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千古疑案:田、窦之死

千古疑案:田、窦之死

    田妢索要窦婴城南的田,这本来是窦婴和田妢之间的恩怨,灌夫插进来,彻底惹怒了田妢。不好对付窦婴,难道还不好对付灌夫。田妢是汉相,独掌大权,想整灌夫还不容易。为了避免以势压人,遭人非议,田妢不能做得太明显。要收拾他,就要找一个明正言顺的借口。

    田妢想了一个高招:以皇帝的名义。

    正巧,刘彻正在做一件事:打压豪强。

    所谓豪强,指的是依仗权势,欺压百姓,为祸一方的人。

    西汉建国以来,地方豪强势力快速发展。及至汉武帝,各郡出现了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横行乡里的强宗豪右。为了限制豪强为祸乡邻,刘彻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迁徙、任用酷吏、派出监察使等手段。

    灌夫,也是豪强之一。根据史料记载,灌夫家累千万金,为富一方。为了在田园中修筑堤塘,灌溉农田,他的宗族和宾客扩张权势,垄断利益,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当地官府,惧其威势不敢约束。故而,颍川民间诞生了一首童谣: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这首童谣是什么意思呢?

    其字面意思是说,颍川郡的水原本是清澈的,因为灌氏一族,变得浑浊不堪。进而,表达了灌夫依仗权势、横行颍川、作恶多端。他们要想看到颍川河变得清澈,就要将灌氏灭族。

    【第一回合】

    整人,这个学问,可谓是由来已久。有江湖,就有恩怨。有庙堂,就有整人学问。上位者,要想整一个人,就要找他的罪证。罪证这个东西,你想找,那还不容易。个人没问题,就从生活作风入手。实在不行,就从子孙,从家族入手。

    这首童谣,无疑是田妢收集到灌夫最好的罪证。

    田妢将整人学问,研究得很透彻。他不用自己去整,而是借皇帝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田妢将听到的歌谣,收集到的证据,交给了刘彻。

    刘彻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你份内的事,你自己去办,不用奏请。

    田妢告知了皇帝,也拿到了生杀大权。此刻,灌夫的生死,将由他决定。灌夫,这下,你死了。不是我要整你,而是,你触犯了法,法不容你。就这样,田妢和灌夫的第一次交手就这样上演了。

    田妢是这次办案的主要人员,他本就想教训灌夫。所以,公正两个字,完全用不上。田妢一上来,就对灌夫展开凌冽的攻势,他要以最短的时间给灌夫定罪。

    灌夫似乎早有准备,面对田妢的问责,一点也慌乱,也没用他的暴脾气怼对方。

    田妢对这个现象感到很惊讶,同时,他也认为自己胜券在握。既然,对方不狡辩,也不反驳,那就直接进入最后一关:结案。

    田妢问:灌夫,你罪吗?

    灌夫给出一个字:认。

    田妢对这个字很满意,问辅助人员:按律,该判什么罪。

    长史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剥夺一切爵位,没收财产,贬为庶民。

    田妢得意地看着灌夫,那道眼神似乎在表达一个意思:这就是跟我作对的下场。

    就在田妢开始在心中庆祝胜利之时,只见灌夫说了一句话:我欺压百姓被贬为庶民,这罪,我认。汉相与淮南王不可告人的秘密,又该定什么罪。

    田妢听到这句话,神色大变。建元二年,淮南王来长安,田妢前去霸上迎接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上未有太子,淮南王最贤,高祖孙,即宫车晏驾,非淮南王立,当谁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今皇帝没有儿子,淮南王贤明传播天下,又是高祖的孙子,一旦皇上去世,不是淮南王继承皇位,还应该是谁呢!

