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初显锋芒:东瓯内迁

初显锋芒:东瓯内迁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一封求救信送到了长安。而,向大汉求救的人,正是大汉的附庸东瓯国。

    现在,来讲解东瓯国的那些事。

    战国时,楚国向东攻伐越国,越王无疆战败被杀。因未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越国王室争夺,引发诸公子之乱。楚国趁势,平定吴越之地,设立江东郡。越国王室打不赢楚国,又不想臣服楚国,王室成员往南迁移。越王无疆的次子蹄,在欧余山之南立国,以欧阳为国姓,被称为东瓯国。

    欧阳蹄立国,历经伟-鸿业-海宇-伯历-安朱六代君主。

    欧阳安朱时,中原发生剧变,嬴秦出了一个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建立大秦王朝后,北以蒙恬击匈奴,修建长城。南以屠睢、任嚣等人,出兵五十万,兵分五路进攻百越。东瓯国被大秦所灭,国名被除,还被赐姓为邹(驯服的野马),设立闽中郡。

    欧阳安朱虽被废黜王爵,被降为君长。但,依旧负责管辖东瓯故地。

    秦二世时,陈胜大泽乡起义,拉开反秦序幕,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其侄儿摇,率众加入鄱阳令吴芮(第一个反秦的秦吏)参与反秦。欧阳摇作战勇猛,转战关中,跟随诸侯入关亡秦。秦灭后,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欧阳摇被封为都尉。

    诸侯反项,衡山王吴芮被张良说动,加入刘邦阵营。欧阳摇伐楚,屡建奇功,引兵垓下,从刘邦破项羽军,立下战功。大汉建立,刘邦封有功者,欧阳摇受封为海阳齐信侯,被称为闽君或闽越君。及至,汉惠帝三年。汉惠帝封赏从汉高祖有功人员,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被封为东海王,定都东瓯。

    东海王欧阳摇,复兴先祖旧业,率瓯越人对封国进行开垦,成为东瓯国最有作为的一代君王,也深受百姓爱戴。故而,大汉南方形成了东瓯国、闽越国、南越国三足鼎立。

    欧阳摇去世,传位欧阳昭襄。欧阳昭襄去世,传位欧阳贞复。汉景帝时,吴、楚诸侯叛乱。东瓯国与吴国接壤,也加入反叛。吴王刘濞战败,逃亡东瓯,被欧阳贞复接纳。大汉以利相诱,又以武力震慑。其弟夷鸟将军欧阳贞鸣杀刘濞将功折罪。

    汉景帝愤怒欧阳贞复加入反叛,将东瓯国一分为二。欧阳贞复改封为彭泽王,欧阳贞鸣加封为平都王。欧阳贞复害怕遭受大汉皇帝处罚,每日惶恐不安,过得提心吊胆。汉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欧阳贞复去世,其子省袭爵。

    彭泽王欧阳省在位十一年,于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4年)去世。平都王欧阳贞鸣,兼管彭泽王之地,又被改封为东瓯王。

    欧阳贞鸣在位17年,与邻国一直保持友好,和睦相处。怎知,他不侵犯邻国,一个人来找他麻烦,他就是闽越王。

    现在来说说,闽越国那些事。

    话说,越王无疆被楚击败,战死。因没有指定继承人,引发王室大乱。其长子玉南逃,来到闽地立国,被称为闽越国。

    秦始皇灭百越,闽越国被灭,设闽中郡。闽越王无诸王爵被废,降为郡长,负责管理旧地。诸侯反秦,无诸抓住机会,率闽中士卒举师北上,跟随鄱阳令吴芮协同诸侯灭秦。进武关,战蓝田,攻打至析、郦,战功显赫,得了一个称号:以阻悍称。

    因而,无诸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闽越族第一个卓著人物。

    秦亡,项羽分封天下,因楚越有仇隙,故不封越族后裔为王。所以,无诸不服项羽,也不附楚。诸侯反项,无诸加入刘邦阵营。大汉建立,无诸因战功显赫,被封为闽越王,管理闽中故地,定都东冶。

