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汉武帝时期的水利专家:徐伯

汉武帝时期的水利专家:徐伯

    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一封水患成灾的奏书,被紧急送到长安。写奏书的人,正是淮阳郡郡守。

    黄河水患泛滥,淮阳郡成灾,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光靠淮阳郡一己之力,很难渡过难关。于是,淮阳郡郡守将发生的水灾险情,导致的损失,百姓流离,受灾群众等问题,以国书的形势,上奏给朝廷。

    古人对待山川河流的方位有着明确的划分,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这里就有个问题:淮阳离淮河很远,为什么叫淮阳呢?其实,这个答案,很好解释。这是因为,河水改道。故而,淮阳这个名字,见证了黄河的变迁。

    【淮阳那些事】

    淮阳见证了西汉时期实行的郡、国并存制。它在郡与国,地方与朝廷,归属问题上可谓是充满波折。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淮阳是西楚九郡之一。

    刘邦建立汉家天下时,淮阳被划给楚王韩信,后,刘邦云梦泽擒韩信,淮阳归朝廷直接管辖。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加封皇子,又把淮阳提升为淮阳国,让老六刘友当淮阳王。

    汉惠帝时,将刘友改封为赵王,淮阳由国,降为郡,归朝廷直接管辖。

    吕后主政时,加封孙儿刘强为淮阳王,淮阳又升为国,后改封孙子刘武(汉惠帝的儿子)袭爵。

    诛吕时,淮阳王刘武被杀,淮阳国被废,降为郡,归朝廷直接管辖。

    汉文帝时,加封皇子,将儿子刘武(文帝之子)改封为淮阳王,由郡升为国。后,刘武被改封为梁王,淮阳国被废,降为郡,又归朝廷管辖。

    汉景帝时,皇子太多,为了加封皇子,淮阳又被提升为国,加封老四刘余为淮阳王。及至,吴楚诸侯叛乱被平定,解决了汉景帝儿子加封领地的问题,刘余改封为鲁王。淮阳国再次被废,又一次降为郡,又一次归属朝廷。

    淮阳之地,在郡、国之间不断来回,最终折腾了五十多年,最终成为郡,归属朝廷管辖。当然,后面淮阳还要在郡、国之间不断来回折腾。所以,淮阳有个美誉:三次建国,五次建都。

    为什么花费这么多文字来介绍淮阳的归属问题呢?

    答案只有一个:淮阳很重要。

    淮阳郡治所在陈,水患导致陈地成灾,百姓流离失所,足以见得,水灾的危害十分严重。有水患,就要治理,而,刘彻也高度重视这件事。派谁去治理陈地水患呢?

    朝臣商议后,一致举荐一个人。他就是郑当时。

    他们举荐郑当时,主要有两个理由。

    其一,有治理水患的经验。

    其二,熟悉陈地环境。

    刘彻也想起了郑当时,那位曾经跟随自己的太子舍人。此时,郑当时不在是比拟九卿的内史,而是一名詹事。所谓詹事,是内侍职官,他的职责主要掌管皇太子、皇后宫中事务。按道理说,郑当时会当官,也爱社交父辈、祖辈有名望的人,怎么从内史降为九卿呢?

    郑当时能够落得这般田地,也是他自己照成的。东宫廷辩,郑当时言行不一,首鼠两端的行为,令刘彻想杀了他。刘彻念及旧情,没有杀他,却将他贬官,以示惩戒。

    如今,淮阳郡水患成灾,朝臣无人敢用,又让他想起了郑当时。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刘彻也打算再次给郑当时一次机会。

    郑当时临危受命,再次承担起治理水患的重担。

    元光三年五月,黄河发生水患,汲黯和郑当时奉命,曾一起去治理。因为有田妢等人阻拦,该泄洪的地方,不能泄。该赌的地方,不让堵。尽管,那次治理黄河水患,以失败告终,却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郑当时去了淮阳郡,到了郡所陈地,亲自去调查险情,沿着河流实际考察。然后,郑当时总结昔日治水的经验,对陈地水患想了一个办法:疏浚河道。

