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蜀中才俊司马相如

蜀中才俊司马相如

    刘彻新政受阻,沉湎南山狩猎。闲暇之余,他看到了一篇文章,叫《子虚赋》。当年,秦王政看了《孤愤》、《五蠹》两篇文章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寡人得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刘彻看了《子虚赋》被文章的内容吸引,以为这是古人所做,说了这样一句话: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当时,侍奉在刘彻身边有一个人,他叫杨得意。此人,是蜀人,有个官职:狗监。

    所谓狗监,就是专门负责替皇帝看狗的人。刘彻沉湎狩猎,怎么少得了猎犬。杨得意陪伴皇帝左右,得知皇帝喜爱《子虚赋》,却不见其人,深感遗憾。于是,杨得意告诉皇帝,认识《子虚赋》的作者。

    刘彻很高兴,知道写《子虚赋》的作者叫司马相如。

    现在来说说,被誉为西汉赋圣、辞宗、四大家之一的司马相如那些事。

    司马相如,出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出生地在蜀。他先前的本名叫犬子。至于,他父母为什么给他取名犬子,最常见的一种说法:避邪祟,以生长。

    司马相如后来成了汉赋大家,千古流名,犬子这一称谓也一直流传了下来。后世为了表示自谦,也都纷纷仿效司马相如的父母,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犬子二字,不在成为贱名的象征。

    据史料记载,司马相如少年时,无忧无虑,不愁吃喝。他喜欢读书,击剑,擅长辞赋。随着年龄增大,司马相如也觉得犬子二字有伤大雅,难登庙堂。于是,改名为司马相如。

    说他改名为相如,是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名人,他叫蔺相如。为了纪念自己的偶像,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相如。

    司马相如长大,想要到外面去闯出一番天地。其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光宗耀祖,大力支持。

    大秦时,秦王政推行了一种政策赀选制度:入粟拜爵。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百姓纳粟一千石,拜爵一级。

    汉承秦制,这种制度也被继承。尤其是到汉景帝时,内史晁错当政,为了增大财政收入,大力提倡入粟拜爵的政策。

    汉景帝诛晁错,平定诸侯叛乱,民生凋零,国库空虚,继续推行赀选制度。只不过,今赀算十以上乃得官。后人按照西汉时期那个生产力推算,汉初一金大概值钱一万,十万钱也算得上一个中产之家。而,司马相如的父母为了让儿子能够混出名,增加眼界,以赀为郎。捐官至少用了十万钱。

    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二十九岁的司马相如意气风发,纳赀为郎,从蜀中前往长安,路过北门,豪情满怀地在桥柱上题字写道: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不乘四匹高头大马拉的官车,就不再从此桥过。这句话,是司马相如离开成都时立下的豪情状语,表示一定要功成名就,富贵还乡。战国时代的名将吴起,离开家乡时,也留下了这样的豪情状语:誓非卿相,不归卫。

    这时的司马相如,可谓是踌躇满志,满怀功名。后人取司马相如题字之意,将此座桥更名为驷马桥。

    司马相如满怀期待离开家乡来到地都长安,准备一展所长,实现胸中抱负。然,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司马相如来到长安,做了一个官职:武骑常侍。

    所谓的武骑常侍,它是皇帝近侍护卫。其职责,是负责管理皇帝狩猎事宜的官职。而,汉景帝不是忙着处理后宫,就是忙着为皇储铺路,哪有闲情逸致出行狩猎。

    司马相如善文,对于武,不是他的强项。而,汉景帝不喜打猎,他很难见到皇帝。再加上,汉景帝喜欢儒、道两家,对于刚兴起的汉赋,没有兴趣。司马相如的满怀期望,逐渐落空,人生过得很不如易。