    无诸以宗族为纽带,宗族权是王权的支柱,又仿效中原,在冶山之麓筑城,建都冶城,这也是福州建城的开始。经过他的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原先比较落后的七闽地区迅速发展成为百越诸部中强大的一支。

    无诸也成为闽越国最出色的君王。

    无诸去世,闽越国开始内斗了。无诸传位子谟,甲杀谟,自立。郢杀甲,自立。此时,闽越王叫郢。于公元前155年继位。

    郢继位后,继续发扬父兄治理闽越的精神,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国势日渐强盛,成为东南地区最强的一支。

    国力强盛,就要炫耀武力。闽越王郢自持武力强悍,欺辱邻国,兼并诸越,最终他将目光盯上了北边邻国东瓯国。

    东瓯国和闽越国同出一脉,都是越王无疆的后代。无论是东瓯王摇,还是闽越王无诸,他们都有相同的经历:如被大秦灭国、加入诸侯反秦、加入汉军反项、复国。

    按道理说,东瓯国和闽越国应该同气连枝,相辅相成,世代友好。那么,为什么闽越王郢会盯上东瓯国呢?要说这个问题,就要提及到一个漏网之鱼。他就是吴王刘濞的儿子公子驹。

    以吴楚为首的诸侯叛乱,刘濞战败逃亡东瓯被杀,刘驹继续南逃,来到了闽越。刘驹脑海只有一个念想:为父报仇。

    东瓯王背盟,袭杀刘濞,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然,吴国被废,他也寄人篱下,想要报仇,就要借助其他力量。闽越国就是他报父仇需要的力量。

    当公子郢弑兄自立,成为闽越王,刘驹只做一件事:常劝闽越击东瓯。

    当然,这个理由,是说服不了闽越国君臣。于是,刘驹还规划了一个盛世蓝图:恢复越王勾践世代的基业。

    这个口号,有很强的号召力。越王勾践,那可是他们最膜拜的先祖:复国—灭吴—称霸。

    要想实现这个远大的志向,首先要踏出第一步,攻伐东瓯国。

    闽越国在无诸父子四人的治理下,国力强盛,有实力,也有能力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闽越王郢更是一位有野心的人,也爱炫耀武力。再加上,汉高祖时,东瓯国也曾是闽越国一部分。攻打东瓯,正是实现先祖伟业的第一步。

    有了目标,就要立刻实行。闽越王郢趁着大汉皇帝年幼,无暇顾及东南。于是,果断出兵攻打东瓯国。就这样,闽越国和东瓯国打起来了。

    此时,东瓯王欧阳贞鸣已经上了年纪,却不是懦弱无能之君。见闽越入侵,勃然大怒,立马调兵遣将,前去迎敌。然,闽越强盛,将东瓯打得节节败退。欧阳贞鸣为了鼓舞士气与闽越一战到底,选择亲征。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欧阳贞鸣在迎战时,马失前蹄,陷入一片沼泽,被戳身亡。

    欧阳贞鸣战死,东瓯国形势危机,其子欧阳望袭爵,率众继续抵抗。东瓯国都已被闽越兵围困,兵寡粮绝,士气萎靡。新君欧阳望见无法战胜闽越,迟早会亡国。眼下局势,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大汉。

    如果大汉出兵相助,国难可解。那怕大汉出面调停,也能保存社稷。于是,欧阳望以附属国的身份,修书一封,紧急送往长安,向汉朝廷求援。

    刘彻收到东瓯国的求救信,面对一个难题:救与不救。

    救,大汉能够得到什么。同时,也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去救,怎样去救,以谁去救。

    不救,大汉会失去什么。

    这个难题,却难不住少年皇帝。刘彻召集朝臣,展开了一场宫廷辩论。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如何看闽越攻打东瓯这件事。

