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铁骑绕龙城:卫青一战封侯

铁骑绕龙城:卫青一战封侯

    话说,元光二年,刘彻以王恢之计,伏击匈奴,被称为马邑之谋。虽然,汉匈之战,没有正面开战,却是拉开了大汉反击匈奴的开始。怎知,一场声势浩大的伐匈伏击战,因为小人物泄密,以荒唐可笑的方式谢幕。

    军臣单于逃出塞外,越想越气,开始制造摩擦,掠夺大汉边塞。

    刘彻不是忙于解决水患,就是忙于处理外戚之事。对于,匈奴小打小闹,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元光六年,匈奴大举进攻大汉边塞上谷郡,大肆虐杀大汉子民。

    匈奴,入侵的消息,传到长安。多位近臣,劝阻刘彻与匈奴和亲。然,这一次,皇帝彻底震怒了,坚决不退让。

    匈奴欺他,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再选择忍气吞声,天下人就会认为,他是一个懦弱的皇帝。正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虽然必诛。于是,刘彻连忙召集紧急的宫廷会议,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战。

    此次会议,商议出远征匈奴的将领。他们是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卫青。

    李广,前文多次提到他的这次事迹。由于,李广对战匈奴,博得飞将军的美誉,故而,远征匈奴,舍他其谁。于是,刘彻拜李广为骁骑将军。

    公孙贺在马邑之谋,介绍了他的事迹。这一次,他以太仆的身份,再次拜为轻车将军。

    公孙敖,他的事迹并不多。只记载,他是北地郡义渠县人,以骑郎的身份侍奉刘彻。此次出征,刘彻破格提拔他为骑将军。

    卫青,是重点介绍对象。现在,来了解一下,这位骑奴,是如何逆袭人生。

    【郑青改名卫青】

    卫青,是河东郡平阳邑人。他本姓郑,其母卫媪与郑季私通生下了他,取名郑青。

    其父郑季,不是一般人。郑季的父亲,官拜汉中大夫,郑氏一族在河东扎根,行成地方豪强。郑季也混得不错,是平阳侯国的县令,在平阳侯府供职,可以出入平阳侯府邸。

    卫媪虽与卫姓男子,生了一子三女。卫姓男子没有给她应有名分,令她负担沉重。于是,卫媪为了生活,又和郑季私通,生下了一个男婴。

    卫媪本以为自己能和青儿,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至少吃喝不成问题。结果,郑季也是一位不负责的男人,对这对母子不管不问。卫媪为了养活卫姓的几个孩子很不容易,不想让青儿跟他吃苦,只能把他送到郑季家,让其父养。

    私生子向来遭人非议,也得不到父族的人善待。尤其是郑季这样有身份,有势力的家族。郑青被其母送到郑家,郑季做的那些败坏门风的事,就被揭露。这是一件丢尽颜面的事情。再加上,郑季明媒正娶的夫人杨氏,又是有势力且霸道之人。

    尽管郑季收养了郑青,却没让他得到郑氏子孙应有的地位和身份,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杨氏以及长子郑奇,次子郑沘等妾室处处排挤他,动辄呵斥,甚至出手打骂,完全把他当做下人来看。

    郑季管不了,也不敢管。郑青的出现,被他视为耻辱,故而,听之,任之。郑青在郑家,享受不到父子亲情,也没有兄弟情谊。

    据史料记载,郑青童年相当悲惨,郑季让他放羊,郑家兄弟视其为奴仆。没有新衣服穿,吃不饱,还遭到辱骂。就这样,郑青在郑家遭受非郑家子孙待遇,屈辱地生活了几年。

    郑青长大后,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与其在郑家当奴役受辱,不如离开。父亲不疼爱我,兄弟不认我。你们不把我当郑氏子孙,那我就不当。

    郑青离开郑家,去了平阳侯府,找到了母亲卫媪。

    卫媪没想到郑季这个负心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待见。

    好,你不养,我养。

    从今天起,他不叫郑青,而叫卫青。

    【从骑奴到将军】

    在现代,小孩跟着母姓,不会让人感觉奇怪。在西汉时,不跟父姓,这绝对是能够上热点,并被首推。

    郑青不愿意跟父姓,可见,他对父亲及家族,没有任何的好感。

    卫媪常年在平阳侯府,为儿子谋了一份职业:骑奴。

    所谓骑奴,它的意思是骑马随从的奴仆。这份工作,虽然不怎么高大上,却也能领微薄的工资,自食其力。平阳侯府上下,只知道眼前这个对工作不抱怨且很认真的人,叫卫青。

    卫青也见到了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一个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另一个知道自己的父亲,却享受不到丝毫的父爱,有的只是恨。这对姐弟,命运多舛,相依为命。卫子夫承担起一个姐姐的责任,对弟弟可谓是百般照料。这让失去亲情的卫青,内心感觉到暖意。从此,平阳侯府有家童卫媪,还有她的儿女,讴者卫子夫和骑奴卫青。

