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闽越分治

闽越分治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一个人去世了。她就是历经三朝的女强人,窦太皇太后。窦太皇太后去世,一点也不令人意外。毕竟,她年事已高,见证了文景之治,还陪伴了皇孙儿刘彻六年。

    窦太皇太后有吕后的霸道,也有薄后的隐忍。她陪伴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祖孙三人。最终,也将离开这个舞台,与汉文帝合葬在霸陵。

    这时,南方又送来急报:闽越出兵攻打南越。

    闽越怎么又找南越的麻烦呢?

    话说,闽越攻伐东瓯,东瓯王欧阳贞鸣战死,东瓯节节败退。闽越怎么也没想到,大汉会出兵支援东越。闽越在百越之中,国力强盛。但,与大汉相比,不是一个等级。毕竟,闽越的开国之君闽越王无诸,还是大汉开国皇帝册封。

    闽越敢打东瓯,却惹不起大汉,故而,闽越选择撤兵。怎知,东瓯不按套路出牌,请求内迁大汉。大汉也不按常理出牌,同意东越内迁。东瓯的疆域,被划给会稽郡管辖。闽越选择北进,等于与大汉开战。

    闽越的力量,无法撼动大汉。

    东瓯内迁,诸越臣服,就连刘姓诸侯王,也与闽越交好。顿时间,闽越王郢沉湎于战功之中,独霸南方,更加认为自己能够复兴先祖霸业,恢复旧地。这一刻,闽越王郢开始膨胀了。这时,南越开国之君南越王赵坨去世的消息传到了闽越。

    南越国新、旧政权交换之际,是最敏感、最脆弱的时候。赵佗在世时,将南越打造成百越之首,对闽越实行经济打压,处处欺凌。赵佗之死,让闽越王郢打起了南越的主意。南越新王赵眜继位,政局动荡不稳。

    闽越王郢野心过度膨胀,不能与大汉为敌,就将目光放在了南越身上。此时的闽越王郢,甚至认为闽越的实力,足以削弱甚至灭亡南越,进而独霸整个百越之地。闽越王郢抓住机会,出兵大举进攻南越。

    南越的综合国力远甚于闽越,然,南越王赵眜刚立,威德没有覆盖南海、桂林、象三郡,也很难驾驭祖辈留下的功臣悍将。面对闽越的进攻,南越王赵眜想了一个办法:请大汉出兵。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表明了南越安分守己,臣服汉廷。其二,消耗大汉和闽越之间的实力,保存自己的实力,坐山观虎斗。

    就这样,闽越与南越之间的地方战争,因为南越王赵眜向大汉求救,顿时成为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的战争。

    那么,当南越王求救的书信,送到长安。大汉天子刘彻,又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闽越攻打东瓯时,刘彻有名无实,却以天子节仗,插手两国纷争。如今,刘彻刚熬走窦太皇太后,大权独揽,是名副其实的皇帝,没人掣肘,故而,以大汉的名义高调出兵,介入南越和闽越之间的战争。

    于是,刘彻立马召集朝臣商讨对策。

    商讨的内容,围绕一个字:打。

    皇帝主战,大臣迎合,一场远征闽越的会议,在长安紧急召开。

    这次会议,要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以谁为将。

    其二,如何打。

    很快,刘彻物色了两个人物,一位叫王恢,另一位叫韩安国。来看一下,这两位为什么会成为刘彻掌权后远征闽越的将领。

    王恢,是燕国人,出身边吏,因屡建功勋,招致长安,有个官职:大行令。

    所谓的大行令,是掌管邦交事务,还兼掌管各诸侯国的纳贡等事。大行令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

    刘彻以王恢这个管理外交事物的人,作为远征的最佳人选之一,是否用错了人?

    答案:不是。

    王恢是边吏出生,不仅精通外交事物,更擅长军阵,他还是一位主张用武力兵伐闽越的大臣。简单说,王恢善文,更善武。

    再来说韩安国。

    在《文景之治》时,介绍了韩安国的部分事迹,现在来回顾一下。

    韩安国,梁国成安人,迁居睢阳。他有个厉害的老师:田生。

    这位叫田生的老师,在学术领域擅长《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韩非,是战国末期,出色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写的文章,连秦始皇爱不释手。就这样,韩安国自幼博览群书,又学到诸子百家思想,成为远近闻名的辩士与学问家。