    田妢说这句话时,刘彻才十八岁,的确没有子嗣。我们不知道田妢说这句话的用意何在。但,他的这句话也令淮南王很高兴,得到了很多钱财。

    田妢的身份是太尉,刘安是地方诸侯,也是汉高祖刘邦孙子辈中名声最高的人。一个太尉,一个诸侯王,妄言废立,等同造反。令田妢没想到,自己和淮南王之间的秘密,被灌夫得知。这下,田妢慌了。他的把柄被灌夫抓到,一旦把他惹急了,他做的那些事,也将会浮出水面。

    田妢和灌夫之间的恩怨,在长安传开。两方门客,各自为家主活动,寻找中间人。经过调停,田妢不找灌夫的麻烦,灌夫也没将田妢做的那些事,公布天下。

    第一回合,田妢和灌夫打了一个平手。

    田、灌二人之间的恩怨,暂时告一段落。一件事又将两人的矛盾升级、扩大。这件事就是田妢结婚。

    田妢家中美女无数,彩旗飘飘,却没有一位主事的人。皇太后王娡为了自己弟弟的婚事,可,操碎了心。鉴于吕后、窦后为亲族择亲那些事,王娡也有一个标准,挑选刘姓诸侯王。王娡的弟弟娶了齐王之女,田妢也要娶诸侯之女。经过甄别,有一个人的女儿和田妢最为合适,她就是燕王的女儿。现在来说说,西汉时,燕国诸王的变迁。

    话说,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将老八刘建封为燕王。

    吕太后主政时,对皇子们的婚姻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吕、刘两结合,这是她制定的政策。老八刘建也不例外,要迎娶吕家人为后。刘建也遵照执行,迎娶吕家女。然,刘建不满吕后的安排,虽迎了吕家女,却和小妾生了一个儿子。

    刘建这种行为,无疑是打了吕后的脸。吕后主政后期,是皇子们的灾难。老五刘恢、老六刘友,一个为爱殉情,一位被活活饿死。老八刘建,死因不明,连儿子也被杀,封国被废。

    吕后将燕国封给了兄长吕泽的长孙,燕国由姓刘,变成了姓吕。吕后去世,功臣联合刘姓皇族共同诛吕,迎接代王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

    刘恒继位后,就要解决梁国(吕产)、燕国(吕通)和赵国(吕禄)遗留下的问题。对于燕国,刘恒是这样做的:改封。

    吕后主政时,加封刘邦同族远房亲戚刘泽为琅琊王。诛吕成功后,在皇位继承人选时,刘泽不仅忽悠了齐王刘襄,还说了这样一段话:刘襄的舅舅驷钧不是善类,如果拥立刘襄,吕氏当国之事又将重演。

    因为这段话,诛杀吕氏功劳最大的齐王刘襄,无缘帝位,最后郁闷而死。这句话也殃及到淮南王刘长,因为他的舅舅也有坏名声,故而,地位最尊贵的淮南王刘长,也被排除皇位继承人的资格。

    刘泽因拥立汉文帝有功,被改封为燕王。刘泽从一郡诸侯王,成为坐拥上谷、广阳、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六郡之地的诸侯王。汉文帝二年,刘泽去世,被尊为燕敬王。其子,刘嘉袭父爵,成为燕国第二代诸侯王。

    刘嘉在位二十六年,没有留下杰出的政绩,于汉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2年)去世,尊为燕康王。其子刘定国继位,成为燕国第三代诸侯王。此时,燕王是刘定国。对于他的事迹,后面再说。

    田妢迎娶的人,正是燕康王刘嘉之女。

    这场婚事,皇太后格外重视,为了给娘家人田妢撑腰,可谓给足了颜面。皇太后王娡不仅摆下盛大的宴席,还让宗室列侯、公卿大臣都要去参加婚礼。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场决定了田、窦、灌三人命运的盛大婚礼。

    汉相的婚礼,还是皇太后亲自下旨操办,谁敢没眼力劲说不去。而,的确有一个人不想去,他就是灌夫。

    田妢不按时赴约,索要窦婴城南肥田,查办灌氏罪行,从这三件事,灌夫不想与之交。然,田妢是汉相,势大,他惹不起,就躲。当长安权贵都去参加田妢的婚礼,唯独灌夫无动于衷。