    建元二年,卫子夫献歌,得到皇帝初幸,被送入宫中。而,好人做到底的平阳公主也将卫青送到了宫中,谋了一份新工作:建章当差。

    建章,是一处宫殿的代名词。及至后来,汉武帝扩建宫苑,命令为建章宫,且有千门万户之称。卫青在建章当差,工资虽不高,却摆脱了骑奴的身份。

    建元三年,卫子夫怀孕,刘彻很高兴,不仅对卫子夫恩宠有佳,还不吝其财赏赐卫家。正所谓,一人贵,整个家族也会跟着贵。卫子夫怀孕,若生下皇子,地位将会更加尊重。

    卫子夫怀孕的消息,传播开来。有一个人很不满,她就是成婚多年却没有一子半女的陈皇后。情敌见面,分外眼红。陈皇后虽不满,却也不敢以权打压卫子夫。毕竟,卫子夫怀孕,受到了皇帝、太后、太皇太后格外关照。她可以娇纵,却不能在关乎皇帝子嗣问题上胡作非为。

    陈皇后这么多年没生下一子半女,刘嫖也很焦心。为了震慑卫子夫,刘嫖派人抓了她的弟弟卫青,意图加害。

    卫青虽出身卑微,童年悲惨,遇到姐姐卫子夫后,他学到了几个优点:如谦恭、谨慎。

    其中,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善待他人,爱交朋友。卫青有一个刎颈之交,他叫公孙敖。

    公孙敖,是北地郡义渠人,有一份固定工作:骑郎。

    所谓骑郎,它的字面意思是骑着马的人。是侍从官制度中的一种职务,又分为左、右两部,分别负责守卫未央宫的左、右门。骑郎骑着马守卫殿门,是未央宫的第一道防线,这个岗位很重要。

    刘嫖不经过请示,用武力绑走卫青,意图杀害。

    公孙敖听闻卫青有难,一边派人向皇帝请示,另一边率领骑郎前去营救,使得卫青免遭一死。

    刘彻得知消息,十分生气。他的丈母娘竟然将手伸向内宫,还随意抓捕人员,私动刑法。而,被抓的这个人,还是他宠爱卫子夫的弟弟,显然是不把他放在眼中。与其说刘嫖针对是卫氏姐弟,还不如说是针对他这个皇帝。

    有窦太皇太后在,刘彻不敢拿丈母娘怎么样,但,他也要做出实际行动,警告刘嫖,不要乱来。于是,刘彻提拔卫青的地位,给了他一份新的工作:建章监,兼任侍中。

    建章,名义上是一座供刘彻骑马射猎的离宫,实际上也是刘彻韬光养晦,用它来操练兵马。它也是羽林卫的前生。刘彻提拔卫青为建章监,给了卫青一定的权力,也想要他管理这一片园林,替他练兵。

    卫青曾是平阳侯府的骑奴,现在又做回了老本行。只不过,他的身份摇身一变,从骑奴,变为替皇帝管骑兵的建章监。

    也许,这就是天意。

    也可以这样理解,卫青是青年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人物。

    接下来十年时间,卫青只干好一件事:练兵。

    窦太皇太后在世时,他练兵。

    分治闽越时,他练兵。

    马邑之谋,伏击匈奴,他依旧练兵。

    窦、田、陈三家外戚,退出了历史舞台,轮到卫氏登台。卫子夫为刘彻连生了三个女儿,被立为夫人。如今,卫子夫又再次怀孕。卫青也一路顺畅,被提拔为太中大夫。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刘彻还要给卫青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扬威匈奴。