    学业有成,就要出仕,韩安国给自己的定点:梁国。

    于是,韩安国回到两国,仕梁王刘武。刘武也不吝啬,给了他一个官职:中大夫。

    以吴楚为首的七国诸侯联合叛乱,梁王刘武是坚定支持大汉朝廷的诸侯王。梁国成为抵挡诸侯西进的一道坚固屏障。面对诸侯强大之势,刘武主张主动出击,遭遇惨败,召集幕僚商议,如何作战。韩安国也是参会的人员之一。

    这次会议行成了以张羽为首的力战,以韩国为首的稳固防守。进而,为周亚夫平叛,赢得了宝贵时间。因为这件事,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逐渐显扬。

    韩安国成为梁王座上客,是最得力的谋士之一,前途可谓一片光明。然,戏剧性一幕发生了,韩安国下狱,还遭到狱卒田甲欺凌,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死灰复燃。

    韩安国被田甲欺辱,对田甲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没有听过死灰复燃吗?

    田甲嚣张且轻蔑地说:那又如何,我一泡尿将它浇灭。

    韩安国为梁国使者曾出使汉廷,以其应变及口才得到了窦太后及长公主的认可。梁国内史空缺,刘武想任命谋士公孙诡。窦太后插手,将这个位置交给了他。韩安国真的做到了死灰复燃,又戏剧性发生转变。韩安国得高位,也没有为难田甲,足见其心胸和容忍度。

    梁王刘武参与长安夺皇储失败,将怒气发泄到长安朝臣的身上,采纳公、羊二人的主张,刺杀袁盎等朝中大臣。一时间,长安和梁国对立,刘启和刘武两兄弟,也差点决裂。韩安国不仅协助长安缉凶,有说梁王交出公、羊两位主谋,还入长安,调停汉景帝和梁王的关系。

    梁王刘武去世,其长子刘买袭爵,梁国一分为五。刘买没有其父的能力,也没继承其父热爱文学之风,其父的文学侍从各自散去,韩安国因为犯法,被罢黜官职,闲赋在家。

    汉景帝去世,新帝继位,向郡国招贤纳士,韩安国没人举荐,却不想被埋没。梁国不用他,就去长安。为了出仕,韩安国用了很不光彩的方式,拿出价值五百金的钱财,贿赂太尉武安侯田妢。

    田妢拿钱办事,向王太后举荐韩安国,说他贤能,可以重用。王太后又向皇帝引荐韩安国,刘彻也常听人说韩安国贤能,给了他一个官职锻炼:北地都尉。

    韩安国在这个岗位上没有出什么差错,汉武帝二年建元新政在窦太皇太后干涉中走向失败。窦太皇太后想起了韩安国,将其从北地郡调回,担任大司农。所谓的大司农,是指大汉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

    韩安国可谓是直线上升,成为高官,连越几级。因七国之乱的表现,尤其是持重,再加上田妢举荐,他也成为刘彻远征闽越的最佳人选。

    就这样,远征闽越的将领被选拔出来,他们是大行令王恢,大司农韩安国。

    接下来,选择出征路线。

    刘彻打开天下图,在地图的一角,找到了闽越国。其中,会稽郡、豫章郡、南越国与闽越国接壤。

    刘彻要想打赢这场立威之战,就要全面开打,灭掉闽越。所以,刘彻出征,选择了两条路线。一条是从会稽郡出兵,另一条是从豫章郡出兵。

    三年前,插手东瓯和闽越战事,庄助从会稽走海路进兵,这条路线并不陌生。

    现在来说说,另一条路线:豫章郡。

    话说,刘邦建立汉家天下,消灭异姓诸侯王,大封皇子。刘邦灭掉淮南王英布,将其国封给皇七子刘长,定都寿春,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

    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被以造反的罪名,发配蜀地,死在了路上。淮南国,被改为淮南郡。

    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为了加强对百越之地的控制,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5年),因为一首歌谣给汉文帝带来了强大的舆论压力。汉文帝为了平息舆论,封刘长的儿子为王。长子刘长为淮南王,老二刘勃为衡山王,老三刘赐为庐江王。淮南国原有的豫章郡,归大汉直接管辖。

    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淮南王和庐江王密谋参加叛乱,未能成功,也没被皇帝抓到证据。汉景帝将忠心的老二刘勃,改封为济北王,老三刘赐与百越纠葛不轻,被改封为衡山王。庐江郡,归大汉管辖。这里的军队,直受朝廷调遣。

    豫章郡在闽越国以西,会稽郡在闽越国以北。豫章东出,会稽南下,两军出战,闽越不胜,则亡。从两路出兵方式来看,刘彻是想借用调停闽越和南越之间的战争,一举灭掉闽越,扩张版图。