    灌夫不去,有两个理由。

    其一,田、灌交恶,长安人人尽知。他不去,情理之中。

    其二,灌夫没有身居要职,达不到邀请参加婚礼的标准。

    灌夫不想去,一个人前来邀请他一起去。这个人,就是魏其侯窦婴。

    窦婴虽然是没落的老一代外戚,但他是列侯,达到参加婚礼的条件。窦婴一个人去赴会,心里有很大的落差,自从窦太皇太后去世,他的门客,能走的都走得差不多了。唯独,还剩下灌夫,一人之交。

    田妢索要田地,已经令窦婴不快,却要去参加不喜欢人的婚礼,还要见曾经跟随自己的门客。窦婴又不想撕破脸面,还是皇太后下的命令,他不能推脱,不去,也得去。自己一个人去,多没意思。这时,他想到了灌夫一起去。

    在窦婴眼里,灌夫成为诸侯王丞相,还当过中郎将、太仆等职,是有资格参加这场婚礼。灌夫若去,还能缓解他和田妢之间恶化的关系。

    窦婴找到灌夫,邀请他共同去参加婚礼。灌夫不想去,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说了这样一句话:丞相近来又和我有嫌隙。我去,不太好,还是不去了。

    窦婴却说:这些事已经过去了,不要放在心上。

    灌夫还是不想去,却被窦婴强拉硬拽。灌夫无奈,只能跟着窦婴一起去参加田妢的婚礼。田妢大婚,忙着招待客人。当他第一眼看见窦婴和灌夫时,心里极其不悦。

    第一反应:灌夫怎么有脸来,我没有邀请他啊!

    第二反应:窦婴跟他一起来,难道不知,我和他的恩怨。

    他不想看到的人,也没有邀请的人,竟然出现在他面前。你如果是田妢,会有什么反应。

    田、灌二人之间的恩怨,长安人人尽知。窦婴和灌夫一起来,就是存心让他难堪,有意跟他作对。田妢是婚礼的主角,心情在不爽,也不能流露出来,只好将窦、灌二人请进去喝酒。毕竟,来参加他婚宴的人,都是权贵。公众场合,要注意仪态,不要随意发脾气。否则,那怕自己有理,也变成无理。

    灌夫见田妢邀请他进去喝酒,而不是冷嘲热讽赶他走。这种情况,让灌夫产生了错觉,他和田妢的恩怨,真的过去了。殊不知,女子和小人难养也。田妢是小人,岂会如此大度,真的放下了两人之间的不快。

    参加婚礼的人,都知道有一个环节。那就是主人要向来宾敬酒,以表示对来宾热烈欢迎。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古人饮酒的规矩非常多,仪式感也非常足。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

    田妢身为主人,自然要端起酒樽向客人敬酒。但,由于田妢的身份是汉相,地位尊崇。所以,汉相敬酒,众人要离开席位,还要伏地,以表示对田妢的敬重。

    魏其侯窦婴见来的人很多都是老朋友,所以,他也来敬酒。一个意外的情况出现了。除了极少老朋友,离开席位。其余的人,要么视而不见,坐着不动。要么稍微欠身,故作敷衍了事。

    这些人的行为让窦婴心理落差极大,同时,他也彻底相信,自己的时代彻底结束了。这一幕,灌夫看不下去了。这些势利小人,怎可侮辱窦婴。窦婴脾气好,不与他们计较,这个口气,由来替窦婴出。

    灌夫起身依次敬酒,来到田妢面前。

    田妢地位比他高,心里对他又极其不爽,对方敬酒,田妢坐在哪里不动,还随意说了四个字:不能满畅。

    灌夫见田妢的言行举止,暴脾气一下上来,深感为耻,瞬间大怒。田妢不喝,也要喝,借着酒劲,他要宣泄不满的情绪。于是,灌夫冷嘲热讽说了这样一句:你是贵人(新郎),这樽酒,安能不喝。

    田妢不想喝,灌夫之意是逼他喝。田妢闻言,岂能不怒。但,这种场合,田妢不能发火,故而选择对他视而不见。其表达的意思,我就不喝,你能奈我何。

    灌夫尚保持一点清醒,田妢不给面子,这口恶气,只能忍。

    当他来到另一处敬酒,结果对方也不回应,遭到冷遇。这个不给灌夫面子的人,叫灌贤,是灌婴的孙子。

    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灌婴去世,其子灌何袭爵。灌何在位二十八年,于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去世,其子袭疆袭爵。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位十四年的灌疆因为犯罪,爵位被废。

