强干。郭解年轻时,干了很多不好的事。比如劫盗作奸,铸钱掘冢,藏匿亡命之徒,好打抱不平,其罪行不可胜数。

    按道理说,郭解做了这么多坏事,应该遭到法律的制裁。然,他的运气出奇地好。不是能够逃脱官府的追捕,就是遇到大赦。

    郭解长大后,开始收敛性子,多做好事,且不求回报。但,他的残忍狠毒,依旧刻在了骨子里。同时,郭解也是一位明事理的人。

    其侄儿,仗势欺人,被人反杀。其姐,以不葬子,抛尸大街,以此羞辱他的名气。郭解找到杀他侄儿的人。得知缘由,他没有杀了那人替侄儿报仇,并埋藏了侄儿。

    郭解施恩不图报,又明事理,有豪侠风范,获得了很高的江湖地位。

    他要求赦免某人的差役,县令不敢拒绝。

    他调停洛阳豪杰纷争,没人敢不听。

    连去其他郡国办事,也没有什么阻力。

    大家都尊重郭解,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邑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甚至,郭解的门客,都得到了其他人供养。

    一道行政命令,打破了郭解地生活。这道召令,就是陵邑制。

    刘彻继位后第二年,为自己修建陵墓,取名茂陵。于是,朝廷下令,将豪强劣绅迁徙茂陵。其中,郭解也是被迁徙人员之一。

    郭解之所以,在迁徙的名单中,离不开一个人。他是轵县人杨季主,正是他提名迁徙郭解。

    据史料记载,杨家和郭家有仇,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掾的头。杨季主当了县掾,以朝廷地名义拔除郭家。

    郭家也有一定势力,到处活动,最后找到了当红外戚卫青求情。

    卫青替郭家说好话,对皇帝刘彻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

    刘彻从这句话,嗅到了其他信息,回了这样一句话: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你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

    就这样,郭解成为刘彻点名要迁徙重点的人物,且格外关注。

    郭解迁移到关中,其名声已经传开。关中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然,又一件事打破了该有的平静。

    郭家人得知,之所以在迁徙的名单内,是杨家搞得鬼。故而,出手杀了杨季主。杨季主被杀,杨家人就去长安告状。郭家人横行无忌,又把告状的人,光天化日之下,在宫门前给杀了。

    大白天,宫门杀人,影响极其恶劣。很快,这件凶案,也传到了皇帝刘彻哪里。刘彻见有人敢在宫门行凶,这是明目张胆挑衅汉律,十分震怒,下达死命令:捉拿郭解归案。

    郭解见事情闹大,将母亲安顿好之后,开始了逃亡生涯,躲避风声,祈求有朝一日,等待大赦机会。一切按照郭解预想那样进行,朝廷追捕官员,追到临晋。很快追查到,负责帮郭解出关地关键人物:籍少公。

    籍少公没有出卖郭解,选择自杀。随着,籍少公自杀,追捕人员,彻底失去了追捕线索。及至,官员追捕到郭解,又遇到了大赦。

    眼见,事情将会过去。怎知,又起风波。

    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那位儒生,与郭解门客争辩,说了一句话: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

    郭解门客见儒生敢这样说话,不仅杀了这个儒生,还割下他的舌头。

    陪同查案的儒生被杀,又将郭解推上了舆论风波。负责查案的官吏,要郭解交出凶手。而,郭解又不知道杀儒生的人是谁。官吏惧怕郭解,只能向皇帝禀告,说他无罪。毕竟,那位儒生只是说了一句话,就被杀。官吏,岂能不怕。

    刘彻拿到有关人员地报告,交给大臣商议。

    公孙弘身为御使大夫,有发言权,说了这样一句话:郭解以平民身份,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

    公孙弘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大逆无道,当诛。

    就这样,公孙弘因一言,诛杀了豪侠势力郭解。

    随后,又一个目标,成为公孙弘打击目标。他就是宁成。

    话说,刘彻在位十几年,他要想治理好长安,就需要一些有手腕,且以法办事的人。汉景帝时期,致都这样的人物,是刘彻身边最缺少的。

    想到致都,他又想到自己刚继位时,遭群臣联合反对的宁成。刘彻发出了一声感叹:宁成若在那该多好啊!

    随后,刘彻下了一道命令:令宁成为郡守。

    刘彻尚未拟好诏书,公孙弘听到消息,对皇帝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在淄川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他处理政事犹如狼牧羊一般。

    然后,给出明确的态度:宁成不可以做郡守管理百姓。

    刘彻听后,改变了主意,拜宁成为关都尉。所谓关都尉,是指朝廷在函谷关设一关都尉,其职责负责领兵守备关隘,稽查行人,兼掌税收。

    就这样,汉景帝时期的酷吏宁成,又再次出现在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