    所谓疏浚河道,其字面意思是说,清理河道淤积的泥土、泥沙和淤泥,保证河流流水通畅。如果你只是从字面意思理解,就觉得这项治水过程太简单了。不过是,将淤泥的杂物,清楚掉罢了。

    你这样想,也可以。但,你忽略了这个工程的严重性。西汉时,可没有抽沙、挖泥土的作业机械工具,靠的只有人力。

    如何挖,怎样清理,哪里可以挖,哪里不能挖,这些问题,你都要弄清楚。如果该挖的地方,你没挖。不该挖的地方,你挖了。恭喜你,水患不但没治理,还会肆意泛滥成灾。所以,水利工程,你要考虑很多细节。无论哪个环节出错了,河道清理失败,还会危及到自己的生命,水患依旧会发生。

    河道疏浚在现代,依旧是一个浩大且复杂的过程,现代拥有挖掘机等机械化作业,也很难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啊!古人疏浚河道,可以想象,是多么难。

    郑当时亲临一线,召集淮阳郡百姓,不怕苦、不怕累,共同疏浚河道、加深且拓宽河道,以防洪。

    据史料记载,郑当时是这样做的:疏浚陈北水道,且十分成功。

    不仅如此,郑当时还修建了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陂塘。

    所谓陂塘,这两个字要分开。陂,是指水泽大池。塘,是指人工修筑的小水池。它的意思是说,在原有的地形地貌行成的水泽大池,进行人工建设。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比如农业灌溉,囤积水源,保持生态环境。它能够将水害,转化为水利。

    郑当时在淮阳郡陈地治水,十分成功。当他回到长安,上奏治水成果,刘彻很满意,提拔他为大农令。所谓的大农令,指的是负责管理国家财政,其地位比拟九卿。

    郑当时从太子舍人,身为九卿之一的内史,再从九卿贬为詹事,而今,又靠治理陈地水患再次登上九卿。

    不久后,一个人的奏书送到了长安,交到刘彻手中。写奏书的人,是河东太守,叫番系。史料对番系的记载比较简陋,他是九江人,汉武帝元光年间,他担任河东太守。

    河东,指的是黄河以东,太行以西。郡所,在安邑,管辖二十个县邑。河东郡、河南郡、河内郡,被称为三郡之地,也有准京畿地区之称。三郡之地,是四通八达、经济繁荣、地势险要的重镇。三郡互为犄角,犹如鼎足之势,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三郡之地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

    汉高祖建立大汉,将这三郡视为腹心,一直归朝廷管辖,就连宗室、皇族子弟,都不能再此处任命为官。

    后人皆言,得关中者,可以得天下。得河东者,可以取关中。故而,河东这个地区,不是信得过的人,是不会让他担任郡守。

    番系成为河东郡郡守,没有想着老死在岗位上,或者依靠年资,被调回长安。而是,在这个岗位上认真思考问题,努力造福百姓。

    番系不仅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喜欢研究水系。当他看着水系分布图时,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如何打通这里,连通这条河到那条河。不仅可以缓解水患,还能缩短漕运行程,也能缩短将天下物质送到长安的时间。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的人,只有一个:皇帝刘彻。

    于是,番系将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才华,以国书的形式写出来,上奏给皇帝。

    史料记载了番系的上书内容:

    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预计可得渠田五千顷,收谷二百万石以上。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修建一条河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阴两地农田,又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农田。这样做可使原黄河岸边不耕垦的土地五千顷变为可耕农田,每年增收二百万石粮食,以减少关东漕运的困难。

    这份国书的内容体现了两个意思:

    其一,凿渠灌溉,惠利黄河两岸。

    其二,严明凿渠会给大汉带来什么好处。毕竟,皇帝凿渠,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他要看到凿渠后带来的收益。只要利益大于开支,才能说服皇帝去做这件事。

    从关东运输粮食进入关中,运输过程是一大难题。不仅运输成本极高,还损耗特别严重,甚至还能安全抵达长安。一旦有紧急战事,关外的粮食,很难运进长安。尤其是对匈奴战事,更要解决这个问题。

    开渠引水,就能缩短漕运的距离和时间,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那怕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刘彻坚决予以支持。