    元光二年,刘彻想起了爷爷时代的大功臣灌婴,将他的孙子灌贤,封为汝临侯。灌贤的爵位,远不如淮阴侯,但,也算是个爵位。

    按照辈分,灌贤算是后辈。灌夫向后辈敬酒,不被搭理,这下,他压不住自己的暴脾气,彻底怒了。他不敢骂田妢,难道不敢骂后辈的灌贤。

    据史料记载,灌夫骂得很难听,说了这样的话:混账小子,平时,你诋毁程不识一钱不值,今天长辈向你敬酒,你却学女孩子一样在那儿同程不识咬耳说话!

    这句话表达了三个意思:

    其一,灌贤在私下场合,看不起程不识。

    其二,我是你长辈,给你敬酒,你不懂规矩。

    其三,没有男子汉的气概。

    这句话已出,灌贤当场社死。

    都说,有些话私底下可以说,但,公共场合,还是要维持表面关系。灌夫之言,是说灌贤人品不行、没有礼仪。

    程不识本人都在这儿,他的反应,不比灌贤差到哪里去。

    爱喝酒的人,都知道一句话:酒后吐真言。

    灌夫酒后,说出这种话来,一下让灌贤和程不识丢尽颜面。顿时间,欢乐的气氛,降到冰点。好好的酒宴,因为灌夫之言,进行不下去了。

    还有一个人,丢尽脸面。他就是田妢。他的婚宴上,出了这种事,说灌夫不是来闹事的,没人相信。灌夫之言,显然是不把田妢当回事,也有指桑骂槐的意思。

    这要是都能忍,他就不是田妢。

    田妢为了给灌夫定罪,加大拱火,说了这样一句话:程将军和李将军是东西两宫的卫尉,现在当众侮辱程将军,仲孺难道不给你所尊敬的李将军留有余地吗?

    田妢真毒啊!不仅将程不识、李广牵扯进来,还将太后、皇帝也卷入是非。且不说,程不识、李广是边塞对抗匈奴的名将,留有威名。李广是未央宫卫尉,程不识是长乐宫卫尉。他们保护的对象是皇帝和太后。

    灌夫这番话,岂不是折辱皇帝和太后。这是多大的罪名。

    田妢的一句话成功将矛盾扩大升级,灌夫从得罪灌贤、程不识,又多得罪了李广、皇帝、太后。

    灌夫完全没有意识到田妢的用心,更没懂语言的杀伤力。所以啊!语言的杀伤力,有时候远剩于刀枪。田妢懂,所以用。灌夫是粗人,又喝酒脑袋更不灵光,被田妢的话一激,怒色回击道:今天就是斩我头,穿我胸,我都不在乎,还顾什么程将军、李将军!

    灌夫这话一出,等于宣判了自己死罪。有眼力劲地人不想掺和进来,见田妢要找灌夫麻烦,连忙找了借口离开。窦婴乃三朝元老,岂能看不透田妢险恶用心,他不仅要走,还要带上灌夫一起走。

    田妢怎能让灌夫离开,说了这样一句官话:此吾骄灌夫罪。

    其实,田妢表达的意思是想说:灌夫,我忍你很久了。

    灌夫想走,却被田妢的骑士阻拦,不能脱身。

    眼见事情闹大,忠厚的老实人籍福站了出来,调节田、灌之间的关系。籍福起身替灌夫道歉,安抚田妢,还按着灌夫的脖子,一起道歉。此时的灌夫是一名酒鬼,哪里能理解到对方的好意。不仅不愿意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反而越来越火,冲突升级。

