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凌炎梦想记 »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一章

    长安城外,凌炎紧紧的拥抱着林雪,将头埋在林雪的肩头用力的闻着属于林雪的味道,深情的吻住林雪“雪儿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在长安等着我回来吧,下一次归来,下一次归来必不会再有人敢逼迫我们了”这是凌炎的承诺,虽然他不怕战争,但是刚和心爱的人新婚,就因为他人的原因,被迫分开远去他方,这是凌炎心中最难受的地方。林雪虽然在凌炎的怀中,但是心中也是异常难过,抱着凌炎的拳头也是紧紧的握着,心中也是暗暗发誓,一定要经营好在长安的势力,也要帮凌炎发展好他的班底,林雪看到凌炎让白风装修的宅子就知道了凌炎的想法了,在看到凌炎后面的安排,也是明白凌炎现在短时间内并不打算让这些人暴露在众人的视野中,虽然还不是太懂凌炎的想法,但是林雪手下也有一支队伍,也知道该如何训练,虽然不会干涉凌炎已经制定好的训练计划,但是林雪会帮着在长安照顾好这些人的。

    两人极其不舍的分开,四目相对,眼中满是柔情与不舍“在战场上,凌炎哥哥要照顾好自己,雪儿在长安等你归来”

    林雪松开了拉着凌炎的手,她知道终有一别,即使心中万般不舍,现在也只能放开凌炎,让他去南大营,只有在哪里他才没有那么危险,也是有在哪里他才能龙入深海,那里才是他的舞台,才能让他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才华,用实力去征服所有人。

    凌炎看到林雪松开的手,也不再磨叽,转身上马,带着早已经准备好的凌战和白风头也不回的向着南边飞奔而去。林雪回头,看到林炜等人,红着眼睛上了马车回了林府,林炜他们也都看着那三个逐渐消失在路上的身影,直到看不见了,才都翻身上马,返回城中。

    凌炎三人一路星夜兼程,风尘仆仆极少休息,只用了四天时间,就赶到了远在大周最南边,五原郡。

    五原郡地处大周南部,与齐,楚两国接壤。其中齐国的国力最强,与大周接壤的地方也多,但是与大周战事却不多,只是长年屯兵边境,使大周从未敢懈怠。

    楚国国力虽不如齐国那般强盛,但是因为全国常年征战,民风彪悍尚武,所以军力十分强大,也是在这南境与大周发生战事最频繁的国家,近十年更是围绕着五原郡频繁进攻,致使三国都在这五原郡屯集了大量士兵。

    凌炎三人一路行来,看到大周越是往南走,地形越是多样,山体高度虽然不高,但是却很多,天气也多雨多风。

    看着远处巨大的军营,像是和天连在了一起,近三十万人的军营,不想北大营一样散落在各地,而是连在一起,眼睛所能看到的全是军营特有的营房,一眼看不到头。和齐楚接壤的不止有五原郡这一郡之地,可是三国都只在这里屯集了大量兵马,因为只有这里是三国都接壤的地方,也是因为其他地方都有着天然的屏障,很容易防守,不利于大军展开,即便攻进去也意义不大,这里才是攻防枢纽,但是这里的地形也是非常多样,数百年来,有多少统兵天才在这饮恨西北,也有多少少年在这里一战成名,这里的山川平原又埋葬了多少烈骨,这里就像是吞噬生命的黑洞,却又像是检验真理的舞台。一将功成万骨枯,出了上百位名动天下的将军,检验了数代人对战争器械的一次次更新打造。这里吸引着太多人的关注,即使连年的战争,每天都在死人,可是这里的商人商队却依然如过江之鲫,创造着独属于这里的繁华。

    往前走,是连绵的军营,和残酷的战场。往后看,却是繁华的城市,和三个国家都有的往来通商,他们走着只属于商人的通道,这里有三个国家共同默许的规则,不对商人出手,即是通商也是交流文化信息,充分体现了战争只是政治的一部分,赢得战争只是给政治增添筹码。

    凌炎三人短暂的休息后,快速的策马奔向了南大营主营的方向。

    “站住,你们是什么人”“我们来自长安,有兵部的印信”说着白风从怀中拿出了兵部的信物和林应林的书信,上前交给营门守将“进去吧”守将确认之后,放凌炎三人进入军营,随着士兵来到中军大营,等待里面的人召见。

    “进来吧,梁帅和三皇子在里面等着你们”凌炎快速整理了一下,大步走向营帐之中。

    走进帅帐,里面的空间非常大,可以容纳上百人,中间还有一个巨大的沙盘,看上面的形状,就知道是这里的地形图了。绕过沙盘除了一个巨大的桌子后坐着一位头发花白,但是神情熠熠,面色红润眼神犀利,穿着威武的铠甲的老将,这位就是梁裕老将军,也是现在整个南大营的最高统帅。整个营帐之中就只有老将军一人坐着,所有人都是站着,在老将军左右站着的两个年轻人,左边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他就是三皇子周瑾,也是梁老将军的外孙,所以就算身位皇子,在老将军面前也只能站着。右边则面如美玉,唇若点朱,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胸藏纬地经天之术,腹隐安邦定国之谋这就是梁家现在独有的少爷梁启,也是梁老将军唯一的孙子。老将军一生只有一儿一女,女儿嫁为皇后,儿子则在十多面前战死沙场,只为梁家留下了这么一个儿子,这么多年老将军一直将梁启带在身边,一开始只是因为思念儿子,不想孙子习武再走儿子的老路,可是随着梁启日渐长大,发现梁启在军事上的敏锐和才华比其父亲更强,再加上梁启也是一心想要习武从军,为父亲报仇,老将军心感甚慰,便全身心的培养孙子,所以在这大营中的每一个军令背后都有梁启的意见。