    当皇帝刘彻看了番系的奏书十分满意,有人发现问题,还提了方案,他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然,光他认可这个方案还不行,他还要考虑这个计划能否施行,寻问下面人的意见。于是,刚完成治水且被提拔为大农令郑当时,成为刘彻咨询的首要对象。

    郑当时两次治理水患,在水利工程方面,有很大的发言权。郑当时听了刘彻说的话,展开地图,他也发现从关东漕运的粮食沿渭水逆流而上,全程九百多里,运到长安大约需要数月时间且不安全。如果能够凿渠,引渭水,沿南山而下,直到黄河。这样既能缩短行程距离和时间,还容易行船。

    有想法,是可贵的。但,有个难题,凿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这件事很容易,先辈早就做了这件事。当初秦国修建郑国渠,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历经十年才完成。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这也是关中,第一次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现在的条件,能修建吗?

    郑当时给出明确的答案:能。

    郑当时能够说出这样底气的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根据自己的学识得出最终的判断。秦国当时能够一边跟诸侯作战,另一边还能组建人力修建郑国渠。论人力、物力、财力,大汉远甚于当时的秦国。秦国能够修成一条郑国渠,难道大汉就不能修建。

    当然,光有强大的综合国力还不行。没有水利这方面的人才,也完成不了这个声势浩大且复杂的工程。

    刘彻想将凿渠之事,交给郑当时负责。郑当时没有受命,却给刘彻举荐了一个水利这方面的人才,他就是徐伯。

    徐伯,出生在齐地临淄。齐地,诸子百家盛行,出了很多大宗师级别的人物。徐伯不学儒家,也不学法家,却学了一门冷门的专业:水利工程。

    西门豹带领百姓挖掘十二条沟渠,引漳河水灌溉,富甲邺城。

    魏惠王修建鸿沟,联通淮河与黄河,使大梁水路交通发达。

    郑国修建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富甲关中。

    李冰父子治水,解决巴蜀水患。

    看着前辈们治水,造福百姓,恩泽后代。徐伯,也热衷于水利工程方面的书籍。秦时,尊法。汉时,尊道。及至文、景二帝时,发展儒家经典学说,设置五经博士。徐伯研究的水利工程方面的书籍,与之想比,无疑是冷门的学科。

    徐伯的专研,终于遇到了一个需要他的帝王,他就是汉武帝刘彻。就这样,汉武帝元光五年,一位著名的水利学家、治水专家徐伯,出现在历史舞台。

    有水利这方面人才,刘彻很高兴,便召见了徐伯,还询问了有关治水的问题。徐伯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懂实践出真知。面对皇帝的提问,徐伯对答如流。

    刘彻对徐伯很满意,故而,将凿渠,这件水利工程大事,交给了徐伯。徐伯学了那么多知识,总算能够学以致用。他要抓住皇帝给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恩泽子孙。

    史料告诉我们,徐伯不是理论型人才,更注重实践。为了办好皇帝交代的大事,徐伯跋山涉水,不辞辛劳,亲自去测量地形,观察地貌,了解地质结构。并躬身劳作,竖立表记,确立地点,选定凿渠线路。

    经过长达数月的饱经风雨,舟车劳顿,徐伯终于勘测完路线,并对路线完成测量工作。随后,徐伯将自己调查后的结果,以几何图形的方式制作出来,汇报给皇帝。

    凿渠路线,从长安的昆明湖,途径终南山,抵达黄河,全长三百多里。这项工程若能成功,漕运将会节省了一半的时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如此,还能灌溉沿途农田,促进农业发展。

    刘彻看着徐伯汇报上来的劳动成果,十分满意。渭河漕运泥沙众多,河道弯曲,且不易通行。若徐伯主张的渠,能够凿通,将会极大改善漕运。

    为了完成这项声势浩大且复杂的水利工程,刘彻发兵卒数万人开掘漕渠。并将漕运的开凿工程,交给徐伯亲自负责。

    史料告诉我们,这项工程历经三年,动用了民工数万人,取得了成功。太史公司马迁为了让后世记住这位水利专家徐伯,写下河渠书时,留下了浓重的笔墨。

    司马迁,记住了徐伯。

    历史,也记住了徐伯。

    而,徐伯的故事,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也会被更多的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