    田妢坐不住了,令人将灌夫捆绑,丢进偏房。

    解决了灌夫,田妢招来长史,问:今天请宗室、公卿大臣来参加宴会,是有太后诏令。灌夫这种行为,是什么罪。

    长史见田妢不想将这件事善了,而是想重办灌夫。故而说了很多话,比如宴席上辱骂宾客,侮辱诏令,犯了大不敬罪。

    这下,田妢能够光明正大对窦夫及其族人,斩尽杀绝。灌夫很快被关押在监狱,不让任何人探视。

    田妢害怕自己曾经与淮南王之间的事情泄露,要做到快、准、狠,逮捕灌氏族人,全部判决死罪。一时间,灌氏族人能逃就逃,能躲就躲。众人只知道,是灌夫酒后得罪了田妢,招致大祸。却不知道是因为灌夫抓住了田妢的把柄,不想被泄露,而被斩草除根。

    【窦婴救援】

    灌夫深陷大狱,灌氏遭受灭顶之灾,窦婴充满愧疚。如果不是他拉上灌夫去参加酒宴,也不会有这场祸事。为了救出灌夫,窦婴也是不遗余力,该找的人,去找。该出钱的,出钱。然,田妢执意杀灌夫,任何人劝说,都不起效果。

    田妢执意要杀,窦婴誓死相救。这时,窦婴的妻子站出来说了这样一句话:灌将军得罪了丞相,和太后家人作对,怎么能营救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灌夫得罪汉相,汉相是太后的弟弟,其势力强大,救不了,也不能救。你去救,等于与丞相、太后作对。不但救不了灌夫,还会殃及自身。

    简而言之,窦婴的夫人是想要他识时务。

    窦婴见灌夫之祸,因他而起,如果他不救,天下人又怎会看他。于是,窦婴说了这样一句话:侯爵是我用军功挣来的,那怕丢了,也无所谓。我怎能看着灌夫去死,独自苟活。

    窦婴不听劝,静下来想办法。很快,他想到一个人能够救灌夫。这个人,就是当今的皇帝。如果皇帝都救不了,那真的没人能够救他了。

    窦婴没有告诉家人,直接给刘彻上书。进而,灌婴站在了田妢的对立面。因为灌夫,田、窦两大外戚代表正是展开交锋。

    【田、窦外戚交锋】

    刘彻也听说了灌夫大闹婚宴之事,却没想到上书求请的人只有窦婴一个。刘彻从这个情况,看到了一个现象:田妢和太后党羽众多,百官不敢进言。

    这下,刘彻也坐不住了。他也要参与其中,否则,天下真的会改了姓。于是,刘彻下诏,宣窦婴进宫。

    窦婴见到刘彻,将那日的婚宴细节完整地说了一遍。并给出一个结论:灌夫有错,却罪不至死。

    刘彻也赞成窦婴得出的结论,问:吃饭没。

    窦婴先是一愣,再答:还没。

    刘彻让他一起吃饭。窦婴从这个现象,看了一个希望:灌夫有救。

    吃饭期间,刘彻给窦婴说了四个字:东宫廷辩。

    刘彻说这四个字有一个意思:我是支持你的,光我同意,还不行。你还要说服其他人,让更多的人知道。

    简单说,刘彻要窦婴利用舆论堵住王太后等人。

    刘彻为了这场东宫廷辩能够公平、公正的进行。他当裁判,还找了几位公卿大臣、列侯、宗室一起参与。其中,有三个人被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记录下来。他们是御使大夫韩安国,主爵都尉汲黯,内史郑当时。

    元光五年,一场东宫廷辩正是拉开序幕。

    裁判:皇帝刘彻。

    正方:魏其侯窦婴。

    反方:武安侯田妢。

    评判人员:韩安国、汲黯、郑当时。

    窦婴是正方,先阐述了观点:

    灌夫有错,罪不至死。

    观点依据:

    灌夫的有点不仅要说,还要夸大。也要表达田妢以权谋私,乱扣罪名。

    田妢是反方,先给出自己的观点:

    灌夫该杀。

    观点依据:

    灌夫的缺点,要无限放大。再将灌夫做的那些事,夸大其词,证明自己审判是依照法律法规,有理且有据。

    窦婴又要对田妢的观点展开反驳,见形势不利,乱了方寸。廷辩变成了针对,攻击田妢做的那些事。

    田妢面对攻击,有些事实选择承认,说了这样的话:天下幸而太平无事,我才得以做皇上的心腹,爱好音乐、狗马和田宅。

    再以守为公,又说了这样的话:我喜欢的不过是歌伎艺人、巧匠,不像魏其侯和灌夫,招集天下豪杰壮士,不分白天黑夜地商量讨论,腹诽心谤深怀对朝廷的不满,不是抬头观天象,就是低头在地上画,窥测于东、西两宫之间,希望天下发生变故,好让他们立功成事。我倒不明白魏其侯他们到底要做些什么?

    面对莫须有的罪名,窦婴当然不会认,认了,就是杀头大罪。

    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战,互不退让。眼见,争论了大半日,也不能分出胜负。这时,就需要观众点评人员的意见。

    第一个发言的人,是御史大夫韩安国。

    韩安国是个滑头,既不想得罪窦婴,也不想得罪田妢。窦、田二人之间的矛盾,他不能去站队。

    来看一下韩安国的语言魅力:

    他先支持窦婴,承认既定事实。比如灌夫父亲平叛为国捐躯,灌夫一战成名。这样的有功之臣,如果不是有特别大的罪恶,只是酒宴之事,不足判处死刑。

    就在窦婴高兴之余,又听见韩安国发表支持田妢的观点,如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于本,胫大于股,不折必披。

    韩安国深知自己只是观众,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能为裁判做决定。他把最终的决定权交了刘彻,又说了这样的话:明主裁之。

    刘彻见韩安国是个老滑头,也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把目光看着另外一个观众。这个人,就是汲黯。

    汲黯敢直言劝谏,不怕得罪权贵,简单明了,选择支持窦婴。

    他支持窦婴,除了窦婴说得在理,还有就是讨厌田妢弄权欺君。尤其是治理水患,田妢横加干涉,令汲黯不满。

    汲黯发表完自己的意见,接下来,就是郑当时。

    郑当时首鼠两端,刚开始是支持窦婴,看着众人表情不对,又选择支持田妢。

    韩安国之言,等于弃票。汲黯支持窦婴,郑当时支持田妢。汲黯人缘没有郑当时好,为官也不如他。故而,其他人也不想得罪田妢,跟着支持。

    这场宫廷辩论,窦婴只获得汲黯一人支持。而,田妢获得大多数人支持,取得一定优势。

    刘彻从这场宫廷辩论,看了田妢两个字:权势。

    田妢能赢,不是因为他的言词占上风,而是因为他的权势,吓得这些人不敢分黑白。那怕田妢上演一出指鹿为马,这些人也会说对。

    刘彻大怒,对着郑当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你平日说到魏其侯、武安侯的长处和短处,今天当廷辩论,畏首畏尾地像驾在车辕下的马驹,我想杀了你。

    皇帝走了,这场争辩失去了意义。

    田妢出宫,再宫门等着,因韩安国没有站队自己,令他十分恼怒。毕竟,韩安国能有今日,是他的功劳。

    当田妢看见韩安国出来了,招他上车,厉声质问:我和你共同对付一个老秃翁,你为什么还模棱两可,犹豫不定?

    韩安国面对田妢的怒气值,开始了自我狡辩。他告诉田妢,对付窦婴,手段其实很简单。当窦婴说你坏话,你不要反驳,委屈地顺着他话说。皇帝不仅不会罢免你,还会觉得你贤明。而,窦婴是爱好名声的人,见此状,定会羞愧自杀。

    田妢闻言,这才知晓,韩安国才是善于权术的人。与之相比,他差远了。

    【王太后干政】

    刘彻离开东宫廷辩,前往后宫,侍奉王太后吃饭。

    王太后也一直关注这场辩论,派人打探消息,也得知了这场宫辩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自己的弟弟被欺,自然要为他出气。

    王太后以不吃饭的方式,干涉内政,怒火冲天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还活着,他们都敢作践我的弟弟,我若死了他们会像宰割鱼肉那样宰割他。皇帝怎么能像石头人一样,自己不做主张呢!现在,你还在,这班大臣就随声附合,假设皇帝死了,这些人还有可以信赖吗?