    大汉分兵两路,讨伐闽越,援助南越,引发了闽越国各方势力,暗流涌动。闽越王郢杀兄甲,于公元前155年在位,至今已经有二十年。他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经济,壮大国力。向北攻破东瓯国,杀死东瓯王欧阳贞鸣,吓得东瓯王内迁。

    闽越王郢野心膨胀,却被大汉屡次坏事,这一次,面对大汉来袭,他不打算低头。闽越王郢也相信闽越国有能力自保,依靠岭南地势,击败大汉。于是,闽越王郢调集重兵驻扎在险要之处,于大汉对抗。

    眼见,亡国之祸将至,一场宫廷内斗正在闽越国上演。

    闽越王郢杀兄自立,得位不正。伐东瓯不克,威信受阻。如今,又以小国之力对抗大汉,令国内人心惶恐不安。闽越王郢有个弟弟,叫馀善。看见兄长为了争夺王位,手足相残。如今,他也蠢蠢欲动,以杀郢救国的名义,壮其威,以自立。

    馀善与国相、宗族和大臣密谋。

    先说了大汉为什么发兵攻闽:王上擅自发兵攻打南越,没有向天子请示,天子震怒,派兵前来讨伐。(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

    又说了目前的现状和局势:如今,汉朝强大,军队众多,即使我们侥幸战胜他们,天子以后还会派更多的军队来,直到把我们国家消灭为止。(今汉兵众强,今即幸胜之,后来益多,终灭国而止。)

    接着,说了一个自救的办法:如果我们把王上杀了,向天子谢罪,天子息怒,就会停止战争,我们的国家就可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

    最后做了一个最坏的打算:如果天子还不肯饶恕,我们就与汉军奋战到底,那怕不能取胜,我们就逃到海里去。(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

    馀善这段话表达了一个意思:我们打不赢汉军,杀郢向天子请罪,以保家国。

    参会的人,给出统一的答案:举双手赞成。

    馀善杀掉闽越王郢,并把他的头颅,送给大行令王恢。此时,王恢率领的大军,尚未能翻越进入闽越的天然屏障。此刻,闽越王郢的脑袋,已经送到了他的面前。王恢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继续用兵,灭掉南越。要么,等待天子诏令,等待下一步指示。

    大汉出兵讨伐闽越,正是以闽越王郢叛逆无道为旗帜。如今,挑起事端的祸首被诛,这场仗打下去就变了性质。那怕获胜,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此,大汉的南边将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王恢是这样做的,先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军来这里就是为了诛杀叛逆的闽越王,如今,闽越王的头已经送到,闽越谢罪,没有打仗就消除祸患,没有比这再大的好处了。

    王恢停止进军,也没有撤军。下一步作战方针,他不能做主。一边把闽越王被杀的消息告诉韩安国,另一边将消息送回长安,向天子请示。

    刘彻得知闽越王郢被杀的消息,也及时做出战略调整。汉军未逾仙霞岭进入闽越,却解决了问题。刘彻立马下令,远征做罢!同时,要给闽越国封新王。

    经过人物分析,刘彻选择了一位人物:繇君丑。

    刘彻之所以,选择繇君丑。其一,繇君丑是无储的孙子(合法性)。其二,繇君丑没有参与叛乱(亲汉)。

    刘彻以郎中将前往闽越,传达天子召令册封繇君丑为越繇王,奉行对闽越王的祭祀之礼。并给王恢、韩安国带去新的指令:罢战撤军。

    对于,大汉天子这个安排,有一个人很不满,他就是馀善。

    馀善诛杀兄长闽越王郢,向天子谢罪,他的胜利果实,却被侄儿丑给摘取。这个结果,让他如何能接受。

    馀善杀兄,保存社稷,在国内有很高的威望,国中的大臣和百姓多归属于他。天子不立他,他表示不服。不能明确表示反对,那就暗地里来。于是,馀善选择自立。

    越繇王丑威德不足,难于驾驭馀善和朝臣,向天子请示。他希望天子能够替他主持公道。

    刘彻知道详情后,认为不值得为馀善的事再兴师动众,说了这样一句话:馀善数与郢谋乱,而后首诛郢,使汉军得以避免劳苦。

    为了削弱闽越国的实力,降低隐患。刘彻又做了一个决定,将闽越国一分为二。立馀善为东越王,同越繇王丑同时并处。

    汉武帝亲政后,远征闽越风波,最终以闽越王郢被杀,闽越国被一分为二落下帷幕。然,大汉和闽越,汉武帝刘彻和东越王馀善之间的故事,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