    还有一个中心思想:救?还是不救。

    朝中大臣要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辩论。

    反对救援的人员以武安侯田妢为首,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越人互相攻击,是平常的事,又多次复叛,不值得长安前去救援,从秦朝时就抛弃了那里,百越之地不隶属于中原。

    赞成救援的人,以庄助为首。

    先来介绍一下,庄助的基本信息。

    庄助,会稽吴县人。他有一个很厉害的父亲,叫庄忌。庄忌,先是吴王刘濞文学侍从,后成为梁王刘武座上宾,与齐人邹阳,淮阴人枚乘交好,显名于世,其代表作有《哀时命》,以感叹屈原生不逢时,空怀壮志而不得伸。

    哀时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时!

    庄助从小深受父亲文学熏陶,也热爱辞赋,文学素养也有很高的造诣。

    汉武帝建元新政,招纳天下贤才,郡国荐举贤良,参加对策的有一百多人,严助的对策被皇帝刘彻认为最好,特意提拔他为中大夫。

    闽越攻打东瓯,田妢拒绝救援,表达了三个观点。

    其一,越人内斗(不好插手)。

    其二,越人反复背盟,不值得去救。(没有意义)

    其三,以前朝说事:大秦时,都已经抛弃了百越。

    于是,大汉朝堂,天子门客与公卿大夫展开激烈讨论。

    面对田妢提的三个观点依据,庄助站出来当即反驳,说了这样一段话:只是担忧力量不够救援,德行不够覆盖,如果能够,为什么抛弃那里呢?

    秦朝连国都咸阳都抛弃了,哪里只是越地!

    现在小国因走投无路来告急求救,天子不救助,还有哪里可以投诉,将来,天子又凭什么来统治万国?

    庄助也表达了三个观点:

    其一,秦朝国威不能覆盖百越,但大汉的国威可以覆盖。

    其二,针对田妢前朝说事,秦朝无能,连咸阳都丢了,那里只是越地。

    其三,不救会带来什么恶果:天子如何彰显威仪,治理天下,赢得万邦来朝。

    庄助的言论,打脸田妢,取得压倒性胜利。谁敢劝皇帝不救,等于说他就是秦二世。彰显威仪,治理天下,万邦来朝,正是君王想要目睹的盛况。

    刘彻赞成庄助之言,他想要大臣也赞成出兵。如此,就能名正言顺以朝廷的名义出兵。田妢自以为聪明,说的谬论,令刘彻十分被动。故而,刘彻很生气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值得与武安侯商议。

    以田妢为首的大臣反对救援,刘彻很难以朝廷的名义出兵。他面临一个难题:兵符在窦太皇太后哪里。

    想要从窦太皇太后哪里,取得兵符,再去救援,也不可能。毕竟,大臣反对救援,窦太皇太后也会采纳。在窦太皇太后眼里,先祖都没做的事,刘彻也做不好。

    大臣反对,窦太皇太后也不赞成,刘彻更要去做成这件事。如此,才能立威,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如何去救,怎样去救,就是刘彻要解决的问题。

    刘彻想到一个办法,越过窦太皇太后,不用调兵虎符。于是,刘彻对庄助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初登帝位,不想拿出虎符到郡国调兵。

    其实,不是他不想拿,而是拿不到。

    为了让庄助明正言顺去做这件事情,刘彻给了他天子信物:天子诏和节杖。

    刘彻还要解决一个问题:从什么地方调兵。

    刘彻打开大汉天下图,找到了东瓯国。只见东瓯国位于会稽以南,闽越以东,淮南国以北。要救东瓯,选择的路线,只有淮南和会稽。然,淮南国归他叔父刘长管辖,没有朝廷的名义,很难调动淮南兵。

    刘彻只有一个选择:从会稽出兵。

    会稽郡曾是吴王刘濞的领地,汉景帝平定吴楚诸侯叛乱后,将吴国的东阳郡和豫章郡,设为江都国。其子老五汝南王刘非,因协助叛乱有功,改封为江都王。会稽郡,收归大汉直接管辖。