    王太后想表达的观点只有一个:不能让人欺负田妢。

    面对霸道的王太后,刘彻也束手无策,更不能正面相抗,否则,会留下不孝的骂名。一个是自己的舅舅,另一个是老一代有名且有功的外戚,现在又来一个王皇后,刘彻只能这样说:他们都是皇室的外家,所以在朝廷上辩论他们的事。不然的话,只要一个狱吏就可以解决。

    郎中令石建,将廷辩的对话,加以整理,然后向皇帝分别陈述了魏其侯、武安侯两个人的事情。刘彻命人按照供词,去查灌夫的罪行,结果,窦婴言行不符。此乃欺君大罪。

    田妢得到消息,果断出手,窦婴也被送去都司空。可怜的窦婴没救下灌夫,还得罪田妢、王太后,将自己也送去了监狱。

    他不是输给田妢,而是输给了田妢的背景:王太后。

    【先帝遗诏】

    窦婴下狱,自身难保,仍不放弃营救灌夫。他若不救,灌夫一族将会被灭。窦婴为了灌夫动用了最后杀手锏:先帝遗照。

    窦婴通过自己的侄儿将先帝遗照的事,给皇帝上书。

    刘彻闻言,高度重视,结果发现宫廷没有这份遗照的档案。如此,事情就闹大了。伪造先帝遗照,这是杀头的重罪。经过审判,窦婴被判斩首示众。

    元光五年十月,灌夫一族被灭。同年,十二月最后一天,窦婴在渭城斩首示众。可怜的一代外戚能臣,历经文、景、武三朝,最终被以伪造诏书的名义,斩首示众。

    田妢灭灌夫一族,斩杀窦婴,成为暂时的胜利者。怎知,他尚未享受胜利的果实,过了六个月惊惧疯癫而死。

    这场窦、灌、田三位主角的争斗,没有一个成为胜利者,岂不可悲。

    【千古疑案:先帝诏书之谜】

    这里有两个问题,先来说第一个。

    导致窦婴被斩首示众的先帝诏书,是真?还是假。

    对于这个问题,从古人到现在,甚至到未来,都要继续争论下去。所以,对于遗诏,有多种看法。

    假的?

    那就不用分析了,窦婴伪造先帝遗诏,该诛。

    真的?

    就要解释,应该一式两份的合同,一份自己保管,另一份交给内廷存档。为什么,你手中有合同,内廷没有了。

    简单说为什么没存档?

    这个问题,有四种看法。

    其一,汉景帝病入膏肓,忘了存档。

    其二,汉景帝故意不存档。

    其三,存档了,先关责任人,没有保护好。

    其四,存档了,被人毁了。

    汉景帝后半生,不遗余力为刘彻铺路。他继位,深受奶奶、母亲外戚之苦。刘彻的外戚更多,有窦家(祖母)、王家(母亲)、陈家(媳妇)。这三家外戚,枝大根深,不能用武力拔出。尤其是窦家,汉景帝立皇太子,颇费周折。

    汉景帝死后,刘彻年少,不服管教。窦家会不会又立其他人?

    王家,会不会效仿窦家,干涉内政?

    汉景帝不想儿子,也跟着自己吃外戚的苦。所以,需要找一位正直且有能力、有军功的人来制衡外戚。

    窦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为了让窦婴能够更好的制衡窦、田、陈三家,就要给他适当的权力。遗诏,就是汉景帝给他的便宜行事之权。

    既然给了,不存档,没有法律效力,还不如不给。那怕,汉景帝忘了,相关的负责人也会提醒。当然,有一种说法是汉景帝有意晃点窦婴。遗诏在战时,能够发挥紧急作用,也不会有人去查是否归档。和平时期,先帝遗诏,就成为了催命符,进而可以连根拔起窦氏一族。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属于阴谋论。汉景帝只是想平衡外戚,又岂能用杀的方式。窦婴能够在下狱时,让侄儿上书皇帝手握先帝遗诏。刘彻本人,也看过了那份遗诏的内容。

    这种情况下,窦婴还能有恃无恐拿出遗诏,做为杀手锏,你说是伪造的,这心里素质太强了吧!