    元光六年,匈奴侵扰上郡,妄图以武力逼迫刘彻臣服,汉匈恢复如故。

    尽管有大量的人劝阻,刘彻却忍不住这口气。

    寇可往,我亦可往。

    你们说,不能打,打不赢,朕证明给你们看。

    从这次出征的将军名单,其中有两位是参加过马邑之谋的人物:李广、公孙贺。

    有两位没有经历战场,是十足的新人:卫青、公孙敖。

    尤其是卫青,能够从骑奴到将军,更多的人不是相信他的能力,而是他的裙带关系,他的背景。

    刘彻想要证明大汉能够对战匈奴,卫青想要证明自己有将领之才。两人都要想证明,唯有一个共同目标:击败匈奴。

    这一次,刘彻是动真格的。所以,选拔出来的将领,都是主战派。

    此次出征,刘彻也是大手笔,从大汉边塞,分四路出击。这四路,从西向东,分别是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

    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四位将军互不统属,都是主将,皆可按照自己的作战方式,不用请战。

    将领选择出来,进军路线也规划好,作战将士也确定了,剩下的就是期待着四路大军各自的战果。

    谁能获得胜出,他就会成为将来伐匈奴的主将,重点培养。

    去吧!卫青,朕看好你,给你军旅舞台。能否把握机会,证明自己,就要看你的本事。

    【开战】

    四位主将一起动身,离开长安,率军前往各自的作战地。按照资历、军功、对匈作战经验,李广若排第二,谁敢排第一。所以,很多人都看好李广,最不看卫青。此时,压力最大者,莫过于卫青,他完全是新人。如何对战匈奴,又如何在战场驾驭诸将,这些都是难题。

    他生在平阳,长在长安。他没有经历过战场打磨,也没有与匈奴对战过,甚至连匈奴人都见得少。一旦开战,他会如何。是以死报国,还是临阵脱逃。而,卫青决定好了。那怕不能建功立业,博得功名。也要马革裹尸,以成男儿之志。那怕死,也不能辱了大汉男儿的气概。

    来吧!卫青。

    你的舞台,就在前方

    卫青兵出上谷,路程最远,耗费时间最长。上谷郡也是匈奴袭扰之地。卫青来到上谷,立刻率军出关,进攻匈奴,却发现遇到的不是匈奴的主力。

    袭扰上谷的匈奴,没想到汉军不按常理出牌。每次都是匈奴攻,汉军守。匈奴掠夺百姓、牲畜、人口就走。汉军闭城不出,更别说出城追击匈奴,与之决战。所以,少量的匈奴,就能掠夺汉朝巨大的财富。

    这一次,匈奴怎么也没想到,大汉偷偷更换了剧本,主动出击。而,匈奴完全不知道,被修改剧本的内容。

    面对汉军人多势众,兵马强壮,匈奴用了经常的招式:打不赢快跑。

    按照,过往的经历。匈奴跑了,汉军最多追至长城,不会有下一步动作。然,卫青得到的皇帝指示,不是驱逐,是要重创,给予一定象征性力量的打击。要让匈奴知道,入侵大汉的后果。

    匈奴跑,卫青追,一万将士见主将不怕死,个个奋勇争先。

    一跑一追,卫青离开边塞数百里。突然,一座城出现在他的眼前,卫青果断下令,向前冲杀。此战,卫青斩杀匈奴七百多人,大破胡虏。

    战后,卫青才知道,自己孤军深入匈奴腹地四百里。他摧毁的城,是匈奴祭天圣地龙城。

    卫青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他能获胜,不是匈奴不善战,而是他用了突袭战术,且遭遇的不是匈奴主力。此次作战,有所收获。若再深入,恐怕会全军覆没。于是,卫青下令:撤军南归。

    匈奴,我卫青大张旗鼓的来,直捣龙城。又大张旗鼓的走,返回大汉。

    我要匈奴,都记住我的名字,我是轻车将军卫青。

    这是我伐匈的首战,一旦开始,就不会轻易的停止。

    【三路军的战绩】

    离卫青最近的好友公孙敖,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率军从代郡边塞出,刚进入草原,就从正面碰见了匈奴的主力。

    原来,匈奴的作战方式,有些特别。他们习惯攻打一个地方后,掠夺财物和人口,立马迅速转移,攻打下一个目标。

    这样做有个好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今天打这里,明天打哪里。汉匈两国接壤,边境线太长。汉军在每个地方,都驻有军力。但,面对匈奴,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击,岂能不败。掠夺之后,快速转移,匈奴还能避免遭到汉军大规模的军事反攻。

    匈奴的这种战术,令汉军十分头疼。今天,他们出现在这里,一番掠夺。当汉军调集军马前去支援,匈奴跑得无影无踪。就在你庆幸匈奴在掠夺旁边的郡时,他又出其不意地攻打你驻守的城池。