    这时,诸侯王之首的梁王刘武(汉景帝之弟,窦太后小儿子)来长安朝见,声势浩大,有天子排场。司马相如又听闻梁王广招天下贤才,八方的闲人雅客皆前往梁国。

    司马相如见自己在长安熬不出头,做了一件事:称病辞官。

    捐了那么多钱财,只为谋官,却最终辞官,司马相如当时的心情是什么,不得而知。然,这是司马相如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司马相如离开长安,东出函谷,去了梁国。在梁国,他得到了梁王的礼遇,也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物。其中,有几位享负盛名的人物,他们是齐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人庄忌、齐人羊胜、齐人公孙诡等。

    梁王刘武平定诸侯王叛乱,立下大功。再加上是汉景帝之弟、窦太后之子,不仅享有天子礼遇,还有肥沃的封地和钱财。

    梁王刘武有个爱好:狩猎。

    为了狩猎,修了一个气派的皇家园林,被称为梁园。这个梁园,规模宏大,据史料记载,刘武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平台三十里。

    梁园修成,刘武命文人墨客写赋一首,以表示庆贺。其中,公孙诡写了《文鹿赋》、枚乘写了《柳赋》、韩安国写了《几赋》、邹阳写了《酒赋》、羊胜写了《屏风赋》、路桥如写了《鹤赋》、公孙乘写了《月赋》等。诸多赋当中,梁王刘武最喜欢枚乘的《柳赋》,大加赏赐,韩安国文采欠缺,《几赋》未成,被当众罚酒。

    一时间,梁国成为文人雅士的天堂,文学游士有邹阳、枚乘、庄忌、路乔如、公孙乘等以文赋称道,谋士有公孙诡、羊胜、韩安国等以辩智见称,儒士有丁宽、田王孙以《易》学著名,戴德、戴圣以《礼》学著名。

    司马相如东游,来到梁国,得到了梁王重用。不仅跟随梁王出游狩猎,还目睹了诸侯王狩猎的盛况。于是,司马相如把自己所见所闻,用自己的才华,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为了避讳,虚构了两个人名:子虚和乌有。

    设置的背景,齐国和楚国君王狩猎。

    就这样,不世之著《子虚赋》诞生了。司马相如也凭借自己的才华,俘获了梁王刘武之心,被拜为座上宾。

    按道理说,司马相如入梁,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写赋),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每天聚在一起,喝酒、写赋、狩猎,得君王宠信,他会很高兴。然,司马相如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梁园虽好,终非久念之乡。

    这句话,看出了司马相如在警醒自己。毕竟,梁王招纳文士,出行远胜天子排场,封地广,府库充盈,甲士多。很多人连汉景帝高官都不想做,也要来到梁国。久而久之,迟早会出现隐患。

    果不其然,汉景帝废黜太子,梁王刘武回到长安有所图。怎知,兴致而去,败兴而归。回来后的梁王,性格大变,采纳羊、公孙二人建议,刺杀朝廷重臣。一时间,汉景帝和梁王站在对立面,看上去是汉景帝和刘武之间的矛盾,何尝不是地方诸侯王与长安的矛盾。

    虽经过众人调停,汉景帝和梁王两兄弟关系没有决裂。但,梁王的皇帝美梦落空。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王上长安被拒,去北山打猎见了怪牛,六月中旬得了热病去世。梁王死了,汉景帝将其封地,一分为五。昔日的梁国盛况,不复存在。梁园不在,为它写的赋,却流传下来。

    梁孝王死了,梁园众人四散而去。司马相如衣食没有了着落,只得回到故乡成都谋生路。离开成都那年,他年方二十九,正是大好年华,写下了豪情状语。回到成都,他已经近三十六岁,满是悲凉和沧桑啊!

    司马相如三十六岁了,他的人生可谓是一塌糊涂。双亲已故,没仕途,没前程,没稳定的职业,尚未婚配。赋闲在家,生活无依,家徒四壁。

    除了会写赋,他还会什么呢?此时此景,司马相如会想起什么。我想,会有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也有梁园的醉生梦死。也许,会想到自己一事无成的中年危机,混得如此凄惨。

    就在司马相如生活没有期待的时候,一个人改变了他的处境。这个人就是王吉。史料只留下王吉部分信息,如他的官职是县令。如他和司马相如是好友。

    王吉看着曾经不可一世的司马相如,混得如此凄惨,给他修书一封。信中的内容这样写道: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就来我这里看看吧!