    所以,个人认为,遗诏是真的,也在内廷存档。

    那么,又衍生出新的问题:先帝遗诏是真的,也存档了。刘彻为什么找不到宫廷档案,也没找到一式两份的另一份存档记录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负责管理档案人员,该记录备案的,没记录备案。该存档的,也没存档。毕竟,现代也出现过这种事,档案因保存不善被毁。

    另一种说法是人为因素毁诏。

    能够接近诏书且有能力毁的人,有两种势力。其一,王太后和田妢姐弟。其二,当今皇帝刘彻。

    按照现代人的分析方式,毁掉一样动机,就需要动机。先来看,他们有没有毁掉诏书的动机。

    这份先祖遗诏,只有九个字: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

    这九个字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事情紧急,你窦婴看着办。

    简单说,窦婴手握重权,可以便宜行事。汉景帝给他的九个字,犹如诛吕的周勃。一旦外戚威胁到皇权,窦婴可以废窦太皇太后、平定王陈二氏。

    这份诏书杀伤力可就大了,一旦公布天下,王、田姐弟就能够以干涉内政的名义,该囚的囚,该杀的杀。所以,王、田姐弟要毁掉诏书。还能以伪造诏书的罪名,诛杀窦婴。

    再来看皇帝刘彻。

    东宫廷辩,刘彻显然是支持窦婴的,也给了窦婴说话的机会。他本想用朝臣之口,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进而给王太后施压。朝堂集体失语,气得刘彻,想要杀了郑当时等人。王太后又以不吃饭的方式施压,刘彻只能在窦婴和王太后之间做出选择。

    身为人子,自然要选择自己的母亲。再者,窦婴自从元光二年被窦太皇太后强行罢免后,刘彻重新掌权,也没给窦婴重回朝堂的机会。所以,刘彻命令相关人员只查窦婴的供词,发现不符,以欺君的罪名,而被下狱。

    窦婴这才想到,以先帝遗诏的方式,再次面见皇帝刘彻。

    那么,窦婴动用先帝遗诏,是做什么呢?不仅是救灌夫最后的尝试,也是救自己。

    刘彻第一个得知有先帝遗诏的消息,故而,前往尚书局。所谓尚书局,是指汉代是保存国家图书、资料、档案、文件的地方。结果,发现子虚乌有,根本没有先帝遗诏归档之事。

    刘彻有没有毁掉遗诏的动机呢?

    答案:有。

    外戚,从汉建国以来,都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其中,吕后和窦太后是出了名的。刘彻头疼的外戚除了母族,还有奶奶窦氏一族,老婆陈氏一族。

    东宫廷辩,让刘彻见识到了母族王氏外戚的影响力。如果毁掉遗诏,就能找到打击窦、王两家外戚的突破口。所以,刘彻也有动机的。

    再从现代破案常用的分析思维定式:谁的收获最大。

    表面看,是王娡、田妢两姐弟。

    田妢灭了灌夫,又杀了站在对立面的窦婴。他打破了窦、王两家平衡的局面,行成了一家独大。所以,田妢更希望窦婴死。

    从长远来看,收获最大的是汉武帝。

    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灭了窦氏,也打击了王氏,铲除了外戚带来的隐患。所以,在窦婴死后,田妢惊恐疯癫,说认罪二字。

    司马迁记载田妢之死是窦婴、灌夫二人,冤魂索命。这个说辞,不能让人信服。但,田妢定是遭到高压过荷,最终癫狂失语。作为除掉灌夫、窦婴的胜利者,谁能够给他施压呢?

    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将会引发继续讨论。

    皇太后王娡亲自下旨为其弟田妢举办的婚宴,最终导致灌、窦、田三人争斗,主角都相继死去,谁也没成为最大的赢家。而,刘彻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一举扫清了窦、田两家外戚之患。然,刘彻下一个要打击的外戚,正是妻族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