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量子缠绕 » 第四十八章 直过村

第四十八章 直过村

    丁大铭准备在结束支边之前再去一次一直对口帮扶的直过村——黄毛岭。

    楚河的直过村已经不多了,很多已经在帮扶下脱贫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但还是有个别的直过村存在“等靠要”思想。黄毛岭就属于这一类。离小康的富裕生活还有一些差距。

    直过村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仍处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新中国成立后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部落的统称。

    丁大铭记得第一次去黄毛岭时,看得村民在用牛耕地时,绳子是拴在牛犄角上的,村民认为两个牛抵架时,就是用犄角,所以犄角最有力,绳子拴在上面,是最合理的。

    丁大铭还专门在族长家里住了几天,教会他们做牛轭,就是牛梭子,深山里可以就地取材,用“人”字形的树杈,这种曲木到处都是,再挖榫眼凿洞眼,契合非常牢固。村民耕作时,用起来非常好用,也算是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了。

    丁大铭也在族长和村民们心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当然这些,丁大铭本来也不会,都是网上问度娘。

    村里在对口帮扶下,实现了三通,通路、通电、通网。强大的中国移动实现了网络山区全覆盖。

    但是,村里很少有智能手机,只是在村里的希望小学,有网络信号和首都大学对口支援的上网设备以及电脑教学仪器等。

    村里虽然通了路,但是村民很少下山进城,因为与外界隔离久了,交流非常困难。再说很多东西都是支援捐助过去的,他们一般也不需要采买什么东西。

    村里希望小学建好后,学生却召集不起来。

    原因很多,最后还是有些“九漏鱼”。上面说来普九检查,教室里会坐满了“学生”,检查组一走,“学生们”又各自回家忙活去了。这些“学生”还会领到“午餐费”。

    教室里没有学生,希望小学的老师也无法正常上课。

    最后,不得已,村里的希望小学也就只能关门了。

    丁大铭挨家挨户做工作,效果也不理想。

    族长建议说,可以先打个样,让村民看到孩子读书比不读书强,是有希望的。

    丁大铭觉着有道理,但这确实是一个漫长的实验。

    丁大铭和教育局商量之后,决定在州农业技术学校专门开一个特招班,面向州里所有的直过村。

    很多直过村都是争先恐后的报名,但黄毛岭报名却不积极,最后又经多次做工作,才有两个人去。

    学农业技术确实见效特别快,有些村已经受益良多。庄稼收成不会欺骗人,很多人都是边学边实践,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跨越式发展了。

    比如,之前他们种玉米,种地靠弹弓、收割靠猴子。有村民学会了无人机操作,可以实现无人机播种和施肥,再也不用那些原始方法了。

    但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直过村村民的医疗问题。他们确实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医疗手段和草药方子,但还是需要能够多些治病救人的方法。

    当丁大铭看到一些原始的医治手段后,可以说也是长了不少见识。

    但有些确实需要改进一下,如果能够做到“能中会西”就好了。

    丁大铭多次跟族长交谈过这个事情,但是族长还是对自己民族的传统医疗方法很自信,对西医的一些方法不认同。

    族长本身也是最懂本民族的传统医疗方法的,他精通水蛭疗方、火龙罐等。很多村民有病都是找他治疗。据说他还会整盅,只是听说,从没见过他用过。

    族长告诉丁大铭,祖传的水蛭疗法,很多地方已经失传了。他们先人2000多年前开始就用水蛭来治病。《神农本草经》中记录,“蚂蝗主逐恶血、瘀血,破血瘕积聚“,蚂蝗就是水蛭的小名。明代神医李时珍也认为,干燥的蛭类含有蛭素、肝素等,有通血、通经、消积散结、消肿解毒的功能。水蛭最早被用于治病还是符合药理学的。

    丁大铭也问了首都大学的医学教授,说是2000多年以前,印度就有人利用欧洲水蛭吸去病人体内的淤血,包括处理毒蛇咬伤、烧伤以及眼科疾病。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再植技术和显微外科的发展,西医内外科都采用活体水蛭吸血法来为病人疗伤,水蛭更成了医生的得力助手。

    丁大铭还专门看过族长为村民用水蛭疗法治疗疾病。

    黄毛岭在丁大铭心中一直有种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