    你想要打,匈奴跑了。

    你不想打,匈奴来了。

    打了,就跑,换下一个地方,这是匈奴常用的诏书。

    匈奴掠夺完上谷郡后,没有朝着东边而去,而是朝着西边。

    公孙敖运气比较差,他从代郡出,正好碰见前来的匈奴。双方进行一番激烈交战,汉军大败,折损七千多人。公孙敖见打不过匈奴,率着残兵败将逃回代郡。

    李广不是运气差,而是太出名了。李广曾在塞北七郡当过太守,与匈奴射雕的勇士对战,一人对三,射杀两人,还活捉一人,更是被传为佳话。面对匈奴撞上来的主力,还摆下空城计。李广因为常年与匈奴对战,威震草原,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当李广从雁门出塞的消息,攻击匈奴,得到了匈奴军臣单于的重点关注。

    军臣单于和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祖孙三代人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面对汉军四路出击,他着重选择打击李广。只要击败李广,其他三路不足为惧。这样,就能用武力逼迫刘彻议和。

    李广的确对得起自己的名气,面对数倍于己的匈奴,丝毫不惧,将武字发挥到极致。此战,汉军伤亡殆尽,主将李广被俘。

    据史料记载: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兒马,因推堕兒,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兒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李广的战场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惨烈。

    相比李广,公孙贺比较幸运,他带着万人从云中出塞,没有遇到匈奴人,转悠了一圈,回到了云中郡。

    当然,公孙贺的运气好,不是上天给的。而是要感谢李广和公孙敖两位。尤其是李广,一人吸引住了匈奴的主力。

    【惩罚】

    汉军四路出击,李广伤亡殆尽,公孙敖惨败,公孙贺无功而返,唯有卫青取得不错的成绩,深入匈奴腹地四百里,摧毁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杀胡虏七百多人,大军顺利撤回汉境。

    胜,有奖。

    败,有罚。

    奖罚分明,才能鼓励三军将士,也是明君所为。故而,刘彻对四位出征归来的主将,进行了惩罚。

    李广、公孙敖,损兵折将,被判处死刑。然,汉律有两条刑法。一条叫常刑,是指必须执行的刑罚。另一条叫续刑,是指可以用官爵或者钱财赎罪的刑法。

    李广和公孙敖交了一大笔钱赎罪,被贬为庶人。

    公孙贺无功而返,无功,也无过。所以,没有奖赏。

    卫青斩杀胡虏七百多人,摧毁匈奴圣地龙城,全军顺利撤回汉境。卫青的表现,刘彻很高兴,加封其为关内侯,食邑200户。

    卫青一战封侯,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八百年后,被誉为初唐四杰的杨炯写了一篇唐诗《从军行》,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后世也记住了铁骑绕龙城,也记住了这位抗匈名将卫青的首战。

    【讨论会】

    战,打完了。接下来,就是进行总结的时候。

    公孙敖、李广为什么会败?

    卫青取胜之道?

    成功者,要谦恭,再创辉煌。失败者,不要灰心,学会总结经验,自我反省,要认真学会什么叫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对于卫青的成功,可谓是重点讨论的话题。当然,会议中,难免有很多人不满。卫青不过是斩杀了匈奴七百多人,摧毁了一座城,微末战功,凭什么能够封侯。

    现在,就来说说,凭什么。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四路大军,一路惨败,一路伤亡殆尽,一路无功而返。与其他三路相比,卫青的微末战功,就显得高大上。所有人没有取得成绩,而你取得的小成绩,就是大成绩。为了鼓励大家用心学习,小成绩就要进行高度表彰。

    刘彻封卫青为侯,就是鼓励大家,积极对匈奴作战。

    再者,卫青攻破的龙城,可不是一座简单的城,而是有极大的难度。

    首先,这座城是匈奴的祭天圣地,是匈奴人的信仰。

    其次,这座城位于匈奴腹地四百里。

    卫青孤军深入,攻破匈奴祭天圣地,全甲而还,这些可都是高难度且危险的动作。你要去做这件事,光有胆量还不行,还要有战略眼光,以及作为一名将领的基本素养。(我在写战国风云人物:名将篇介绍过)

    以前,是匈奴进攻大汉。大汉只能选择防守,更别说主动出击。现在,是大汉进入匈奴腹地,摧毁匈奴祭天圣地,全甲而返,如入无人之境。

    这是宣告天下:寇,可往。吾,亦可往。

    此战获胜,刘彻很高兴。是卫青,挽救了大汉最后的颜面。卫青,朕没有看错你。

    卫青也很高兴,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而,卫青的舞台,这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