    司马相如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工作,生活又不顺心。于是,他打算去王吉哪里,一则见见过去的老友,二来可以观赏风景顺顺心。

    临邛,也就是四川现在的邛崃。离成都,有八十多公里。现在的速度,这点距离,不算什么。但,古时,这些距离,是要花费几日。司马相如带上随从,从成都前往临邛。

    王吉见司马相如能来,很高兴,不仅亲自前去拜访,还热情招待。久之,司马相如有些反感,以病为由出言拒绝。然,王吉依旧恭敬如此。一时间,司马相如的名声在临邛迅速传开。毕竟,他有才华,做过京官侍奉过汉景帝,还是梁王座上宾。临邛远离长安,与之相比,那就是穷乡僻壤。

    临邛远离长安,但资源丰富,盛产煤,铁,盐,茶。故而,临邛有很多富人。其中富人当中有两个代表:卓王孙家和程郑家。

    卓王孙原籍为战国时期,赵邯郸城,他有个祖传特长:冶铁世家。

    秦始皇灭赵,将卓王孙先祖迁移到临邛。卓王孙先祖利用祖传特长,为富一方。据史料记载,卓王孙家财产数百万,光家奴就有八百人。

    程郑,原籍关东。其先祖被秦始皇先祖迁移到临邛,因鼓铸铁器致富,有家童数百人。

    卓王孙和程郑听闻临邛来了一位大才子,连县令对他都是毕恭毕敬。两家虽有钱,却没有地位,哪里见到这种场面。卓王孙和程郑两人商议,宴请县令王吉和大才子司马相如。

    当县令王吉到了卓家后,卓家的客人已经上百。到了中午,去请司马相如。怎知,司马相如推辞有病,不肯前来。临邛令王吉见司马相如没来,不敢进食,还亲自前去迎接相如。司马相如不得已,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

    对于这段记载,后世有的人认为是王吉和司马相如有意做戏。也有人觉得,司马相如知道王吉之举,意在何为。司马相如虽落魄,还是保留了文人傲骨。

    要我说啊!两个或许都有。

    临邛的人见到了蜀中才子司马相如来了,无不惊羡。酒至酣畅,王吉走到司马相如面前,送上琴,说:我听说长卿(司马相如的字)特别喜欢弹琴,希望聆听一曲,以助欢乐。

    众人听闻,立即鼓掌。县令提议,谁能不附议。

    司马相如见这种场合,盛情难却,抚琴弹奏。而,司马相如弹奏的曲子,就是流传后世的《凤求凰》。这也是被后世称为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

    原来,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据史料记载,卓文君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但,她有段悲剧的婚姻:丧夫。

    此时,卓文君十七岁,客居母家,听闻临邛来了一位大才子的事迹,顿起仰慕之心。一琴一曲一歌,成就了一场千古之恋。《凤求凰》也成为后世求娶知音与心上人的固定曲目。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博得了卓文君之心。

    卓文君做了一个冲破礼教的决定:夜色私奔。

    古代婚姻与现在的婚姻观念有所不一,它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俗语,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尤其如卓王孙为富一方的人,对女儿的婚姻是有严格的要求。

    卓文君夜色私奔,这显然让卓王孙丢尽脸面。他是临邛首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女儿十七守寡,如今又跟别人私奔。这传出去,没脸见人了。于是,卓王孙说了一句断绝父女关系的话: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

    其他人皆劝,卓王孙一概不听,就当没有这个女儿。进而,又上演了一个富岳父看不起穷女婿的故事。

    这里就有个问题,卓王孙为什么看不起司马相如?

    卓王孙为富临邛,对于司马相如是谁,有什么本事,家境如何,一概不知。他之所以能够认识司马相如,完全是因为临邛令。也可以这样说,卓王孙是想与临邛令搞好关系之余,认识了司马相如。怎知,司马相如却勾走了自己的女儿。

    你如果是卓王孙,会是什么心情。

    答案:愤怒。

    按道理说,司马相如有才学,做过京官,诸侯王座上宾,得到临邛令的尊重。卓王孙能够把女儿嫁给司马相如也不算亏。

    可,他为什么看不起司马相如呢?