    就这样,闽越攻打东越,少年皇帝做好了准备。

    解决方式:武力介入。

    负责人:中大夫庄助。

    调兵地:会稽。

    信物:天子诏书和节仗。

    庄助见天子发话,拿着节仗去会稽郡调兵。此时,庄助只是一个读书人,没有任何军功,凭借一身傲骨,为了少年皇帝走上了武将的道路。

    庄助是个文人,不懂调动郡国兵马需要信物:虎符。

    当,庄助来到会稽郡,召集会稽郡守、都尉、司马等人,传达皇帝救援东瓯的政令。

    吴楚诸侯叛乱后,朝廷对郡国调动兵马,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按照汉朝规定,军队的调拨权归朝廷掌握,要以皇帝所发的虎符为验证。庄助没拿到虎符,持符节到了会稽,会稽郡守依据规定拒绝发兵。

    庄助有天子诏、天子节仗,却征不动会稽郡兵马。会稽郡守等人,只认虎符办事。一时间,局势陷入僵持。庄助要想拿到兵权,完成少年皇帝交代的使命,应该怎么做呢?

    太史公司马迁告诉了我们答案:庄助用符节作凭证,以自己皇帝使者的特殊身份,斩掉主管军队的郡司马以树威。

    这里就会有个问题,庄助杀了司马,却没有虎符,会稽郡守为什么就这样交出兵权。

    对于这个现象,有很多说法。

    有的人说是庄助手段果断,能力不凡。也有人说会稽郡守是个胆小的人。其实呢?我个人觉得还有以下看法。

    庄助的天子节仗是真的,皇帝的诏令也是真的,还有皇帝给他的随行人马更是真的。庄助有这些,能够有胆色做这些事。

    会稽郡守见这些是真的,不听召令的司马被杀,哪怕朝廷追究下来,他也不用担责。再者,会稽郡守从这件事看到了一个现象:朝政意见不统一。

    皇帝主张打,所以拿出信物,再派出使臣。窦太皇太后主张不打,所以少年皇帝拿不出调兵虎符。此时,他面临一个选择:支持少年皇帝的意见,还是支持窦太皇太后,按照规章办事。

    会稽郡守以被逼迫的形式,交出了兵权,支持了少年皇帝,也没有得罪窦太皇太后。胜了,少年皇帝高兴,有赏。败了,他也有证据,不会承担责任。故而,聪明的会稽郡守,以懦弱的姿态,交出了兵权。

    庄助拿到兵权,调兵遣将,要解决新的问题:如何作战。

    从会稽郡进入东瓯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陆路,另一种是走水路。

    陆路,道路曲折,还有瘴气,花费时间长。水路,能够以最快的方式抵达战场。再加上,会稽郡的兵将,不仅擅长陆战,更擅长于水战。毕竟,他们靠近百越,陆路不好打,就要选择水路。尤其是东瓯参与吴楚叛乱,朝廷需要一支水师。他们在会稽练兵,就是为了日后协助朝廷进攻百越。

    最终,庄助采用了水路的方式,沿海而行,救援东瓯。

    然,庄助刚出兵,就得到一个消息:闽越退兵了。

    庄助立马修书一封,命人送回长安。同时,东瓯王望忌惮闽越,不堪其扰,主动请求带领百姓迁入汉土。

    刘彻见庄助不辱使命,震慑了闽越,彰显大汉威仪。又见东瓯王主动请求内迁。于是,刘彻准许东瓯内迁,东瓯王望率领部属军队四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被降封为广武侯。

    东瓯国从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欧阳摇立国,历经昭襄-贞复-省-贞鸣-望,到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末代君王欧阳望内迁,共五十四年。从此,东欧国并入大汉王朝,其地被划入会稽郡。

    这次对外用兵,不战而胜,不仅是书生庄助之功,同时也是少年皇帝初显锋芒。

    对外用兵,从这一刻开始。

    一旦开始,就不会轻易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