    答案只有一个字:穷。

    卓王孙为富一方不缺钱,只是地位不够高。要想提高卓家的地位,只能依靠子女。那怕女儿不能嫁给显贵,也能衣食无忧。此时的司马相如除了有才华,什么也没有。三十几岁了,没有体面的工作,也没有经济来源,一事无成。这样的人,能给卓家带来什么利益。卓王孙是商人,注重只有两个字:利益。

    在他眼中,司马相如不过是个有才华的穷人。你那么有才华,为什么还会混成这个模样。答案只有一个:他不行。

    女儿忤逆他,嫁给了一个年纪比他大,除了有些才华,什么都没有的人。再加上,司马相如用的手段如此卑鄙。你说,卓王孙,怎能不气。此时的他,完全看不上司马相如。

    他也看透了司马相如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女儿,走上富贵路。只要他和卓文君断掉父女关系,司马相如的计谋就会落空。这不怪富岳父看不起穷女婿,卓王孙身为父亲,也要为自己女儿考虑。如果司马相如图的是卓家的钱,而不是爱情。卓家就会落得人财两空。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是因为她仰慕对方的才华,更向往爱情,这是她做出的选择。至少,这一刻她不后悔。

    当卓文君不顾一切,来到成都,见司马相如家徒四壁,过惯好日子的她,是很难过穷苦日子。不久后,卓文君一边顾及司马相如的情绪,另一边提议道:长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临邛,向兄弟们借贷也完全可以维持生活,何至于让自己困苦到这个样子!

    这一次,司马相如低下了文人的傲骨,听了卓文君的提议,再次回到临邛。卓文君一边接受兄长接济,另一边变卖车马,在临邛做起了小本生意,开了一家酒肆。

    据说,卓文君相当清苦,不仅亲自主持垆前的酌酒应对顾客之事,自己也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

    卓王孙闻言,深感耻辱,闭门不出。

    这时,又有人来劝。

    先说了卓王孙的情况:生有一子两女,不缺钱。

    在说了卓文君的现状:已经是司马相如的妻子,木已成舟,无法改变。

    又说了司马相如的目前现状:年龄大、家境贫寒。

    再列举了司马相如的优势:求稳定,有才华,受临邛令尊重。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司马相如值得托付,不能轻视。

    一旦,司马相如飞黄腾达,到时候悔之晚矣。毕竟,司马相如曾做京官,又是诸侯王座上宾。说不定还能东山再起,成为显贵。也可以这样理解:司马相如是一支潜力股,莫欺少年穷。

    卓王孙听后改变了原有的想法,分给卓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

    卓文君依靠父亲的支持,回到成都,买了田地房屋,成为富有的人家。而,司马相如也留下了坏名声:吃软饭的穷书生。

    这里衍生出一个新问题:卓王孙从轻视司马相如,怎会突然接纳他。

    对此,有很多观点。

    有的人说是相关人员的劝说,也有的人说是卓王孙不想丢脸做出的妥协。

    我个人认为,卓王孙能够做出改变,除了上面的观点,还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司马相如通过了卓王孙的考验。

    其二:卓王孙看到了司马相如潜力股的价值。

    总之呢?司马相如去临邛,见老友王吉,他以一首《凤求凰》抱得美人归。又得岳父资助,他过上了富人的生活。只是,他做的那些事遭了很多人非议。而他,也渴望能够再次证明自己。一个人给了他证明自己的机会。

    他就是大汉第七位少年皇帝:刘彻。

    当刘彻派出的使者来到成都,宣司马相如进长安。

    第一次去时,尚未到而立之年。那时候,他踌躇满志,立下豪情壮语。

    这一次,再次离开,他已经四十二岁。他的初心,依旧不变。

    长安,我,司马相如来了。

    过去的梦想,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